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喜歡京劇的人越來越少,音樂劇卻成了高雅愛好的代名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myw58


1.戲曲雖然在中國戲劇史長河中佔主體地位,但就現代社會而言,話劇、歌劇以及舞劇等都或多或少地佔據了戲劇愛好者的心靈,就其形式而言,話劇以對話為主,語言平易近人,動作符合日常生活習慣;歌劇用音樂和歌唱來表現劇情,傳遞情感;舞劇是音樂配合舞蹈,通過肢體動作講述故事,形式較為單純,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而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將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等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綜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戲曲表演的某些片段可能會吸引到人們的注意,但也有一些訊息或情感無法很好地傳遞給觀眾,戲曲欣賞的門檻相對較高,並且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

2.從理論角度來說,西方音樂戲劇藝術有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應用到教學上也效果顯著。再加上從清末民初開始西方理論就被我國所吸收借鑑,目前我國各個學科領域大多是以西方理論體系來解釋中國文化知識,而我國戲劇藝術也更重視技藝的精湛、曲目的經典表達與創新發展,我國戲曲理論相對較少,代表著作如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中的《詞曲》、《演習》兩部分,後人稱為《李笠翁曲話》, 焦循的《花部農譚》, 黃幡綽的《梨園原》,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梁廷枬《藤花亭曲話》,吳梅的《顧曲麈談》等,戲曲理論工作者較少,中國戲曲理論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因此在戲曲音樂教學上也往往傾向於西方的理論知識。

3.戲曲由於欣賞審美的斷層,我們就會感覺戲曲有厚重且神秘的文化情懷,遠離現代生活和語言速度快慢皆不相宜的問題。而歌舞劇就不一樣了,語言動作表達現代化,沒有語言、動作以及裝扮的陌生感,觀眾很容易接受歌舞劇中的劇情設定,沉浸在歌舞劇所展現的故事之中,如臨其境一般體會到歌舞劇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

因此音樂劇更惹人喜愛,尤其是接收現代教育的青年一代,而京劇等傳統戲劇文化往往被認為是老年人的文化,殊不知戲劇原本也曾同音樂劇一樣供人娛樂,飽受喜愛。


蒲公英壹號


京劇現在沒有音樂劇那麼流行了,我覺得是因為:

1、在現在這個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里,我們喜歡什麼藝術是我們的自由,我們也擁有民主平等的權利創造不一樣的藝術。我們這個社會就有更多的藝術供我們欣賞,所以我們開始喜歡其它的藝術。京劇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藝術,音樂劇是新時代創新的藝術。京劇是博大精深,而音樂劇更加通俗易懂,音樂劇也與京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京劇與音樂劇都是娛樂的需要,更是抒發情感的需要。但是京劇比較適合欣賞與銘記,而音樂劇更適合每個人的內心需求,甚至有時候音樂劇更能夠安撫我們的情緒,所以音樂劇漸漸成了高雅愛好的代名詞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但與此同時,京劇還是我們的經典,京劇內顯於我們心中,音樂劇外顯於我們的生活。

2、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要得更多的是平靜、安靜以及撫慰。而京劇給我們的感覺更多是刺激、思考與感動,京劇的聲音更是刺激耳朵,讓人心潮澎湃。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藝術,不同的時代也需要不同的藝術。音樂給我們的更多感覺是對我們心靈撫慰、讓我們平靜,這正符合我們的內心需求,所以音樂劇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3、京劇在這個社會里,聲音那麼尖銳,不太適合被生活折磨得千瘡百孔的我們,我們需要像音樂劇這樣可以有激昂的形式,也有溫柔的形式滿足我們的心靈釋放。京劇也並非被別人拋棄或者不喜,只是不太適合當今社會。音樂劇為越來越多人接受,並且成為了高雅愛好的代名詞,是因為滿足人們的需求,能夠抒發情感,並且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適合當今社會人類的藝術。如今也出現了融入了很多京劇戲腔的音樂也廣受人們喜愛,因為音樂也能夠提高人們的情調。


文史通天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京劇?京劇藝術應該是中國戲曲僅次於崑曲藝術的一個“前衛戲曲”藝術了。雖然她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了,可是她的生命力依然如此強大!她的美輪美奐的臉譜服裝,她的多彩多姿的身段表演,她的行雲流水的韻白唱腔,無不顯示著中國傳統藝術與時代發展的絕妙契合……如果說京劇高雅,那京劇相比於崑曲來說,那它真的算不上高雅(京劇最早只是下層人喜歡的藝術形式,清朝中期,因為為乾隆慶壽,才有了徽班進京。後來,沒什麼文化的慈禧喜歡京劇,才讓京劇有所發展)。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臺灣作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十多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牡丹亭》所到之處,都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

不喜歡京劇的大多數人對京劇的第一概念就是聽不懂,確實如此,京劇的特殊語言“中州韻,湖廣音”,非普通話非地方語言,對於戲曲類,語言發音決定了其劇種的傳播範圍,但凡一個劇種要做到南北通吃,第一個先天條件是語言無障礙,以聲音為招牌的曲種,無法做到入耳即懂的話,單單的只是好看,還不夠人們引起對京劇的興趣!試想:如果在影院看一部美國大片,對於英語聽力不及格的人群來說,沒有中文字幕的輔助會有多少人能看懂故事?又有多少人能堅持看完呢?京劇在當下未流行也正是此因,所以現在字幕設備成為一個劇場必不可少的裝備!京劇是產生於古代的藝術形式,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內容與現代社會有一定的距離或者說是隔閡。當然這不是京劇或中國古典戲劇的特有問題,全世界的古典藝術都存在這一問題。因此要說喜歡京劇的人越來越少,我覺得沒什麼奇怪的,在國外,喜歡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人難道就多了嗎?每個時代會產生時代特有的藝術形式,現在就是話劇、電影、流行音樂、搖滾、現代舞蹈,不存在土不土、高雅與否的問題,也許100年後的人也會覺得今天的流行音樂很土,可知否京劇就是百多年前的電影、流行音樂?

審美觀念。這恐怕是最明顯的問題了。年輕人主張個性的張揚,喜愛鮮明激越的事物,或者可以慰藉疲勞的軟綿綿的歌聲。 而京劇是一種比較嚴肅(我指藝術性)的劇種,一個流行歌手可以幾個月就換一個歌路,而一個京劇演員一旦選了行當基本上一輩子都無法改變了。有些些年輕人說,一聽到鑼鼓點子就嫌吵,一聽到青衣開始唱了就昏昏欲睡。且不說欣賞層次的問題,就審美趣味來講,年輕人偏愛的是更加私人化的"低斟淺唱",而非京劇這樣"中氣十足"的或者"書卷氣十足"的。這裡順帶說一點,中老年人為什麼聽見搖滾樂就搖頭?電子模擬的噪音比鑼鼓點子可吵多了,而搖滾樂在全世界卻都有大量的瘋狂愛好者。首先它是一種宣洩情感的音樂,是一種"生理音樂";其次,搖滾樂的形式比京劇自由得多,更容易滿足年輕人審美趣味。當然,搖滾樂也有經典的甚至深刻的作品,這裡也不詳敘了。

由於戲院的原因,宣傳力度差,很多戲演完了連戲迷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一般觀眾了。往往是把票發給文化部門的人,剩餘的票在大廳出售 。不進大廳,你從門前過都不知裡面在幹什麼。甚至戲院周邊的有些人還不知有這麼個劇院演京劇!正因為這種不健康的運作方式,使很多人養成了等著發票看戲的不良習慣。一般觀眾想看還摸不著門道了!由於觀眾的流失,演員的敬業精神受很大的打擊。而且一般演職人員的工資待遇普遍低於城市裡的其他行業。所以演出的戲質量越來越差。大家都找不費力的文戲唱,吃功夫,對演員要求高的戲一般都不演了。想演也排不出,老師不是退休,就是失去了希望。就算是還有人苦心經營,流血流汗的拿出一臺大戲,可到頭一看,觀眾還沒演員多,那種打擊與失落,可想而知。而且排新戲,上面的投入也是小家子氣。工資低,補貼少,誰還願幹那提心吊膽,吃力不討好的事。只好來個簡化版,應付了事。如果一個資深觀眾看了,下次還會看嗎?


曲苑薈萃


京劇和音樂劇都是高雅藝術。從唱腔來看,京劇和音樂劇都講究共鳴,講究字正腔圓,都屬於美聲唱法,京劇的唱腔其實非常純美,和流行音樂的音色不同。無論喜歡京劇還是喜歡音樂劇,都會提高藝術欣賞能力,提高修養,起到修生養性的作用。

和開始不能感受音樂劇的美聲唱法一樣,剛開始聽京劇的唱腔也是不習慣的。要多聽才能喜歡上京劇唱腔。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偏愛音樂劇,不喜歡京劇呢?我覺得和京劇的題材內容有關係。京劇的題材往往來源於古代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今天的生活境遇相差甚遠,人們難以身臨其境,需要事先十分熟悉這些故事才能欣賞到京劇的美學趣味。

為了更好普及京劇這個國粹,需要更多的京劇院的編劇們從當今的現實生活出發,尋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加以提煉,昇華成為新時代的京劇曲目。


詩和遠方的ta


京劇只做到了傳承,而沒有做到發展。它的劇目一直都是傳統劇目,唱腔咬字要求全部按照前輩們的來,不能用改變,這其實是對它藝術生命的限制。反觀音樂劇,它有傳統經典的劇目,也有很多新興的,演唱形式並沒有拘泥於某一種唱法,可以是很抒情的,也有純搖滾的,甚至有以說唱為主要演唱形式的音樂劇,生命力要旺盛的多。

簡而言之,音樂劇做到了與時俱進,而京劇仍然注重的只是傳承,忽略了發展。


srrx199


發展的方向不對,既然是小眾藝術,就應該發展成高雅藝術。讓一般人不容易聽到,像歐美的歌劇想聽但只有愛好者,或者高層才能聽到,自然就高貴了。


用戶5818417333855


個人感覺所有的藝術形式除了要保留其精華之外,更應該跟上時代的發展,去發掘更好的表現形式。音樂劇之所以被大家喜歡,其實是人自我實現的呈現,當今世界更多的是個性,願意被認同,願意以各種形式去展現自己,而音樂劇剛好迎合目前國內消費者的一種心裡變化,因此大受追捧。


用心去感受生活


浮躁讓打炮的時間都縮短。


被蛻殼的刺蝟


這是文化不自信的一個後果,喜歡音樂劇的在面上,喜歡京戲的在民間,面上的容易被統計,許多民間京劇迷根本就不屑於被統計。如此而論,有可能就是個偽命題。


任者為王


任何事物都在發展和傳承,與時俱進,有起有落,有始有終,要想保存,做好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