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先賣一發安利:

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有人說“任何藉以社會背景來宣傳的電影,借現實之勢營銷成功的電影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好電影”。但正是現實賦予了這些影視作品更深層的意義,才讓它們不是海市蜃樓般的存在。大家可以給《熔爐》那樣高的評價,卻拋開各種限制因素批評著國產電影的保守。然而,在戴著鐐銬跳舞的情境之下,《嘉年華》就算不這麼應景,它也配得上所有的讚譽。

以上,強推電影《嘉年華》。


1.比起《熔爐》的大尺度,《嘉年華》的冷靜剋制亦令人唏噓


《熔爐》這部影片都非常的放肆,辦公室中的男歡女愛鏡頭,女孩被校長蹂躪的痛苦,男孩被男老師強迫洗澡的絕望,每一個鏡頭語言都是裸露的,那種殘忍在三個聾啞孩子的手語與試圖喊出卻始終只能“啊啊啊”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熔爐》的片尾,被性侵的男孩無法接受奶奶因為金錢而放棄上訴的事實選擇了自殺,然而強姦犯們只是象徵性的接受了法律的審判,幾個月之後又在娛樂會所驕奢淫逸。正是這樣的直接與鮮明的對比,讓黑暗被擴充到了極點。


《嘉年華》打著中國版《熔爐》的噱頭,我覺得對它來講並不公平。為《嘉年華》打過的低星評論我看過一些,不夠大膽,不夠強烈,不夠深入,以及那個看似是為了過審強加的美好結局令人恥笑。但不結合本國嚴格的審查制度,就來談電影情節設置的行為都是耍流氓。《嘉年華》看似刻意迎合的虛假結尾卻讓我覺得它反而是點睛之筆,充滿正義的新聞聯播中,女播音員播報“強姦小學生的商會會長被起訴,案件調查中的失職警察、受賄醫生統統被撤職,以及婦聯等將會更加關心祖國少年兒童的成長”,你看到的是表面的希望嗎?這段耳熟能詳的話語卻成了是一種更高級的諷刺,更魔幻的現實主義。那美好的播音腔中的承諾,很多時候都成了爛尾新聞與觀眾做的難看的謝幕。


比起《熔爐》的大尺度,《嘉年華》顯得冷靜剋制許多。那些容易通過視覺感官煽動觀眾的鏡頭都是點到為止。導演將大量鏡頭給到了女主受到性侵後的周圍環境中,每一次的愛與傷害的對決,每一種希望與絕望的交互,不用激烈的對抗燃起觀眾的憤恨,這種異常的冷靜,更像是一束寒光,如針一般刺入人心。《嘉年華》將黑暗背後的慘淡表現得十分完整,受害者小文沉默的恐懼以及另一受害者新新的無知者無畏,目擊者小米的自私的牟利,單親母親的氣急敗壞和單親父親無力的愛與保護,看似知書達理卻願為權錢放棄公道的父母,當然還有警察醫生與權勢的官官相護,和女律師堅持為性侵兒童案件發聲的十幾年。這樣的剋制更容易讓人思考,除了對著黑暗吶喊辱罵,理性的拷問才是這部影片最重大的意義。


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2.比被性侵更令人絕望的是,人們習慣把髒水潑給受害者


若說《熔爐》暗無天日,至少還有老師不顧自己家人安危為無血緣之親的孩子們討要正義,但《嘉年華》中,那些本應該是最親切的人又一次把孩子推向了深淵。受害者小文的母親把所有的過錯歸結給女兒的cosplay服飾和一頭漂亮的長髮,於是她毀掉了那些衣服,並剪去了她的長髮。受害者新新的父母為了讓女兒進入重點中學,也怕遭受強姦的女兒被人指手畫腳,答應了強姦犯私下賠償的提議。


在中國社會,這種兩性關係的犯罪中,受眾向來對受害者極其不友好,這種二次傷害加劇著被侵害者的自卑與膽怯,或許能夠勉強活著,或許選擇瞭解脫。有人喜歡用“一個巴掌拍不響”回應著這些,女孩心思單純被騙也好,穿著性感令人著迷也好,夜路獨行給了他人可乘之機也好,等等這些可能成為誘發犯罪的可能,但是這些永遠不可以成為為罪犯洗脫,強行讓受害者背一半的鍋的條件。


我一直想不通,大家願意去容納一個強姦犯,不去指責他們的無恥,卻硬生生的把矛頭指向受害者,就像影片中的小文母親一樣,當女兒受到侵犯時,卻把仇恨的巴掌扇向了女兒稚嫩的臉龐。那些難聽的話,那些骯髒的帽子,全都被冠在被性侵者的頭頂之上。不檢點,不乾淨,彷彿被傷害反而是種罪惡,成了是一輩子洗不掉的汙點。可是,失去貞操的,一輩子都抬不起頭的難道不是那些施加給別人傷害,毀壞別人生活的混蛋嗎?


當影片演到穿著白大褂的天使,象徵正義的人民警察在新聞發佈會上堅定地說道“女孩下體無損傷,沒有性行為痕跡”,並且拒絕了所有的記者提問匆匆離去時,那種絕望滲出了大屏幕。被侵害者的父親無力的吶喊著公道二字,被侵害者坐在檢查間裡沉默著,卻止不住眼淚。只要權錢勢力還在,讓一兩個女孩兒蒙受冤屈的活一輩子又怎樣呢?鏡頭切換到了打開的窗戶,我只是希望女孩她還能還活著,錯的不是你啊小朋友,是這個不堪的世界啊。被性侵後,遭受異樣的眼光和言語的暴力,經受住輿論的討伐,卻發現到最後的保護傘都偏向了邪惡的一方,這樣的傷害已經遠遠超過了性侵本身,永遠不會被治癒。


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3.女孩沒有義務為不平等兩性教育背鍋


影片中一位成年女性,名叫莉莉,是那種滿身風塵氣的姑娘。但她絕不是個蕩婦,她和別人發生關係,不為錢財,只為付諸自己內心的喜歡。所以當她被迫與一位老闆上床時,她極力的反抗了。而某些男性,莫名的優越感讓他們合情合理的將女性當成了玩物。但這與我們扭曲至極的性教育脫不了干係。


從小到大,我們被告知女孩子一步錯就是無底深淵,所以婚前成為非處女是丟人的。但好像從來沒有人告訴過男孩子,不負責任的脫下女孩的衣服是最丟人的事情,因為大家總說“男孩子嘛無所謂的”


這造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性關係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而我們的社會潛意識的認知中,女性在兩性中,就應該臣服於男性。然而,我想要說的是,性是兩情相悅後,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任何一段雙方都認同性關係中,女性不會因為失去了第一次變得不乾淨,在這樣的關係中,女性也是接受男性示愛的一方,他們平等的給予對方快樂。


4.性教育迫在眉睫,骯髒的不是性而是人性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是,被侵害的女孩12歲新新問朋友“什麼是處女膜啊”,內心忽然一震,因為這不是電影,這是真實的折射。當我與周圍朋友談及此事時,發現即便到了21歲,仍舊有人講不清處女膜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性教育究竟有多匱乏?


初二的時候,生物書的第一章講了精卵結合,慚愧地說到了那時候我才直到原來睡在一起並不會生出寶寶。那節課,大家比任何時候都認真都積極,老師也比任何時候講話都快速,馬馬虎虎地讀完了書上的文字馬上進入了下一章。


高二的時候,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性教育講座。大家無比興奮,也十分驚訝,那些平日裡羞於開口的性知識,竟然會被統統拿到檯面之上,給一群未成年人科普。在那場講座中,我知道原來那些國產劇中隱晦提到過的性知識都是錯誤的,原來性愛並非是婚姻的產物,它僅是發生在相愛的人之間的一次美好經歷。


大四的時候,我去參加推免複試。某所高校的心理測驗中提到了兩性生活,類似於“你的性生活和諧嗎”“你排斥性愛嗎”“性教育對於兒童重要嗎”這種基礎款的問題。出了考場,一位姑娘對我說“這所學校未免太開放了吧,這種應該由已婚婦女回答的問題竟然拿來問大學生”,我沒有接話,只是在高溫中感到了一絲寒意。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可以帶著數篇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又厚有重的榮譽證書和實踐作品,以及名列前茅的成績單來參加國內專業TOP10高校的保研面試,卻在面對正常的生理問題時,變成了把性貶低到恥於開口的成年人。


談性色變彷彿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好像這才是一個正經人該有的反應。可是在臺面之下,幾歲的小學生被校長帶去開房,十幾歲的女孩偷偷籌錢去小診所打胎,二十多歲的的博士夫妻不知如何備孕。沒有正確的性教育引導,始終讓大家以這樣的方式去了解性交,對於有過這樣經歷的人來講,性不再是肉體間的親密碰撞,反而是會吃人的惡魔。


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下,我們看到了滿大街的流產廣告,關於避孕工具的廣告卻少之又少。兒童性教育課本被家長舉報,大學生性教育課堂上學生竊竊私語,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的性教育究竟要落後到什麼時候呢?所有人都是性之下的產物,人性本身又對這樣的關係有著無限的慾望,可一旦談及到這些,這又成了羞於見人的色情物品。


我們的教育究竟什麼時候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身體親密接觸後才有了你,因為我們是相愛的,所以這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你遇到了讓你覺得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人,在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時,你們要避孕之後再嘗禁果的甘甜。但是如果一天,一個讓你產生恐懼的人強迫要與你親密接觸,你一定要學會拒絕與反抗。

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接近尾聲處,海濱浴場的巨大夢露雕像被移走了,那個被未成年女孩兒視為信仰的女神,也是那個被無數人窺探裙底激起性幻想的女性。想到了廣西貴港曾經的夢露雕像由於裙子過段,建設不到半年就被拆除的新聞,無奈。

女性與蕾絲邊、短裙、紅指甲,本來是一種美,卻像夢露雕像一樣,由清純之意成了蕩婦的代言。那個被移走的夢露雕像上貼滿了小廣告,千瘡百孔。就像那些本來該有著美好華年的女孩,正在一點點被汙染。

嘉年華丨比起性侵,把骯髒之名加給受害者最可怕


“angels wear white”

這是電影名的英譯。這個鏡頭是電影的結尾。15歲的女孩兒穿著白裙子逃離了那個魔鬼般的地方,那個要靠賣身維持生計的地方。

每個女孩兒都是純淨的天使,希望她們永遠像白色一樣聖潔。被這個社會,被這個國家,被所有男性,被所有其他女性尊重、呵護與深愛。

圖片來自:電影《嘉年華》豆瓣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