“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是什麼意思?

蘇黎470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 《秦宮詩》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鞋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捲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曾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篦(luán bì)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qú shū)滿堂月。

鸞篦:鸞鳳形的篦梳;氍毹:毛織的地毯,舊時演戲多用來鋪在地上,因此過去常用‘氍毹’或‘紅氍毹’代表舞臺。

《秦宮詩》是一首詠史詩。詠史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重要的一類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這首《秦宮詩》正是李賀借東漢外戚梁冀家奴秦宮的故事諷刺權貴者家奴的囂張氣焰及荒淫無度的生活。

在這首詩中,採用白描的手法,除了首聯純粹直接描寫秦宮玉樹臨風的外表,下面全部用一連串的動作來勾起人們對這個美少年的翩翩遐想。或滿堂花醉三千客,或春宵帳底色香濃,或飄然俊逸若神仙,或打馬側帽風流過。想想那生活也夠糜爛的,他一生都是在花下生活,就算是帶著醉意搶梳子,隨意橫躺地毯上,也讓人憐愛萬分。

因此,“鸞蓖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的大意就是:秦宮這個美少年帶著醉意搶奪梳子,隨意橫躺地毯上。體現出詩人對當時社會深重的憂患意識。


讀心賞文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秦宮詩》,講的是漢將軍梁冀之嬖奴——秦宮,安逸奢華的醉態生活。

詩句出處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鞋踏哮虎。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開門爛用水衡錢,捲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曾裂,秦宮一生花底活。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全文概譯

描寫秦宮的仙姿美貌動人、荒淫奢華無度、計倆嫻熟醜惡,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人對繁華鼎盛的感慨,到此方顯得深沉。

單句理解

當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秦宮卻醉倒在溫柔鄉里,“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就算是帶著醉意驕橫地搶梳子,嬌態而隨意橫躺豪華地毯上。一副牛X的姿態把秦宮的醉態細緻地展現出來。秦宮醉生糜爛的生活,讓詩人感嘆:他僅僅是一個家奴,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權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外戚或是宦官專權造成的。


俗人老李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霞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巻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曽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箆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漢秦宮,將軍梁冀之嬖奴也。秦宮得寵內舍,故以驕名大噪於人。予撫舊而作為長辭,以馮子都之事相為對望, 又云,昔有之詩。

  ---------------------

  專指奢華也。見六朝清羽記

  注:

  1:秦宮:《後漢書.梁冀傳》雲:"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得出入冀妻孫壽所。壽見宮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與私焉。"

  2:嬖奴:受寵家奴。

  3:撫舊:猶言懷古。

  4:馮子都:霍光監奴。光死,光妻與子都亂。

  5:對望:對照。

  6:昔有之詩:昔有是詩。

  7: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衫袂,一作夾衫。玉刻麒麟,古樂府:"玉管將吹插鈿帶,錦囊斜拂雙騏驎。"

  7: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曲宴,禁中之宴。《魏志》:"景初元年,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 仙人語,人疑以為仙也 。 帳底,帳裡。

  8: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飛窗,高樓之窗也。傳籌,傳酒籌也。十夜,約辭,猶夜夜。一作午夜。銅盤,以託燭也。

  9: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霞踏哮虎:禿衿小袖,無領窄袖也。哮虎,鞋頭虎飾也。

  10:斫桂燒金待晚筵,白鹿青蘇夜半煮:斫桂,燃桂為香也。白鹿,《述異記》:"白鹿活一千五百歲,毛色化白。"稀有物也。青蘇 ,清酥。

  11: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桐英,桐花也。永巷,漢宮中長巷。生色,色鮮也。

  12:開門爛用水衡錢,巻起黃河向身瀉:水衡錢,天子私藏之錢。漢有水衡都尉,主管財稅。巻起黃河向身瀉,言揮霍也。吳正子注 :太白詩"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舄入胸懐間",今此言其權勢,足以翻河倒海而遂已之貪慾也。

  13:皇天厄運猶曽裂,秦宮一生花底活:皇天裂,《晉書》:"元康二年,天西百大裂。" 花底活,活於花叢中。荒淫也。

  14:鸞箆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鸞箆,箆,《釋文》雲:"釵箆也。"上刻為鸞形,猶鸞釵。此指孫壽也。氍毹,毛毯也。


天下馬丁


你好,我來為你回答。

單句的意思是:鳳凰狀的篦梳被我奪過來就不歸還,醉了就愜意的睡在地毯上月光灑滿了屋子。單看這句話可能還雲裡霧裡,我來為你解析一下全詩。

這是出自李賀《秦宮詩》的最後一問,是一首詠歎歷史的詩。借用東漢時外戚梁冀家一個受寵家奴秦宮的故事來諷刺權貴者的家奴都荒淫無度、尋歡作樂又奢侈迷亂的生活。

全詩比較長,共十句,如下: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範範,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複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繡麻鞋踏嘯虎。

斫桂燒金待曉宴,白鹿清酥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捲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曾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月滿堂。


由於本詩是描寫秦宮的荒淫奢侈生活所以不宜句句解讀,詩的大意是:秦宮穿著錦繡衣裳風度翩翩,日日流連於“煙花之地",為什麼一個家奴能這麼奢侈和闊綽?因為他調鸚鵡(鸚鵡指梁冀的夫人孫壽),踏嘯虎(嘯虎指梁冀)攀著孫壽的高枝過著奢侈的生活,像他這樣奢侈的生活花錢猶如黃河一瀉千里,百姓民不聊生。梁冀惡貫滿盈終於被老天收拾夫妻雙雙自殺,秦宮一生”花“(指孫壽)底活。最後一句描寫秦宮與孫壽“嘻笑打鬧”的情節,算是用孫壽對他的寵愛定格他這一生。

有學者可能會質疑最後一句的解釋,首先我們來看“鸞篦”,鸞又可指鳳凰,篦是一種比梳子齒密的梳頭工具,鳳凰形狀的篦梳在古代只能皇后可佩戴,為什麼梁冀的夫人不是皇后卻可以佩戴呢?梁冀出身世家大族,妹妹是漢順帝的皇后,順帝死時新皇漢衝帝才兩歲於是皇后干政,漢衝帝夭折後又擁立漢質帝,漢質帝夭折後又擁立漢桓帝,經歷四個君王。專斷朝政近二十年,全朝上下無一人敢忤逆,這樣的情況下樑夫人戴“鸞篦”就可以解釋。


其次第十句和第九句的“秦宮一生花底活”相呼應,就是因為他有孫壽的寵愛才過著奢侈迷亂的生活。最後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如此殘暴的梁冀會容忍一般男人都無法容忍的事情呢?要說孫壽也是個狠角色,首先她生得貌美又有狐媚之姿,能夠控制駕馭梁冀,梁冀對她是又愛又怕;其次梁冀在外風流還生下孩子,孫壽竟然殺光孩子母親一家。梁冀原本對她又愛又怕,如今又多了愧疚,於是對於秦宮和孫壽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就給後世寫《秦宮詩》留下了素材。


藍衫藍


古人對用來梳理頭髮的梳子主要有三種稱呼,“梳”“篦”“櫛”。《釋名·釋首飾》曰:“梳,言其齒疏也。……篦,言其齒細相比也。”又《說文解字》雲:“櫛,梳篦之總名也,從木節聲。”最初的梳子是人們基於梳理、固定頭髮的需要,模仿人的手而製作出來的。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現代髮梳 (15元兩樣!)

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元稹《恨妝成》),插梳既能夠梳頭髮,還能起到固定和裝飾的作用。

三.笄,簪,釵

從文字上看,最初的發笄材質應該是竹條,後有骨笄、玉笄、銅笄,後演變成簪、釵、步搖,飾以花鳥魚蟲之紋樣。

1.笄

▲電視劇《琅琊榜》劇照,圖中圈出部分就是笄

”整法服,正冕帶,珩紞紘綖,玉笄綦會。”(《文選·張衡》)“笄”是用來綰定髮髻,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的長針。男女通用,古時的帽大的可以戴住頭部,冠小隻能戴住髮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已婚有子的婦人給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玉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山東臨朐西朱封202號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四阿重簷形骨笄一組(殷商),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2.簪

▲五頭金花簪 宋代 江陰夏港出土 (現藏於江陰市博物館)

▲明弘治 鑲羊脂玉紅藍寶石金累絲簪

《後漢書·輿服志》:“黃金龍首 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簪是古代婦女髮型中基礎的固定髮髻和裝飾工具,是笄的發展。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 、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陰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在古代也是男女通用的,杜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簪還象徵著尊嚴,皇帝在節日裡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所以古時規定罪犯不許帶簪,就連皇后或者妃嬪犯了宮規法典也要“退簪”,《甄嬛傳》裡的安陵容,她爹貪汙被抓了,她就“脫簪請罪”跪在皇帝門外死活不起來。

3.釵

▲清代點翠髮釵 圖自《設計》 2014年09期(右下方--靈魂畫手絕不會罷休)

釵與簪主要區別是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髮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 ,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 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 六支,合為十二支。(但是不能插把扇子冒充)

▲明神宗定陵出土銀釵(圖自《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離,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紅樓夢》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那一回,曹雪芹寫到賈寶玉看見風月寶鑑裡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批命詩“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雪,諧音薛,指薛寶釵,金簪,簪為單,即暗示了薛寶釵後來會孤苦終老的命運。

五.步搖和流蘇

1.步搖

▲最早的步搖形象

▲牛頭鹿角形金步搖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1981年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出土(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關於“步搖”之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宋玉的《諷賦》:“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更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據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第十五》:“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也。”其上垂飾珠滴,是步搖的一個重要特徵。“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晉書·卷一百八·載記第八》:這便是十六國時期的慕容這一姓氏的來歷。(慕容復要是知道自己的姓氏居然是根據女人戴的首飾而來,肯定又得再瘋一回)

“戴金搖之熠燿,揚翠羽之雙翹”(曹植《七啟》)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步搖這種飾物,據《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載“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東漢鄭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又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載:“殷後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可見,步搖是殷代、周代王后禮服的必要配飾。不要最初的佩戴有很高的規格要求,據《續漢書·輿服志》記皇后服制:“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鹿、辟邪(有翼的獅)、南山豐大特(牛)六獸,所謂副笄六珈者。爵獸皆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走動的時候,白珠桂枝和耳璫隨著腳步搖動,後來就演變為鳳冠。

2.流蘇

流蘇和步搖十分相似,個人覺得區別在於,大約流蘇要長一些,層次多一些....

“流蘇”一詞本義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流蘇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

六.三花聚頂---花勝,花鈿,頭花

1.花勝

《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 “勝,婦人首飾也; 漢代謂之華勝。” 《荊楚歲時記》(南朝.梁宗懍 ):“正月七日為人日……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西遊記》寫王母娘娘:“王母蓬髮,戴華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漢代在華勝上貼金葉或翡翠鳥毛,使之呈現閃光的翠綠色,這種工藝稱為貼翠。

花鈿

“鈿”又稱鈿花,花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頭飾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花鈿有兩種情況:1,“用金翠珠寶製成花朵形的首飾”;2,“一種額飾 ,用膠貼在額頭上的小飾物 ”,第二種在唐朝最流行。

佩戴花鈿是有品階定製的。《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武德令,皇后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華妃頭頂中間的大鳳就是當年的真品,當年買就已經要10萬元左右一套了。”---《甄嬛傳》劇組化妝指導陳敏正。華妃頭上這隻大鳳凰可是價值連城!點翠工藝是我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在金屬的底託上,使用翠鳥毛潤視,首飾永不褪色,這項工藝在中國已經基本絕跡,市價一套點翠近100萬元。

頭花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頭花大多以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託,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七.扁方和勒子

清宮戲的女子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具有獨特風韻的髮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盤頭翅”等。

清代的北方民間,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髮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繫頭繩,任頭髮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繡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紅樓夢》第六回:“那 鳳姐 家常帶著紫貂昭君套,圍著那攢珠勒子,穿著桃紅灑花襖。”

“勒子”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本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週。

明朝時期的勒子較寬,後來逐漸變窄。上繡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製作異常精細。明末清初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保暖),因此經久不衰。

八.別低頭,“鳳冠”會掉

據《大明會典》載:雙鳳翊龍冠,以皂縠為之。附以翠博山。上飾金龍一、翊以二珠翠鳳,皆口銜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頭、翠葉、珠翠穰花鬢、珠翠雲等。三博鬢(左右共六扇),金龍二各銜珠結挑排。

▲孝端皇后鳳冠(明萬曆)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定陵出土(攝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鳳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豔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