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芙蓉樓,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即當年的潤州。相傳是東晉王恭在這裡任刺史時所建。登樓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據辛文房《唐才子傳》說:

“王昌齡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範,其名重如此。”可見辛漸也是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他這次由潤州渡長江,取道揚州而北上洛陽,這時王昌齡正任江寧(今南京郊區)丞相。於是他從江寧陪伴辛漸來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

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就是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送別時寫下的。原詩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詩的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從寫景入手,點出送別前夕的天氣、季節。“連江”,滿江。“吳”,指鎮江一帶。鎮江在春秋時屬吳地,三國時屬東吳,所以說“人吳”。“入吳”,並非指詩人和辛漸,而是指“寒雨”。昨夜寒雨人吳,蕭瑟的江風,使長江的江面乃至整個吳地籠罩在一片陰冷的雨幕之中。寫“雨”,用一個“寒”字,就寫了雨之冷。

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芙蓉樓景圖

這暗示出作者淒寒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由昨夜推移到清晨,點明送別。“平明”,清晨,天剛亮的時候;“楚山”,指友人從鎮江赴洛陽途中之山(即鎮江附近的山)。清晨,風停雨住,客人就要起程了,北望隔江的去路,但見“楚山孤”。一個“孤”字,揭示出客路的孤單和寂寞。按照一般送別詩的寫法,在點題之後,接著便抒寫兩人依依不捨的心情,但此詩卻另闢蹊徑,借對友人的叮嚀之辭來申述自己的志趣。

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洛陽景區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並不是洛陽人,他的老家在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但由於他在任汜水尉時,結識了不少洛陽一帶的朋友,這次辛漸將赴洛陽,必然會有關心他的人要問及他的近況。怎樣告慰這些親朋好友呢?“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心”像冰一般純潔的心詩人化用南朝詩人鮑照《代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的詩句。向親友表明自己的心跡:如果洛陽的親友向你問起“我”的情況。就請代為說明,“我”是清白無辜的。

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玉壺

“我”的心就像玉壺中的冰那樣明淨無瑕、晶瑩純淨遭到貶謫,那並非由於“我”的過錯。這裡作者用“冰心”、“玉壺”比喻清廉的操守,真是新穎、鮮明、生動。凡用物比人者,往往取其不甚相似中的某一點相似,這樣給人的印象會更深刻、新穎。曾有一則以壺比人的笑話,說的是:有幾個朋友相約在一起喝酒,各人自道酒量,一個說他能喝十杯,一個說他只要三杯就足夠了,另一個說他一見到酒壺就要醉。朋友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他說他每次喝酒回家,都要挨老婆的臭罵。

他的這首詩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精美的酒壺

她罵的時候,她一手叉腰,一手指著丈夫的鼻子,樣子活像一把酒壺,他怎能不見了酒就醉呢?這笑話是拿酒壺來比惡婦罵人,是取其罵人的姿勢相似,因而顯得可笑。而王昌齡這裡以“玉壺”作比,則取其與自己品格高潔相似,因而顯得生動、新奇。總的來看,這首詩一反前人送別詩“黯然銷魂”的感傷頹廢的低沉情調,而展示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氣概。全詩描寫生動,比喻新鮮,詩意含蓄,情致深婉,“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在古代送別中,堪稱一首別開生面新穎拔俗的上乘之作。

·《代白頭吟》

·《唐才子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