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作為一名海外通信人(支撐公司的全球化發展,就是去海外多掙點錢),在亞太地區帶了3年後,2018年初工作調整到北非區域。現在算算海外一共跑過10個國家了,遇到過各種奇聞趣事。海外的生活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就趁著週末的時候寫寫文章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我自己有點偏科,對於工科方面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是對於文科,比如歷史,地理,政治,那是一定興趣都沒有。如果高考時候沒有文理分科,估計我自己都不一定能踏入大學的校門。為什麼要寫這個北非之戰的文章呢,這個源於工作的環境以及我的領導,我是深深的領導折服了,希望自己也能沉下心來做一些文化積累,提升提升自己的檔次。那麼既然要來北非,就先看看北非比較出名的歷史,北非之戰肯定是首當其衝。

兩點原因還是簡單說下:

1 來海外工作,客戶又基本上是政府的高管,對於國家的歷史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要知道客戶國家的基本禮儀,要避免談論那些事情,這些都是根據平時對國家的政治文化等需要慢慢深入瞭解的。

2 領導就是領導。我們乾的是銷售的活,領導就能根據不同的國家形成不同的打發,將行銷的活做成流程歸納下來,這裡邊需要融合多少與文化政治相關的見解。

大漠狼煙-北非之戰

迴歸正題,北非處於地中海的黃金地段,不僅是守衛地中海的重要地理屏障,還是連接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門戶,更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歷史上就是各軍事大國戰略攻守的要地。北非的沃土向來都是英雄輩出,最出名的就是二戰時期的隆美爾和蒙哥馬利的故事。既然心已經所屬北非,決定去學習下這一對戰爭大師是如何在北非書寫他們的輝煌歷史。

北非戰役-起因

北非戰役的起因就是一個人—墨索里尼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打響,德國元首希德勒想要征服世界,從攻打西歐開始,而重點就是攻佔英國本土。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也想跟著軸心國一起征服全球,但是實力有限,決定可以從攻打北非開始,那裡石油豐富,又是連接中東的重要走廊。英國首相丘吉爾採取的策略是本土防守,在北非要承擔進攻作用。

1940年9月13日,意大利軍隊由格拉齊亞尼率領,攻打在埃及由韋維爾帶領的英軍,結果13萬意大利軍隊慘敗給5萬英軍。北非戰敗,墨索里尼求助希特勒。希德勒認為北非丟失,會失去地中海控制,未來威脅很大,如果能攻下北非,就能掌控蘇伊士運河,和歐洲軍匯合,所以決定援助意軍,進攻北非。

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沙漠之狐-出世

由於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而且他的著作《步兵進攻》深得希特勒喜愛,被希特勒相中,任命為德非洲軍總司令。

1941年2月15日隆美爾在利比亞的的黎波里開始閱兵。原本希特勒讓隆美爾等第七裝甲師到了後再準備進攻,但是隆美爾認為戰機不可錯過,為了讓英軍感到威脅,他下令讓一些運輸車安裝上坦克的模具假裝坦克進行閱兵。雖然在陸地上看起來很假,但是通過英軍的偵察機卻很難分辨,來虛張聲勢。而此時英軍也因為希臘發生戰爭,派遣了大部分兵力支援希臘,為隆美爾後續的進攻也創造了良好條件。北非氣候炎熱,對於適應於歐洲戰場的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顯然還是隆美爾領導的德軍更堅決,還沒等到第七裝甲師到位,就直接從的黎波里出發,隆美爾通過他特有的“閃電戰”打的韋維爾的英軍措手不及,通過88毫米高射炮粉碎了英軍的坦克陣,英軍的“戰斧行動”和“十字軍行動”接連失敗,戰場從的黎波里一直打到託布魯克要塞,又折返攻下了哈爾法亞山口,加布沙利,班加西,最終在1942年6月20日攻佔託布魯克要塞。隆美爾從中獲取了“沙漠之狐”的稱謂,讓英軍聞風喪膽,而英軍的主帥也從韋維爾換成了奧金萊克。

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阿拉曼戰役-沙漠之狐與獵狐者

一旦德軍突破阿拉曼,很快就能佔領前往中東的要道-蘇伊士運河。到時候和在在蘇聯戰鬥的德軍匯合,與日軍控制的區域練成一片,可以說,阿拉曼戰役的結果,足以影響北非戰爭的結果,又影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利比亞的戰役成就了隆美爾,然而佔領埃及才是他的最終目的。在梅沙馬特魯準備防守的奧金萊克此時已經擋不住隆美爾的進攻,戰略放棄馬特魯,把防守重心放在最重要的據點-阿拉曼。英國首相丘吉爾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派來了蒙哥馬利來代替奧金萊克,統領英軍。蒙哥馬利不同於隆美爾喜歡閃電戰,而是先穩住軍心,他發現隆美爾的軍隊戰鬥力雖然強,但是佔線太長,消耗巨大。而盟軍就在海岸線旁邊,補寄方便,利於打消耗戰。此時隆美爾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只能孤注一擲下令進攻阿拉曼。

1942年8月31日,隆美爾率領他的坦克陣向著英軍第七裝甲師進攻,卻陷入了英軍的地雷陣中。結果可想而知,隆美爾發現不管他向哪個方向進攻,都好像被蒙哥馬利提前看破了一樣。這要歸功於英軍提前佈局的“超級機密”,這個組織請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專門竊取德軍情報。隆美爾轉攻為守,佈置了地雷陣“魔鬼的花園”。地雷陣的北面是地中海,南面是卡他拉盆地,裝甲部隊過不去,只能選擇強行進攻,這片“魔鬼的花園”可讓蒙哥馬利寸步難行。蒙哥馬利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方式,使用了隆美爾在的黎波里閱兵時同樣的方式,在南面進攻的時候,讓運輸車帶上坦克模具,假扮成坦克,讓德軍認為進攻的主力在南方,而且把大量坦克偽裝成運輸車從北面進攻。最終通過北面進攻突破了德軍地雷陣“魔鬼的花園”。

隆美爾所採取的每個重大軍事行動,都被“超級機密”暴露。他給希特勒的一系列密電,蒙哥馬利都通過“超級機密”看到了。而希德勒發給隆美爾的覆電,蒙哥馬利有時甚至比隆美爾看到得還要早。--英國記者安東尼布朗

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戰無不勝。--英國首相丘吉爾

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千里大潰逃

在阿拉曼戰役之後,蒙哥馬利的英軍勢不可擋,隆美爾的德軍一路撤退,就連剛剛攻下的託布魯克,佈雷加港口都不能停留,直接退回了的黎波里。墨索里尼下令死守住的黎波里,而此時美軍(巴頓)從摩洛哥進入北非,遇到中立的法軍,小規模戰鬥後,順利入境,直衝突尼斯。隆美爾率領的德軍只能繼續撤退,在馬雷斯戰役後,隆美爾飛回了意大利。德意聯軍妄想守住非洲最後一塊領土突尼斯,最終還是被蒙哥馬利的英軍以及巴頓領導的美軍擊敗,終結北非戰場。

長達三年的戰爭結束,德軍先盛後衰的局面,折射出德意兩國對於戰爭困難估計的不足。德意兩國陣亡95萬人,240萬噸艦船,8000架飛機,6200門火炮,2500坦克,7萬輛汽車。盟軍損失26萬人,英軍22萬人,法軍2萬人,美軍1.9萬人。

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回看-北非之戰

隆美爾在北非戰役最終失敗,回看其整個征程,眾多資料中都提到了一個主要原因-物資缺乏,那麼就通過具體數據來驗證一下(參考《戰爭與後勤》的數據)。

1 港口的運貨量

的黎波里港口的運貨量為 45000/月噸;

班加西港口的運貨量為24000/月噸;

託布魯克港口的運貨量為18000/月噸;

所以德意聯軍佔領港口實際每月的運輸量為87000/月噸。

2 德意聯軍的實際需求量

一個師一天需要的補寄大約為350/天噸(主要包含水和石油);

隆美爾德軍 三個師/350噸X30天X3=30000/月噸;

軸心國意軍 七個師/350噸X30天X7=70000/月噸;

實際戰爭時候需要 60000-100000 /月噸。

從數據上看,補寄足夠,但是後期戰爭(主要為阿拉曼戰役)發生在埃及境內,距離德意聯軍的主要供給點的黎波里港口將近2000公里,佔線太長,物資並不能滿足善於閃電戰的德軍。班加西和託布魯克港口有一定的運輸量,但是經常受到英軍軍艦的騷擾,大部分貨物還是從的黎波里港口獲取。

所以其根本原因為缺乏足夠數量的汽車通過公路將卸載在後方港口的補給品運抵前線。其二從阿拉曼戰役雙方的軍隊戰役力量對比來看,也存在較大懸殊,原因為德意軍隊部分留守在突尼斯,沒有全力進攻埃及。這兩點原因都從隆美爾後期的回憶錄中也得到驗證。

北非之戰—“沙漠之狐”隆美爾與“獵狐者”蒙哥馬利的恩怨

思考-北非之戰

讀史可以明鑑。對於隆美爾和蒙哥馬利這對戰爭天才,我們當然希望可以從中學到點什麼,來看看對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幫助。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句話用來形容隆美爾在合適不過。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我們在海外一線的同事(海外通信者),對於當地的局勢是最清楚的,有些時候需要根據現場的情況直接做出決策。

補寄

隆美爾帶軍的能力再強,由於補寄不能按時提供,還是最終失敗了。就好比我們在一線打項目,我們不是象棋盤上的兵,我們是下棋的人,我們後方有SE,PLM,總工辦(就是國內的各種專家)等一幫專家在後方支援我們,要做到針尖尾巴大,不能只是我們一個人在一線跑來跑去,需要在合適的時候拉資源支撐,一起打項目。

“超級機密”

蒙哥馬利能夠打贏阿拉曼戰役,“超級機密”功不可沒。簡而言之就是信息戰,蒙哥馬利佔據絕對上風。就好像我們在一線拓展項目時候,我們需要實時思考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做什麼動作,我們能不能通過各種方法摸到競爭對手的動態。如果我們能夠實時獲取,就能夠以最精準的方式進行打擊。

順便給下一期打個廣告,準備寫一下西非之角-塞內加爾的故事。

按照時間倒敘來,往後先寫寫非洲的馬裡及喀麥隆,再往後回到亞太(主要是我去過的幾個國家,比如尼泊爾,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有趣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