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當職業球員”——不行!

在日本動漫《灌籃高手》裡,三井壽的那句“我想打籃球”曾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類似的情景換來的卻是爭論與尷尬。

近日,在某一檔電視節目裡,一個14歲的男孩與媽媽之間展開了一段“我想當職業球員”的對話。男孩哭著自述:“請你們不要再阻止我的夢想了…我想當足球運動員。”

“媽媽,我想當職業球員”——不行!

母親同樣眼含熱淚,拒絕了兒子的請求。她的立場是:“在不影響你學習的情況下,你踢球強身健體,媽媽是支持的。但是,如果你想走專業的足球路,媽媽是不同意的。”

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了波瀾,不僅足球從業者們紛紛發聲,很多網友也加入了討論。其實這個話題從根本上就是我們問了很多年的那個問題:你願不願意送孩子去踢球?再深入一點的話,就是“你認為在當下中國有利於足球普及發展,激勵更多家長讓自家孩子踢球,鼓舞更多孩子想踢球的正面因素有哪些呢?”

哪個孩子小時候沒點兒夢想呢?想要踢球、想要當職業球員是值得鼓勵的。可是,他的母親錯了嗎?在向兒子的教練諮詢了相關情況後,結合當下我國足球成材率,母親並不希望兒子去賭未來,而是讓他選擇一條更為穩妥的道路。

“媽媽,我想當職業球員”——不行!

男孩的媽媽說:“中國足球大環境就是不好的,以後就業問題是很讓人著急的。”

那麼,中國足球的大環境究竟如何呢?

近些年,隨著職業化的愈發成熟以及大量資本的進入,中國足球看上去無比繁榮,至少有利於足球開展普及的正面因素中有賺錢比較多這一項支撐。可是最近疫情期間,世界範圍內的俱樂部正在商討如何通過降薪渡過寒冬的時候,許多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欠薪醜聞曝光,甚至多傢俱樂部在瀕臨解散的邊緣或已經解散。

遼足的球員說一年只收到一場比賽的獎金,沒進大名單的替補球員則根本沒有;保定容大的球員打算去找快遞、外賣一類好上手的工作,能儘快養活家人;還有更多拿不到工資的球員,為了踢上球去低一級別聯賽試訓,有的球員連這些機會都沒有。

許多記者說,中國職業足壇欠薪是普遍現象。

“媽媽,我想當職業球員”——不行!

一場疫情戳破了中國足球的泡沫,有的聯賽准入事項到現在沒有結果,球員“被解散”之後的生存和工作狀態沒人跟進,贊助商資金和分紅何時到賬,再加上欠薪醜聞,隱約讓人感覺彷彿回到了甲A過渡到中超那段時間。

這個時候,足協對各個俱樂部的降薪指導意見已經到位,但在聯賽尚未開始,本賽季的一切都沒有定論的時候,似乎沒有人關注這些拿不到工資的球員的利益如何保護,大面積欠薪對於聯賽的影響又該如何消解的問題,而互聯網上充斥更多的只有“踢得爛就該降薪!”的情緒輸出,中國足球又一次成了痰盂。

他們踢的這麼爛,還掙的這麼多,為什麼?因為一共就這麼點人啊!市場經濟決定了球員們的價值,我們經濟倒是上去了,可是人呢?

“媽媽,我想當職業球員”——不行!

男孩在節目裡有一句非常賭氣的話:“你不同意,我學習也搞不好的。”在許多人的潛意識裡,足球和學習一直是對立的選擇。不過因為節目的曝光,男孩獲得了貴州恆豐的試訓機會,或許他的母親還會做出讓步,但這只是個例,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孩子和家長正在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有時候,讓夢想破滅的,並不是家長。在現實面前,我們的足球少年很難體會到這項運動的快樂。社會環境、教育制度,對家長和學生有強大的引導作用,什麼時候足球或者體育不再是家長和孩子們的末位選擇了,足球人才也就多了。或許是十年後二十年後......或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