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版本有哪些?怎麼樣?

焉用佞


現在通行的《三國演義》有兩大版本,一是明嘉靖本,題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二是清代批講的版本,這帶批講的又分了三種版本,即毛批,金批和御批。

一,毛批就是毛宗崗批的三國。毛宗崗和他的父親毛綸二人綜合古本,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重新整理回目,合兩則為一回,逐回加以評論,增刪瑣事,改換詩文,進一步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二,金批是金聖嘆批講的三國。但是說到《金批三國》,根據查閱有關資料已經證實,根本沒有什麼金本之說。因為經過考證,是偽冒金聖嘆批的。因為金聖嘆只批過《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六部書。

三,御批即乾隆皇帝批的三國,乾隆皇帝曾經批閱過三國,這就是御批,可是現在已經沒有了此版本。

所以現在,實際在市面流行的只有一種版本,那就是毛版。毛氏父子的修刪使全書緊湊暢達,可讀書性更強,毛氏父子修訂、評點的《三國演義》刊刻以後,逐漸取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及明末清初的其他版本而風行全國。





最美如初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目前使用的《三國演義》有兩個主要版本。一個是明代嘉靖版,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二是清代認可的版本,分為三個版本,即毛批,金批和御批。

首先,總批次是這三個國家的毛宗崗批次。毛宗崗和他的父親毛倫結合古籍整理成一部《三國志通俗演義》,逐一評論,增刪瑣碎事,改詩,進一步凸顯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第二,金批是一組三個國家金聖嘆。然而,當談到《金批三國》時,根據相關數據,已經證實不存在什麼黃金寶典。因為經過考證,它是假的金聖嘆。因為金聖嘆只批准了《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六本書。

第三,御批指乾隆皇帝批准的三國,乾隆皇帝曾經檢閱過三國,這是御批,但現在沒有這樣的版本。

所以現在市場上真正流行的只有一個版本,那就是毛的版本。毛氏父親和兒子的修訂和刪除使這本書簡潔易懂,可讀性更強。毛氏經父子校訂、評點的三國演義 刊刻後,在明末清初逐漸取代嘉靖本三國演義及其他版本,風靡全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雉州春韭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裡是吟風社,薈聚文史愛好者,致力於持續輸出文化、歷史領域的優質回答。

首先,如果是說《三國演義》有多少種版本數,那麼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發現了近三十個版本,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國學者魏安,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最後一共找到了世界各地迄今存世的《三國演義》版本三十五種。目前就筆者所瞭解的,之後似乎沒有新版本發現了。關於這些版本,可以確定的是,三國演義的主線是沒有變動的,區別在於一些細枝末節,人物的稱呼(如嘉靖本經常稱曹操為曹公、毛本就成了“操”)、一些零碎的劇情(花關索、伍伯)、人物籍貫年齡名字是否正確、回目是否對仗等等,整體來說如果不是做學術考究,只為興趣閱讀,看看毛本和嘉靖本就可以了。

關於這麼多的版本,如果要全部一一介紹的話,未免太過長篇大論,這裡就大家熟知以及比較有價值的版本介紹一下。

毛本三國

毛本也就是現在市面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由清代的毛宗崗父子修訂批評過的版本,可以說也是質量最高的版本,光清代刻印的毛本三國就不下百餘種,流傳到今日的也有七十種左右。當然,質量高並不代表接近羅貫中的初版,雖然毛宗崗自稱自己是根據羅貫中的“古本”以校正俗本之諸弊,但現代學者一般沒有人信他這話。

毛本尊劉抑曹的思想十分的嚴重,如果和嘉靖本相對比就會發現,嘉靖本幾乎所有稱呼曹操為“曹公”“公”的地方都被改為了“操”,而嘉靖本對曹魏武將的贊詩,也被刪去不少。但瑕不掩瑜,毛本能被大家廣為接受取代之前的二三十個版本,成為流傳最廣的版本就是質量的證明。

嘉靖本

嘉靖本準確來說應該叫做嘉靖元年本,這版三國志通俗演義,曾經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被認作就是羅貫中的原本(或者說是最接近羅貫中原本的版本),一度也被稱作“羅本”,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過去對嘉靖本確實過譽了,引用一些學者對嘉靖本的評價如下:

金文京選擇了“志傳”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餘象鬥本與嘉靖本比勘後發現,雖然較之嘉靖本而言,建安本“是一個更不正確的本子”,但是嘉靖本也是“一個錯誤之多超 出我們預想的本子”

陳翔華在《諸葛亮形象史研究》一書中將嘉靖本與諸本《三國志傳》比較後,指出“嘉靖本是一個修飾得更多的加工整理本”。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國演義〉前言》中也指出嘉靖本“是一個經過較多修改加工,同時又頗有錯訛脫漏的版本”。

學界將嘉靖本和諸多明代版本相對比,發現嘉靖本與三國志的重合度最高,無論是對歷史大背景的介紹,還是人物籍貫字號的書寫都是最貼近三國志的(當然,仍然有不少錯誤)。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飛的字,按三國志記載,“張飛字益德”(資治通鑑同樣將張飛的字寫作益德),但是明代的諸多三國演義都寫“姓張名飛,字翼德”,這個錯誤其實根源自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以及各種元雜劇,而通俗演義受這些影響甚深,也就保留了下來,唯獨嘉靖本不同,嘉靖本張飛的字是對的用的是“益德”。

除此之外,嘉靖本回目都是七字,其他版本往往沒有這麼考究,由此推測,嘉靖本是一個被文人精修過的版本。

葉逢春本

葉本三國刻於嘉靖二十七年,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嘉靖本,不過發現較晚所以和嘉靖元年本相區別,寫作葉逢春本。這個版本是最早的三國志傳版本,發現與西班牙馬德里的修道院,在明代隆慶六年被葡萄牙傳教士帶入西班牙,這個版本還是傳世的最早的插圖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印影版,所以研究的起步比較晚,後來日本關西大學將葉本影印出版,這版也就得到了重視。

這個版本現在可以肯定的說跟嘉靖元年本出自兩個母本,同時嘉靖本旁批中提到的部分修改內容,在葉本被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所以現在一些學者認為,與嘉靖元年本相比,葉逢春本雖然刊刻粗糙,別字、錯字較多,但是正是因為沒有經過後期的修訂,所以可能更接近羅本的原貌。而考慮到演義小說的面向對象,是普通小市民階層,葉本的語言也更為通俗,所以筆者也支持葉本更接近羅本的說法。


吟風社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

1,通俗演義版本類

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

4,毛氏版本類

在《三國志演義》的眾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嘉靖本和毛宗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稱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測,以為在嘉靖本之前,還刊刻過更早的弘治本。

不過,從現存的資料看,並不見弘治本的稱呼;況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則明後期湧現的大量刊本理應把它作為翻刻的祖本,但事實並非如此。

鄭振鐸先生在1929年發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認為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羅貫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後來的諸本皆源於此本。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學術界幾乎已成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研討的。嘉靖本的一條註釋就有力地說明在此本之前確曾存在一種或數種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則《張永年反難揚修》寫了這樣一件事:劉璋的說客張松謂《孟德新書》乃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聞知,不禁詫異:“莫非古人與吾暗合歟?”遂下令“扯碎其書燒之”。緊跟著這段正文的下面還有一條註釋:“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板’,差矣”。


f夢飛翔f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在中國的地位幾乎無可匹敵。但是大多數人知道它,還是從電視劇上得知的。真正讀過《三國演義》書籍的,估計寥寥無幾。但是更多人或許還不知道,《三國演義》還有很多版本。

其中,最為流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使在成書後,還有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使得其在清朝大放光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目前比較公認的《三國演義》四大版本:

1 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通俗演義版本類甚為複雜。種類繁多,包括《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三國演義》、夷白堂刊本、週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鄭以楨刊本、古今演義刊本等。各版本均為240則,每則又列有一單句標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為24卷,每卷十則。週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為12卷,每卷20則。

演義通俗篇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改編而創作的小說。其不少故事情節乃作者根據小說創作需要而虛構,其以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和人物形象凸顯而著稱。而且,其語言淺顯易懂。

2 志傳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版本類包羅萬象,涵括餘象鬥本、餘評林本、湯賓尹本、黃正甫本、喬山堂本、楊閩齋本、鄭雲林本、朱鼎臣本、忠賢堂本、楊美生本、雄飛館本、三餘堂本、北圖本、種德堂本、嘉慶本、誠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數十種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類版本基本以《三國志傳》作書名,形式上為上圖下文,內容上則多插增關索或花關索故事。由於絕大多數版本刊刻於萬曆年間的福建並且基本上集中於建陽一帶,故又俗稱為“閩本”或“建本”。

3 批評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類也豐富多彩,據不完全統計其包括鍾伯敬本、李卓吾本、吳觀明本、兩衡堂本、芥子園本、綠蔭堂本、寶翰樓本等十幾個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首次將《三國演義》回目由單題變為雙題,並且把240則合併為120回,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開創《三國演義》版本批評之先河,敢於大膽闡述自己的批評觀點和獨特見解。

4 毛氏版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是由清康熙年間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版本,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並作詳細評點,全面整理修訂而成,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乃後來最流行的毛氏版本《三國演義》。

毛氏版本類流傳至今的版本約有70種之多,其故事情節流暢、文字精練更具可讀性。毛氏父子還刪去了大部分完全與史料不符合的情節,使《三國演義》小說相對來說更加接近《三國志》史料,故事情節也更加緊湊精練,並且更加能夠凸顯經典人物形象。所以,毛氏版本極受清朝時期的老百姓的歡迎。


東北民俗HM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

1,通俗演義版本類

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

4,毛氏版本類

在《三國志演義》的眾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嘉靖本和毛宗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稱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測,以為在嘉靖本之前,還刊刻過更早的弘治本。

不過,從現存的資料看,並不見弘治本的稱呼;況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則明後期湧現的大量刊本理應把它作為翻刻的祖本,但事實並非如此。

鄭振鐸先生在1929年發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認為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羅貫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後來的諸本皆源於此本。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學術界幾乎已成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研討的。嘉靖本的一條註釋就有力地說明在此本之前確曾存在一種或數種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則《張永年反難揚修》寫了這樣一件事:劉璋的說客張松謂《孟德新書》乃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聞知,不禁詫異:“莫非古人與吾暗合歟?”遂下令“扯碎其書燒之”。緊跟著這段正文的下面還有一條註釋:“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板’,差矣”。


廣東鵬程網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三國演義一共2個版本,記得是94年是老版本和10的一個版本,兩個版本劇情差不多,但是演員不一樣,細節上還是有點出入,基本看過三國演義的,還是喜歡看老版本的,因為那是一代的第一個三國演義,最早期,都是沒有電視觀看,都是以書本和小說還有老一輩給我們講故事。

那麼新三國也就是符合年輕人新作品,從畫面高清還是不錯,老版本那個時代拍攝器材還是有很多限制,放在現在的電視不是很清楚,現在的人們都最求高清視覺效果,兩個版本可圈可點,也是影視作品迎合觀眾和時代而翻拍的作品,重點還是看個人喜歡去選擇那個版本觀看。


小影冚劇


目前觀點是《三國演義》有三大版本體系,其中毛本為目前比較流行的版本。

【正文】

《三國演義》問世以後不久,就出現了"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的盛況。嘉靖元年(1522年),出現了最早的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此後,各種各樣的刻本層出不窮,歷數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我們知道的明代刻本還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還有七十多種。可以說,《三國》版本之多,在古代小說中是無與倫比的。

在這麼多的《三國》版本中,有哪些是比較重要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將眾多的版本加以分類。從版本形態的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個系統:

1.《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除了上面提到的嘉靖元年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嘉靖元年本")之外,還包括萬曆十九年(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周曰校本")和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簡稱"夏振宇本")等等。

2.《三國志傳》系統。包括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陽葉逢春刊本《三國志傳》(簡稱"葉逢春本")、萬曆二十年(1592年)餘象鬥刊本《新刻按鑑全像批評三國志 傳》(簡稱"餘象鬥本")、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聯輝堂刊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聯輝堂本")、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春元刊本《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楊春元本")、《新刻湯學士校正古本按鑑演義全像通俗三國志傳》(簡稱"湯賓尹本")等等。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簡稱"毛本")系統。毛本原名《四大奇書第一種 》,後來又被稱為《第一才子書》。現存的七十多種清代《三國》刻本,絕大部分屬於毛本系統。

此外,還有幾種處於過渡形態的版本,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簡稱"李卓吾評本")。它來源於"周曰校本"或"夏振宇本",又是毛本的版本基礎。

在分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說,《三國演義》最重要的版本有:"嘉靖元年本"、"周曰 校本"、"夏振宇本"、"三國志傳"、"李卓吾評本"、"毛本"。

五四以後,新式的標點排印本逐漸出現。建國以來,最流行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它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它類型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迄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自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三國演義》排印本。不過,真正經過認真整理, 具有學術價值的版本只是一部分。讀者不妨注意以下幾種:

1.《新校注本三國演義》:吳小林校注,陳邇冬審訂,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它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校勘,改正了一些錯誤,新增大量註釋,更加便於一般讀者閱讀。

2.《校理本三國演義》:沈伯俊校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995年9月第六次印刷。它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評,著重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此本學術價值較高,受到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最好的整理本。

3.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它對毛本第一次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糾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對有關毛本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了系統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4.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 年5月第一版,1998年10月第二版。它是嘉靖本問世以來的第一個富於學術意義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作了簡明扼要的註釋。此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助於澄清若干流行已久的錯誤認識,對專業研究者和一般讀者都頗有益處。

5.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整理本:沈伯俊、李燁校注,巴蜀書社19 93年11月第一版。它是"李卓吾評本"的第一個有研究基礎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作了比較詳細的註釋,並對"李卓吾評本"的真偽、來源、特色和貢獻作了全面論述,具有 較高的學術價值。

6. 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點校本:劉敬圻、關四平點校,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它是"周曰校本"的第一個標點排印本,點校者以"存真"為主要原則,基本上保持了正文的原貌。由於"周曰校本"比嘉靖本增加了一些情節,而原書難以看到,此本頗有學術價值。

此外,李靈年、王長友整理的《鍾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黃山書社出版)、蕭欣橋點校的《李笠翁批閱三國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也都很有參考價值。



天下馬丁


自從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以來,流傳之廣,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種,清代刻本《三國演義》的版本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個系統:

1.《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除了上面提到的嘉靖元年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嘉靖元年本")之外,還包括萬曆十九年(1591年)金陵周曰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周曰校本")和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簡稱"夏振宇本")等等。

2.《三國志傳》系統。包括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建陽葉逢春刊本《三國志傳》(簡稱"葉逢春本")、萬曆二十年(1592年)餘象鬥刊本《新刻按鑑全像批評三國志 傳》(簡稱"餘象鬥本")、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聯輝堂刊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聯輝堂本")、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春元刊本《重刻京本通俗演義按鑑三國志傳》(簡稱"楊春元本")、《新刻湯學士校正古本按鑑演義全像通俗三國志傳》(簡稱"湯賓尹本")等等。

3. 毛宗崗父子評改本《三國志演義》(簡稱"毛本")系統。毛本原名《四大奇書第一種 》,後來又被稱為《第一才子書》。現存的七十多種清代《三國》刻本,絕大部分屬於毛本系統。

此外,還有幾種處於過渡形態的版本,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簡稱"李卓吾評本")。它來源於"周曰校本"或"夏振宇本",又是毛本的版本基礎。

在分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說,《三國演義》最重要的版本有:"嘉靖元年本"、"周曰 校本"、"夏振宇本"、"三國志傳"、"李卓吾評本"、"毛本"。

五四以後,新式的標點排印本逐漸出現。建國以來,最流行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它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氏的評語,糾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少量註釋,成為一個較好的通行本。但是,由於受過去的研究水平的限制,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中仍然存在著很多"技術性錯誤",包括人物錯誤、地理錯誤、職官錯誤、曆法錯誤和其它類型的錯誤。儘管如此,它迄今仍是發行量最大的版本。

自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三國演義》排印本。不過,真正經過認真整理, 具有學術價值的版本只是一部分。讀者不妨注意以下幾種:

1.《新校注本三國演義》?吳小林校注,陳邇冬審訂,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它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校勘,改正了一些錯誤,新增大量註釋,更加便於一般讀者閱讀。

2.《校理本三國演義》?沈伯俊校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1995年9月第六次印刷。它以毛本為基礎,刪去毛評,著重校正書中大量存在的"技術性錯誤",並以《校理一覽表》的形式,依次列出"技術性錯誤",指出錯誤所在,提出校正意見,說明校正依據;同時,針對讀者不知道或似是而非之處進行註釋,深入淺出,給人以新知。此本學術價值較高,受到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迄今最好的整理本。

3.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它對毛本第一次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糾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對有關毛本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了系統論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4.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整理本?沈伯俊整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 年5月第一版,1998年10月第二版。它是嘉靖本問世以來的第一個富於學術意義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並作了簡明扼要的註釋。此本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有助於澄清若干流行已久的錯誤認識,對專業研究者和一般讀者都頗有益處。

5.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整理本?沈伯俊、李燁校注,巴蜀書社19 93年11月第一版。它是"李卓吾評本"的第一個有研究基礎的整理本,校正了其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作了比較詳細的註釋,並對"李卓吾評本"的真偽、來源、特色和貢獻作了全面論述,具有 較高的學術價值。

6. 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點校本?劉敬圻、關四平點校,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它是"周曰校本"的第一個標點排印本,點校者以"存真"為主要原則,基本上保持了正文的原貌。由於"周曰校本"比嘉靖本增加了一些情節,而原書難以看到,此本頗有學術價值。

此外,李靈年、王長友整理的《鍾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黃山書社出版)、蕭欣橋點校的《李笠翁批閱三國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也都很有參考價值


浮光掠劇


電視版本分為:1994年王扶林執導的央視版《三國演義》和2010年高希希執導的《三國》。

版籍版本分為:通俗演義《三國演義》,羅貫中著作。志傳版本《三國志傳》。毛氏版本《毛宗崗評三國演義》。批評版本《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