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遭遇“生死”局

本報記者 閻俏如 北京報道

4月9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附近的一家連鎖口腔醫院大門緊鎖,門上通知顯示,為響應疫情防控工作延遲開診時間,具體開診時間另行通知。而在往日,這家醫院會從每天早上9點營業到下午6點,在大眾點評平臺上,還獲得了“銅牌”的等級標識,評分高達4.97分。

這家醫院的現狀已經成為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民營口腔醫院的普遍現象。

在《中國經營報》記者陸續走訪的附近5家口腔醫院中,只有1家診所還在營業。這家口腔診所在門口擺放了一張桌子用作隔絕外來人員,患者需要經過測體溫、登記、戴鞋套、手消毒的全部流程才被允許進入,且要提前進行預約,否則不予接待。

“經營基本恢復正常,但現金流壓力山大!”“這個時候只能讓員工多體諒醫院的困難,一起扛過去。”

除了口腔醫院,疫情防控期間各地社會辦醫療機構門診紛紛關停,失去收入來源。近日,國內多家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向記者表示,儘管疫情後經營逐漸恢復,但現金流方面的壓力仍不容小覷。

前線醫護人員奮戰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後方經營面臨現金流壓力,同時成片小型診所關停、轉讓……疫情暴發至今,我國社會辦醫行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

經營承壓

疫情暴發之初的1月27日,北京和睦家醫院公告,為提升應對疫情能力,對發熱門診升級改造,暫時停診。公告一出便引起關於社會辦醫院在疫情中缺位的質疑。其後,北京和睦家醫院澄清實為連續兩日連夜趕工升級改造,不存在推諉之說。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介紹,國家已經明確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但在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中並沒有把這支重要力量納入統籌管理。因此,此次援鄂醫療隊是以公立醫療機構的力量為主,我們動員的319支醫療隊3383名醫務人員是一支民間的志願者隊伍,但到後來也被政府納入了一視同仁的政策關心對象。

“公立醫院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但在民營醫院卻並非如此,因為民營醫院的核心就是待遇留人,比較現實。況且那個時候,醫護人員有被感染甚至致死的情況,民營醫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浙江和康醫療集團董事長錢培鑫指出,儘管如此,有能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仍紛紛主動請戰前往一線。

然而,在社會辦醫參與抗擊疫情後方,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相繼暫時關停了社會辦診所、門診部。非公醫療協會數據顯示,全國有社會辦診所24.2萬家,基層醫務人員逾百萬。

隨之而來的是現金流壓力。第三方醫院管理諮詢機構廣州艾力彼發起問卷調查,涵蓋26個省份2014家公立醫院和112家社會辦醫院。調查顯示,如今九成醫院存在資金壓力,民營醫院的處境更為艱難。近六成民營醫院的現金流支撐不足2個月,55.1%的受訪醫院2月份的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

中美醫療集團行政總裁郭華偉介紹,由於疫情期間醫院不能收治急症之外的普通病人,許多社會辦醫院失去了現金流支撐,醫務人員的基本薪酬支付面臨困難。與此同時,由於需要加強疫情防護,醫院的經營成本不降反升。儘管目前疫情穩定,但醫院業務量的恢復仍需要一段時間。

人力成本是醫院疫情期間主要的運營成本組成部分。丁香園旗下平臺丁香人才網近日針對疫情期間醫務人員收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742位參與調查的醫務人員中,56.3%的人表示績效、獎金受到影響,基本工資沒有影響;29.4%的人表示基本工資、績效、獎金均受到影響。在下降幅度上,36.4%的醫務人員表示收入下降了30%~50%,還有5.7%的醫務人員表示工資目前還沒發。

對此,郭華偉指出,困難時期能否留住人才,更加考驗醫院的實力和文化建設水平。目前,中美醫療集團的核心醫務人員仍與醫院共同堅守,渡過疫情。

海爾醫療副總裁胡洲慶介紹,疫情中,海爾醫療集團化的運行彌補了各單體醫院相對於大型公立醫院規模上醫療資源的弱勢,有效發揮集合優勢,聚焦康復護理和腫瘤綜合治療,雖然部分科室受疫情影響必須關停,但仍通過多方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

大型醫療集團尚且承壓,小規模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則面臨關停甚至轉讓的局面。

在華夏醫界網醫院轉讓板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月份共有15條社會辦醫院股權轉讓信息,3月份則增至60條,其中主要為一級醫院。而在2019年3月份,轉讓信息僅30條。

洗牌來臨

從採訪中可以瞭解到,此次參與抗擊疫情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普遍是大型醫療集團旗下醫院、三級綜合類醫院或在急診、重症等學科具有較強實力的醫院。

如中美醫療集團旗下京東中美醫院第一時間響應河北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號召,組織醫療隊前往武漢一線支援。同時,全國各地集團旗下的醫院,也被納入當地的定點發熱門診醫院。

海爾醫療集團從物資籌措到醫療隊的招募,到打通交通障礙的各項工作,都由集團獨立、自發組織完成。援鄂醫療隊承接了武漢商職醫院2病區的患者接診救治工作。該病區有很多高齡疑似患者,醫護人員不僅承擔了診療和護理工作,還擔當起病人與家屬之間的“橋樑”,在心理上給予患者安慰。

和康醫療集團則在2月9日就響應杭州市衛健委號召,集結了15名援鄂醫療隊隊員前往一線,進駐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房。同時,集團旗下醫院也參與到社區防控、遠程問診、隔離點人員檢測防控等防控工作。

在湖北之外,與武漢一山之隔的河南信陽成為此次疫情的重災區。作為信陽當地唯一一家民營三級綜合醫院,河南聖德醫院院長程紅介紹,醫院300多名醫護人員日夜奮戰,並先後派出3批次醫護專家組18人次,支援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療救治、市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同時全院30多個臨床科室正常開診。

然而,與這些技術力量較強的醫院相比,整體來說,我國社會辦醫仍面臨著小而散的局面。錢培鑫指出,民營醫院存在規模小、分佈散、醫生資源少等特點,而且小專科居多,自己買地建房、租房,實際上是能力不夠。

胡洲慶指出,雖然非公立醫療機構在規模上、資源上相比公立醫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抗擊疫情的熱情一點兒不差,醫護人員紛紛主動請纓奔赴武漢前線。只是由於非公立醫療機構在疫情開始時未納入政府統一安排的支援計劃,出征申請、防控指揮部審批、物資籌措、赴漢交通,往往需要付出相比公立醫院更多的工作和協調,才能順利抵達武漢。

不過,長期來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次疫情將是行業升級的一次機會。郭華偉指出,這次疫情,給過去靠單純輕資產運營、靠廣告拉動業績、炒作概念等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帶來了巨大考驗,無法支撐過三個月的機構可能面臨關停、變賣。相反,有核心競爭力、技術積累的長線規劃的醫院,迎來了發展機會。因此,未來行業將迎來兩極分化的局面。

郝德明指出,實際上,在疫情穩定後,平時經營管理規範、口碑好、技術好的社會辦醫院普遍已經逐漸恢復到日常經營水平。受到較大影響的,一方面是口腔、體檢、美容等提供非基本醫療服務的機構,另一方面是過去經營不規範、沒有核心技術、魚目混珠的機構。

東北某三線城市的社會辦三級綜合醫院的一名醫生告訴記者,由於醫院是由老牌公立專科醫院合併改制而來,積攢了良好的口碑,疫情過後醫院門診量很快恢復正常。另一方面,原本打算到一線城市求醫的患者由於疫情不便長途出行,醫院反而出現了患者回流的情況。在薪資方面,基本工資沒有受到影響,但今年的分紅暫時還沒有發放。

目前我國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佔全國醫療機構數量的65%,但提供的醫療服務數量只佔到15%。郝德明指出,長期以來社會辦醫行業雖然數量龐大,但整體質量不高,機構魚龍混雜。這次疫情是對社會辦醫的一次嚴峻考驗,同時也是行業提質增效洗牌的一次機會。以醫療技術為核心的優質醫療機構留下,落後的將被淘汰出局,這是行業的必然規律。

因此,此次疫情過後,一方面,社會辦醫療機構要加強行業自律和人才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夠對這類具有技術優勢,執業規範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給予一定政策支持。

同時要提醒投資者注意,任何行業都有風險,投資醫療行業要選擇口碑好、經營規範、有核心技術團隊的優質標的。

在醫院發展方向上,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管理者達成共識。上海德濟醫院院長郭輝指出,唯有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的建設,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同時,醫院管理者一定要親臨一線,才能夠對突發情況及時掌握、作出反應。

另一方面,從產業的發展前景來說,錢培鑫認為,疫情對整個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是很大的一次打擊,但是,對於互聯網經濟和醫療行業卻產生了正向影響。 在投資方面,現在各個行業都在萎縮,唯有醫療行業態勢良好,這能夠吸引更多人投資,可能就有更足夠的資金去發展佈局,所以從投資角度來說對和康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郭華偉認為,此次疫情為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創新醫療發展方向帶來了新的思考。在過去,醫療機構的線下門診和線上問診服務沒有並行。在疫情期間,中美醫療集團旗下醫院的醫生走進社區,為特殊病人提供上門服務,促進了線上服務、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建設。在“後疫情時期”,中美醫療集團將著手搭建這一平臺,迎接市場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