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路上的報業傳奇,史量才與《申報》的不解之緣

週末閒暇在山東中路漢口路路口上的“申報館”喝茶。忽然接到一通電話,朋友笑著在聽筒那邊說:“快來看兩把扇子,在新聞界討生活的人肯定感興趣,史量才家的玩意兒。”《申報》之於上海的意義,遠非一張薄薄的新聞紙那麼簡單。直到現在,很多老上海人仍習慣把報紙叫做“申報紙”。而報業鉅子史量才之於報人的象徵意義,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人有人格,報有報格,國有國格。

閱讀街區 | 山東中路上的報業傳奇,史量才與《申報》的不解之緣

眼前的“申報館”是一棟有著西方古典主義裝飾風格的5層鋼筋混凝土大樓。1916年,史量才花70萬銀元動工興建“申報館”。兩年後的1918年,報館落成,《申報》搬入新樓,樓內有100餘間房子,是集採訪編輯、廣告經營和鉛字澆鑄、排字製版設備一應俱全的現代化報館,底層還設有印刷廠,安裝了史量才特地向美國購置的新式輪轉印報機,每小時可印四五萬份《申報》。據說,新樓落成時恰巧碰上英國《泰晤士報》派高層赴《申報》參觀,驚歎在遠東竟然還有著和《泰晤士報》旗鼓相當的現代報館。

山東中路南北走向,長693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南京東路,1945年定今名。早在1843年上海開埠之時,英國傳教士麥都思購入了現在山東中路南段一帶的地產,後人也習慣把那一帶稱之為“麥家圈”。1843年底,麥都思在“麥家圈”創辦了上海第一個教會印書館“墨海書館”,其也是上海最早採用西式漢文鉛印活字印刷術的現代出版社。1844年,英國醫生洛克哈脫在上海老城廂辦了個西醫館。1846年,他把這個西醫館遷入了“麥家圈”,擴建成了上海第一家西醫院,以“仁濟”命名。而現在仁濟醫院內幾棟現代派風格的赭紅色大樓,則是建於1930至1932年,彼時的仁濟醫院已從西醫館發展成為中國乃至遠東第一大綜合性西醫院了。

閱讀街區 | 山東中路上的報業傳奇,史量才與《申報》的不解之緣

山東中路的闢築與“麥家圈”密不可分。1855年,英租界依託“麥家圈”的空地築路,向北延伸,形成了現在的山東中路。以福州路為界,山東中路北段便是赫赫有名的望平街,俗稱“報館街”。當時申城的三大報《申報》《新聞報》《時報》都辦在望平街上,成三足鼎立之勢。此外,望平街附近還雲集了20餘家大小報館。每天清晨,報販雲集,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若逢三大報出《號外》,到這裡來打聽消息的人更是站滿街頭,熱鬧非凡。

《申報》老闆史量才家的扇子自然是稀罕物,跑去只為一睹深閨中的玉人兒。兩把成扇中一把是梅蘭芳1922年贈給史量才的,扇面上他親手畫了幅“紅花小鳥”,嫻靜雅淡。另一把是張大千1951年贈給史量才之子泳賡的。扇面上是張先生畫的“蒼崖問道圖”,意境蕭疏。史、梅、張三人相交甚早。有記載,史量才曾在望平街宴請張、梅二人,張大千向梅蘭芳敬酒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不解其意。張笑言:“你是君子,唱戲動口,我是小人,畫畫動手。” 能把張、梅二人請到一張臺子上吃飯的也只有史量才了。不僅如此,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的次日,上海各界組建“市民地方維持會”援助前線戰事,史量才任會長,副會長是杜月笙。

毫不誇張地說,史量才是鐵血時代的吟遊詩人,受社會敬重,這並不是因為他手握《申報》數十萬讀者,而是其身在市井心繫廟堂,以傳遞真實之聲來維繫報紙的崇高聲望。他說,“報紙是民眾的喉舌,總要為人民說些話,才站得住腳”。1919年,史量才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報業大會上當選為副會長。當時美國最出名的新聞人叫阿瑟·布里斯班。有意思的是,就在那年,布里斯班出版了自己的成名作《如何當好一個記者》。在書的開頭,他用康德的話表達了幾乎與史量才相同的新聞理念——有兩樣東西,越是思考,越充滿敬畏: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圖文|金晶 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