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江蘇南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位於黃海之濱,長江之北,自古就有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的說法。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讓它有了北上海的美譽,今天提起南通,自然會和藍印花布聯繫在一起,而在當地與花不一樣享譽中外的還有另外一種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板鷂風箏。板鷂風箏是一種造型獨特的風箏形式,它因其形如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等工藝於一體,放上天得風則鳴,其聲隨風仰揚被譽為空中交響樂,是唯一能發聲的風箏門類。我國的風箏素有南鷂北鳶之稱,南通板鷂風箏就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南通板鷂與天津軟翅,北京沙燕,濰坊龍頭蜈蚣併成為中國的四大風箏。2008年5月,南通的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板鷂風箏因其造型如一塊平板而得名,其大者丈餘,小者尺餘,當地人把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六型的組合叫做星。還把由這個圖形組成的風箏叫串連星,七連星,九連星。19連星,甚至幾十上百連星。串連星風箏排列規整,結構嚴謹,角角相對一絲不苟,是一種非常精巧的民間工藝品。

南通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板鷂風箏的扎制工藝要求很高,裝飾圖案多為工筆重彩,內容有八仙過海,鳳戲牡丹,三國故事等。都用紅,黑,青,紫色以造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風箏上綴滿了大小不等的哨口,桶形的稱哨,球形的稱口,最多的可以成百甚至上千,人們賦予它空中交響樂的名稱。那麼板鷂風箏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又為何在南通能夠一直延續至今,並且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唐代以前,南通地區是沙洲,地勢平坦,場地開闊,對放風箏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再加上南通瀕江臨海,春季多東南風有非常不錯的風力條件。南通在當時被稱為胡逗洲。在唐代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著胡逗洲上多流人,煮鹽為業,這種五方雜居的生活環境必然使得外地的文化在此沉澱,而這些外來人員很有可能將板鷂風箏帶到了南通。南方的風箏的起源應該按照民間的傳說,它應該很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應該已經有了。漢朝的時候,我們這兒流傳一個民間故事,說張良和韓信就在南通發個板鷂,這個地點現在還在叫十萬鋪當,就在江邊。我們根據有關的資料的考證,就是南通的風箏現行風箏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的它的風箏的特點就是帶哨口。它和唐朝的風箏不同,唐朝的風箏帶一把弓叫響弓又叫唐弓,哨口就是宋哨。

南通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天時地利的原因,使得南通風箏得以向高大,堅牢和帶音響方向發展。到了宋代,中國的風箏已經出現了帶聲響的鷂子,而這樣的風箏形式當時也在南通出現,並一直延續至今。南通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風箏發展的那麼長,那麼強盛一直到現在,歷經這麼多年才能久傳不衰?它主要的原因跟南通的地理天時有很大的關係,然後這個地方是瀕江臨海。根據古書的記載,在漢朝的時候,這裡叫千里無人煙,是一片荒草地,也就是說是海的灘塗和江的江灘,地勢非常的遼闊,有利於風箏的放飛。而且這兒每年的風主要是把颳風,特別是春天東南風,這個風很穩定很強勁風。我們所謂的地方就是靠近地面的層次的風不算很大,但天風就是高空氣流非常穩定,非常湍急,所以有利於這種風箏向比較大型的方向發展。南通板鷂風箏的盛行還和這裡人們的生產勞動息息相關。江海多漁民,漁民出海捕魚最忌天氣變化,風箏可以測定高空風向風力,這裡俗稱天風的大小。人們可以據此決定是否可以出海。這個地方農民多,漁民多,鹽民多,當年的沒有天氣預報,那麼農民要怎麼去觀測天氣,怎麼知道馬上要有風暴過來,或者要有什麼天氣的大的變化,他們就放飛風箏。

南通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以我們南通有一個俗語,就是說這風箏的鷂子一叫就是天氣就要變化了,就馬上要下雨或者要怎麼樣。到了清代,在南通製作放飛板鷂更是十分盛行,清代道光年間的姜長卿在他所作的崇州竹枝詞中寫道,風箏有大如風帆者,其制有雙蝴蝶單蝴蝶之名,其聲徹雲如胡茄,然唯近堤處最多,長堤者草為海門八景之一。在這首詩中反映了當時南通風箏的重要特徵。大如風帆,裝有響哨,聲震雲霄,音若胡笳,如今南通的板鷂正式保留了這些特點。由此可見,南通風箏不僅歷史悠久,並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南通當地百姓放風箏的歷史悠久,早已習俗成風。在清代光緒年間的通州志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在南通空中常會看到花有蟲草,花鳥,神仙製作精巧,大著數丈的風箏,因此放風箏自古在這裡十分盛行,以至於板鷂風箏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裡的人們常借放風箏的形態做口語來形容事物,比如說形容一個小孩子走路不穩,歪歪斜斜的用南通話說,像鷂子仄了,就像鷂子風箏歪歪斜斜的意思。

南通板鷂風箏扎制技藝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哨口急,雨打壁。就是要下雨了,風箏已融入南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也成為了很多人家的傳家寶。這個風箏是非常神聖的,神聖到什麼程度呢?第一它必須放在家裡的堂屋,就是正著的會客廳,我們過去叫堂屋,就是房間三間房子朝南,中間的一個房子,它的位置僅次於菩薩,僅次於家堂,就是家裡的祖先。它到這個位置非常重視,他們家裡把這個東西都作為祖傳的,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有些人家裡。過去,聽到一個傳說,有些人家裡失火,其他東西不搶,就把這個風箏搶出來,可見了他們對它的重視程度。第二個,他們認為風箏上天以後,發出那種雷鳴似的那種響聲,這個就是天和地在溝通。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叫天人合一了,就是天地之間的和諧。一件板鷂風箏精品是如何從藝人手中誕生出來,它的造型和色彩上又有著怎樣的特點,板鷂風箏的哨口有著怎樣的講究,它和風箏的嗡鳴聲響又有著怎樣的微妙關係。在南通大風勁吹的日子裡,風箏藝人們是如何把握時機,一起配合將碩大的板鷂風箏送上藍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