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鑫金服研究院:需各方形成合力 幫大學生避開校園貸這個坑

開鑫金服研究院:需各方形成合力 幫大學生避開校園貸這個坑

校園貸捲土重來之說近日受到廣泛關注。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事實上,儘管監管部門一直在重拳打擊,但校園貸卻從未消失過,可謂屢禁不止。

早在2016年5月,教育部與原銀監會便注意到校園貸的亂象,聯合發佈《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此後,在近幾年間,監管部門又多次出臺相關的政策,明確禁止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雖然監管重拳不停,但校園貸從未消失。“屢禁不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見的是受利益驅使,一些小平臺捨不得高校這個大市場,被監管發現之後,就打一槍換一炮,換個馬甲(APP/平臺)轉入地下,逃避監管,從而屢禁不止。”資深互聯網金融觀察者畢研廣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據其透露,“北京便有這樣的平臺,但這類平臺同時又隱蔽性強,難以被監管”。

而另一種情況,則是校園貸“攔截機制”形同虛設。如有人在某華東地區網貸平臺上申請借款時,會跳出一個相關的提醒:該平臺不為在校學生提供借款服務,如果您是在校學生,請停止借款。而後有兩個按鈕,一個是灰色的停止借款按鈕,一個是淡藍色的繼續借款。但除此之外,並沒有更明顯的可驗證借款人是否為大學生的措施。這也意味著,即使借款人為大學生,也可以通過選擇繼續借款按鈕然後完成借款。

開鑫金服研究院高級戰略顧問凌衝表示:

“與因為利益驅使而主動做校園貸業務的平臺不同,這類平臺或許主觀上有擁抱監管、杜絕校園貸的意願,也未必想違法違規,但客觀上缺乏有效的攔截、篩選手段。而部分平臺讓借款人自己填報身份,也有意無意地給大學生留下空子可鑽。”

此外,凌衝表示,“若想要大學生徹底避開校園貸這個坑,還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加強大學生的財商教育,在高校內普及基本的金融常識,讓大學生提高風險意識,理性消費。如果確實有借款需求的大學生,一定要通過權威的信息渠道,找到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在借款的同時還需學會計算自己的實際借款利息,避免掉進高息的陷阱。”

他提醒借款人,不少違規的平臺慣用虛假宣傳方式,通過收取服務費、會員費等各類名目的不正當費用,實為“砍頭息”,同時通過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借款人過度借款。

畢研廣也提示借款人,不要盲目借款,尤其是超出自身還款能力的借款。在借款的過程中,一定要看清合同及借款條約,涉及到“砍頭息”的一定要謹慎。同時要學會科學地計算實際需要支付的利息,年化利息超過36%的部分,法律上不認可。

【深圳商報訊】(記者 謝惠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