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充滿了誤解


我們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充滿了誤解

有人說,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其實不然,至少在健康管理領域,大眾依然無法準確地理解某些信息。

比方說:什麼是食品?什麼是保健食品?什麼是功能性食品?什麼是膳食補充劑?什麼是藥品?而且,它們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相信,99%的人都無法正確地區分它們,這是導致大眾在接受健康管理時盲目地相信或排斥某類產品的主要原因。

對許多人來說,只要是以膠囊或片劑形式出現的產品,他們都會下意識地管它叫藥,但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因此,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幫你理清各種與健康相關的口服產品的區別。

本文約6000字,純乾貨,送給有緣人。


認識食品

說實話,很多人都懂得品嚐美食,但對食品的理解往往是一無所知。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定義,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說得簡單點,即食品包括了大自然孕育的食物或按傳統可藥食同源的中藥,以及食品廠以食物原料為基礎並輔以食品添加劑製成的產品

比方說小麥和雞蛋就是食物,而枸杞和生薑是傳統的藥食同源藥材。

但把小麥磨成粉,將雞蛋攪散,添加白砂糖、植物油、起酥油、氫化植物油、山梨糖醇液、單雙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山梨醇酐單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聚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甘油、乳酸脂肪酸甘油酯、磷脂、碳酸鈣、葡萄糖酸-δ-內酯、碳酸氫鈉、黃原膠、β-胡蘿蔔素、食用香精、麥芽糖漿、低聚異麥芽糖、食用鹽、食用酒精等,按特定工藝製成的產品就是食品(上述配方用於製作蛋黃派)。

熱愛思考的人可能會問,那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是什麼?

很顯然它們不是食物,而是其他食品廠生產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

例如白砂糖是A食品廠的產品,植物油是B食品廠的產品,碳酸鈣是A生物製藥企業的產品等。

生產蛋黃派的企業需要從農民那裡買來小麥和雞蛋,從ABCD等食品廠那裡買來各種食品原料,然後按自己的工藝和配方來生產蛋黃派。

一個充滿了工業氣息的產品就這麼誕生了,就像組裝一臺手機一樣。

換句話說,那些美味的食品不是大自然為地球生物準備的物資,而是人類為了促進經濟繁榮而製造出的產品。

當然,食品不等同於不健康。一個食品是否健康主要看它選用了哪些食品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劑(只是目前大多數食品都不健康罷了)。

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你理解何為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以及膳食補充劑。


特殊性食品

我們可以把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以及膳食補充劑統稱為特殊性食品。

在食品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只要某食品的生產工藝及其選用的食品原料符合特定的法律法規,就可以去申請冠以“XX食品”的稱呼。

在我國,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是一個意思,指的都是具有特定營養保健功能的食品,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在歐美等國家,與此概念相對應的產品是膳食補充劑。

那麼,功能性食品和普通食品究竟有何不同的呢?既然功能性食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那為何法律會賦予“保健”和“功能性”的稱呼呢?

事實上,功能性食品和普通食品在生產時都能使用常見的食品原料,但功能性食品還允許按國標添加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質,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必須脂肪酸等營養素。

我國允許功能性食品做成好吃的食品、飲品或壓片糖果,但膠囊這種劑型是不允許的(國外允許做成膠囊)。

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一是紅niu,二是益力d(養樂d)。

我想大部分人都喝過這兩款飲料,但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們其實屬於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

紅niu的主要成分是水,同時添加了白砂糖、牛磺酸、肌醇、煙酰胺(維生素B3)、泛酸(維生素B5)、維生素B6和咖啡因等。

益力d的主要成分也是水,同時添加了乳粉、白砂糖和益生菌等。

很多人喝這兩款飲料時都覺得挺好喝的,也沒有排斥保健食品的心理。但如果廠家去掉水,用同樣的配方做成膠囊,估計銷量從此一蹶不振,同時還會引來一大批消費者的反感——我不想吃藥。

更有意思的是,據騰訊網的一則新聞報道:“益力d屬保健食品,為提高銷量不標註適宜人群,業內人士稱屬違規行為”。

這真是冤大頭了,當初何必去申請保健食品呢?普通食品還不需要標註呢!為何可樂不標註不適合糖尿病人,不適合肥胖者啊!哈哈!

一個相對健康的食品被限制適用人群,一個不健康的普通食品卻不需要做限制,實在是一種不合理的規定。

說到這裡,你發現了什麼嗎?

保健食品最初是從普通食品衍生過去的,不申請保健食品也能當普通食品賣(部分能做成好吃好喝的可以,但不做成糖果的片劑不行),但走法律程序給政府交錢後,可以得到國家的批文——藍帽子認證。

但實際上,這頂藍帽子並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有時反而成為了食品企業的累贅,更成為個別營養師飯飽酒足後的攻擊對象。

這就是當下中國保健食品發展的困局,很多真正具有功能性的健康原料,其味道不一定適合做成食品或飲品,而做成片劑就會不討喜,普通人並不能從化學的本質去理解他吃下去的究竟是什麼,他們只能辨別“好吃”、“難吃”、“膠囊”、“片劑”、“中藥”、“針劑”……

相反地,一些本身非常不健康,但味道很好的食品原料,卻能賣得紅紅火火,老百姓也從來不擔心吃了有副作用。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種社會現象,反正就是無奈吧。


功能性食品有功能嗎?

這個問題就等同於問:保健食品能保健嗎?

法律上說的很清楚,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可以調節人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但問題是,這樣的定義叫老百姓怎麼理解啊!

很多人並沒有健康管理的意識,他們不知道“沒病不等於健康”“疾病的發生總有漫長的功能下降過程”“體檢指標沒超出正常範圍不等於處於最優狀態”

功能性食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實際上不等同於沒有治療的功能,這是一個很難講清楚的話題。

有時候我會跟別人說:“沒必要連續吃6個月xx”,但他們跟別人轉述的時候就成了“V醬說不能連續吃6個月xx”。

這完全就是兩個意思啊。沒必要的意思是不需要而不是不能,而不能的意思是吃了可能會有問題了。我只能嘆息,交流需要再細緻一些。

回到功能性食品有無功能的話題。我舉例說明吧。

比方說維生素C,醫學教材裡寫得清清楚楚,維生素C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不管是食物來源的維生素C還是保健食品或藥品形式的維生素C,都具有一模一樣的功能(只要是有抗壞血酸結構就行)。

那麼,你覺得一個添加了適量維生素C的功能性食品,有沒有治療壞血病的功效呢?當然有啊!即便是普通的食品,只要所含的維生素C足夠多,也有治療壞血病的功效。而它們之所以不能代替藥品,是因為法律賦予了它們和藥品不一樣的定義(不是科學層面的問題)。

再比方說益生菌,OTC類益生菌可以在說明書上聲稱功效,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慢性腹瀉、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腹瀉及便秘。但為什麼市售的食品益生菌不能寫呢?

因為食品益生菌沒有按法律程序遞交文件,所以它失去了國家認可的藥物標籤,但食品益生菌本質上用的還是同樣的益生菌啊,所以功效實際上是存在的啊!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聲稱功效),很多都是法律的問題,但不是科學真相的問題。


不要通過懟人來拔高自己

健康管理行業魚龍混雜,早幾年賣保健品的直銷企業確實做得太過分,這是所有業內人士都痛心疾首的事。

但是,相比起那些以誇大宣傳為生的企業,我倒是覺得個別營養師的憤青行為更令人不齒,我說的是以前的自己。

我以前以賣服務為主而不賣保健食品,我擅於煽動群眾的反保健食品情緒,藉機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身價或形象。

但現在看來這是一種幼稚的表現,我為過去的自己感到羞愧。在此,也希望正在走我老路的人回頭是岸。

我們不能把痛恨直銷企業誇大宣傳的情緒發洩到其他正當企業身上,而事實上,功能性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樣都是合法合規的產品,這和服務型產品一樣也都是商業性質的東西。

而且,在正確的食用量下,功能性食品反而是比普通食品更健康的選擇,法律上也說得很清楚,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既然營養師可以推薦客戶購買服務或普通食品,為什麼就不能推薦客戶購買功能性食品呢?

如果是全心全意為客戶的健康著想,那應該是選擇最優的方案,而不是從“政治鬥爭”的層面去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刻意強調對方賣產品而自己賣服務的這種行為,實際上不僅沒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反而是對客戶的一種道德綁架。

客戶選擇什麼方案,是單純飲食服務指導還是搭配功能性食品,這應該是客戶的自由,而不是服務或產品提供方的強迫。

因此,我們不能枉顧科學的事實,以個人的情緒去誤導公眾對法律以及科學事實的理解,這不是專業營養師該做的事情。

客觀地說,只要是靠譜的,賣服務、賣普通食品和賣功能性食品的人都應得到同樣的尊重,而沒有哪個更清高的說法。

說實話,功能性食品甚至比大多數普通食品要更健康。

食品和膳食補充劑

把膳食補充劑單獨拿出來講,是因為歐美的功能性食品通常是膠囊,這使得國內許多消費者誤以為這是藥物,進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下面我們以嬰幼兒配方奶粉為例進行說明,你就容易理解了。

下圖是某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1段)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款食品用了哪些原料。

我們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充滿了誤解

我們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充滿了誤解

我們可以看到,配料裡有各種各樣的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等。

我想說的是,這些營養素不是牛奶中的成分,而是人為添加的,有的是化學合成的,有的是天然提取的,這點你要搞清楚。

而且,添加到奶粉中的這些營養素與添加到膳食補充劑中的營養素是一模一樣的,不存在嬰幼兒專用或膳食補充劑專用的區別(但有食品級和飼料級的區別,和純度有關)。

如果沒有以生牛乳作為主要原料,而是把所有的營養素單獨做成膠囊(假設膠囊是用水做的,沒有任何危害),你還敢讓寶寶吞下去嗎?

我想大多數人是不敢的,因為普通人在感官上的體驗就是吃藥,而奶粉就是食品,很少人能真正理解和討論產品背後所用到的原料。

換個說法吧,假如嬰幼兒配方奶粉很好喝、很便宜、很健康,你應該願意每天堅持喝的對吧?

但要是我把配料表中的奶粉去掉,把剩餘的成分做成膠囊讓你每天吞,我想就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吞了,他們會懷疑這產品有副作用。

你知道為什麼嬰幼兒配方奶粉那麼貴嗎?因為它確實給寶寶配了許許多多的營養素啊,每個營養素單獨做成膠囊都能賣幾百塊的,不貴才奇怪了!

敢喝奶粉,卻不敢吃營養素,這真的是一種非常莫名其妙的思維方式。

現有的保健食品企業完全可以把他們的產品加香精、糖和其他食物,混合後做成人們熟知的普通食品,這樣大家吃起來就不會覺得在吃保健食品了。如果大家願意持續消費,到頭來還是吃了保健食品!

這是不是很諷刺呢?很多人一直排斥的東西,可能排斥的只是它的外在形態,而不是它的內在本質!


關於肌醇

我把肌醇單獨列出來聊聊,是因為通過這個例子,你可以更透徹地理解食品和藥品分類的本質是資本市場下的產物,而不是科學上的分類。

肌醇,究竟是什麼,我們不能通過食品、功能性食品或藥品去定義。

從科學上來說,肌醇就是在化學式上和葡萄糖一模一樣的,且帶有天然甜味的一種碳水化合物。

你沒有看錯,肌醇就是碳水化合物,分子式是C6H12O6,在食品檢測學上測出來的就屬於糖、碳水化合物。

但問題是,一個如此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它有時是營養強化劑,有時是功能性食品,有時則是藥物。

對於嬰幼兒來說,肌醇用於支持細胞骨架的構建,支持細胞的信號傳輸,支持神經系統和肺部等多器官的正常發育。

肌醇在人類初乳中的含量約35.5mg/100mL,而成熟母乳平均是14mg/100mL,山羊奶是5.3mg/100mL,牛奶是2.1mg/100mL。

因為牛奶中的肌醇含量很低,所以嬰幼兒配方奶粉都會添加一些肌醇,但最終的含量仍然會比母乳低50~100%。

一些針對早產兒的特殊配方奶粉,肌醇的含量甚至會調配到成熟母乳的2倍或以上,這是為了滿足嬰幼兒對肌醇這種糖的需求(同年齡早產兒的血肌醇濃度低於足月產的嬰兒)。

此時此刻,肌醇對於嬰幼兒來說屬於營養強化劑,你可以在絕大部分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找到肌醇這個營養素。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肌醇含量非常低,對於多囊卵巢綜合徵這種疾病,我們需要用到2000-4000mg/d(研究已測出多囊患者卵泡液缺乏肌醇)。

因此,這就衍生了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補充劑。在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肌醇作為功能性食品屬於粉末食品,一袋可以承載2000mg肌醇,而歐美的膳食補充劑往往就是一粒膠囊承載500mg肌醇。

此時,肌醇成了可以調節多囊患者卵泡自主發育功能以及卵母細胞質量的功能性食品。

這可能還不是肌醇的全部用途,因為一個營養素的作用通常是廣泛的,肌醇在體內還能被代謝成D-葡萄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參與肝臟最普遍的解毒反應——葡萄糖醛酸化。

因此,肌醇也被製藥企業做成了藥品——肌醇片,此時肌醇就成了輔助治療脂肪肝、肝炎、早期肝硬化及動脈硬化的藥品。

當然這個功效不具有廣泛適用性,主要是肝損不全是葡萄糖醛酸耗竭所致,所以肌醇只適用於治療因葡萄糖醛酸被大量消耗引起肝病,但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則無效。

像手性肌醇這種物質,它甚至可以添加到普通食品中,因為它源自於角豆提取物,這在法規上被分類到了天然香料,按生產所需可適量添加。

所以,綜上可見,我們不能把肌醇定義為食品、功能性食品或藥品,因為這只是法律的定義,科學的分類方式,它就是一種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碳水化合物。

藥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條關於藥品的定義:藥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

一個物質能否成為藥品,不單單要考慮它本身是否具有預防或治療功能,關鍵是它得按照國家的法律程序獲得批准!

像水飛薊素這種東西,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網上賣得很火的護肝保健品,從科學本質來說它是從奶薊草種子提取的一種黃酮類化合物,但從法律上來看,美國把它分類到膳食補充劑,而我國直接納入了處方藥來管理。

所以,有些內科醫生可能會給患肝病的人開水飛薊素,但你從醫院買回來的處方藥和網上買到的膳食補充劑,實質上都是一個東西,就是水飛薊素。

像左旋肉鹼也是的,網上你能買到的左旋肉鹼保健食品,你去醫院也能買到所謂的左卡尼汀(通常是男科醫生開給精子活力不好的人),它們指的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

因此,這裡再次證明,功能性食品是有功能的(要具體成分具體分析),但因為利益要分明,功能性食品不能搶了藥的蛋糕。


總結

這是我第一次花這麼長篇幅來分析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和藥品的區別,能看完的人應該會很有收穫。

可以這麼說,食品不等於無害,藥物不等於有害,具體地,我們都要根據實際的化學物質以及實際的用量去分析。

很多普通食品用到的食品添加劑,它們實際上都沒有做過人類的隨機對照試驗,在無循證醫學證據的情況下卻被大規模地使用,這有時可能會比保健食品還要不靠譜。

比方說三氯蔗糖這種甜味劑,有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即便是日常量地攝入也會損害健康個體的胰島素敏感性。

像氫化植物油這種食品,發明者甚至豪言這比動物油更健康,結果現在已被美國FDA禁用。

這些食品都是因為沒有做過基於人類的隨機對照試驗就投入使用了,非常奇怪的一種科學態度。

反觀保健食品在人類中做的研究往往要多於許多其他的食品添加劑,已經證實在合理劑量下是安全的,卻依然得不到信任,不可思議的社會現象。

我們很多人從來都不擔心吃普通食品有害,也不去考究食品的配料是否安全,但就是很害怕食用保健食品。這就是被輿論和負面消息給誤導了,非常可惜啊。

我想,這個行業已被直銷企業毀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只能靠真正懂的人去慢慢修正了。


See You

我們對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充滿了誤解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在採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