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單調沉悶之後——觀影《X射線營地》

昨晚在人人視頻意外刷到《X射線營地》,一個寧靜夜晚找到了她的歸宿。


漫長的單調沉悶之後——觀影《X射線營地》


“最好喝的水就是白開水”,用這句話來描述這部電影的感覺最合適不過了。


這是一部一定程度上被譯名耽誤的好電影,《X射線營地》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X戰警》、《攻殼機動隊》這類科技硬核商業片之流。相比來說,它的其它譯名《代號X營》、《關塔那摩X光營》都更優一些。


《X射線營地》是彼得·薩特勒執導的劇情片,由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佩曼·莫阿迪(該片是佩曼·莫阿迪出演的第一部英語電影,他出生於美國,五歲時回到伊朗)主演,2014年10月7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被分配到關塔那摩灣的女士兵可兒,與一名被關押的囚犯阿里產生了“特殊友誼”。


點開這部電影的最初動力是主演“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除了暮光系列,小克一直在走獨立路線,這次出演作為一個看管恐怖分子拘留犯的士兵,讓人十分好奇她的可能性。看完全片你會覺得,她的確適合出演這部影片。沒有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劇情,故事發生在營地甚至沒有一顆子彈的聲音,影片的一切都靠男女主角絲毫不差的表現出來,認真耐心看完才會知道。

911事件,反恐戰爭,穆斯林,阿拉伯,關塔那摩……這是故事背景。一開始,就交代了這是個殘酷嚴肅的故事。

自由與規則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囚犯。


這部影片80%的鏡頭都固定在一個10個小囚室對著的走道上。牢籠內和牢籠外形成對比,耐人尋味的是不知道這個對比是正比還是反比,因為隔著一層牢籠,鏡頭打向一邊,無法知道究竟誰在牢籠內誰在牢籠外,而被關押者男主重複說的”我們都被關在了這裡,哪裡都去不了“也暗示了對究竟誰被監禁的深沉思考。


在影片播了一個小時之後,出現了幾個鏡頭頻繁切換,虔誠的穆斯林被關押者拿著古蘭經,他們跪著向真主禱告,而美國大兵集結在一起,面向著美國國旗敬禮,還一面叫著口號“fight for freedom”。這讓人不禁反思恐怖主義與霸權主義的區別,讓人反思囚禁與被囚禁的區別,讓人反思什麼是真正的自由,讓人反思什麼是宗教。


或許影片宣揚了美國自由主義人權至上的意識形態,但嚮往自由確是人類永恆的大主題。

抗爭與服從


看守的士兵與被拘留者,這是一對立場對立的雙方。誰是應該服從而又真正抗爭的一方?誰又是擁有自由的選擇權而實際上卻處處服從的一方?

電影裡是這麼表達的:

“你把我們關了這麼多年,為了什麼?為了讓全世界知道你們是好人,我們是壞人?”

絕食要求跑步機,有了卻又不用。

“你們總是說:遵守這些規則,我們就讓你看電視。但是如果我遵守了,那意味著什麼?那就意味著我同意你有權利給我制定規則,對吧?但是你們沒有這個權利!你們沒有權利給我制定規則!因此,我絕對不會順從你們的規則!絕對不會!也許,你會覺得我很傻,也許,你的想法是對的。”

“我不想死在這裡,可無論如何我都會死在這裡。”

“他知道我是無辜的,但我還是不能回家,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座城市,沒有一個人會帶我,就因為我來過這裡,我沒有地方可去。”

“你們掌控了一切,你們告訴我們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甚至連我們不想吃的時候,你們也要逼著我們吃。這是你們的生活,不是我們的生活!!!”

一次女主看守男主471在鐵籠中踢球,她告訴他聽話的犯人可以被允許到真的球場上踢球。471說,你們答應給我們更好的待遇,但是代價是要符合你們制定的規則,符合你們的價值觀,這是我最不願意做的,我想要捍衛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自由。

——被拘留者


“12小時輪班,每三分鐘自殺監視一次。別讓這種慣例降低了你的警惕心,他們比你們更清楚這裡的規則。他們會考驗你,他們會打敗你。不許出現任何差錯,這裡就是戰場。即便他們沒有炸彈,我們也沒有F16,這兒還是個戰場。”

“從現在開始你稱呼他們拘留者,不許叫他們囚犯(因為囚犯受日內瓦公約管轄,而拘留者不是)。”

“為了道義,為了捍衛自由”。(衛兵們被集體訓話時喊的口號)

“(飛行常客計劃:每兩小時挪移一次房間)這就是目的,讓他睡不了覺啊”。“這可真殘忍。”“你以為這是紅十字會嗎?”“不,我只是說,有點殘忍。我想讓你們知道,我覺得這麼做很棒。我只是覺得,有點太刺激了”。

“你喜歡這兒嗎?你喜歡在關塔那灣工作嗎這兒嗎?”“是的,先生”。“我討厭這裡,這種地方不是軍人得賞的地方。但即便我說了我討厭這兒,我依然還在這兒。你知道為什麼嗎?我之所以還在這兒是因為我的指揮官命令我來這兒”。

“(三角樓有個警衛差點自殺)真離譜啊,他居然會想要自殺。我是說,我能理解任務艱鉅,但不至於吧?那只是個工作,不需要那麼認真吧。”

“我知道,對有些人來說很困難,這裡並不像他們所說的那麼黑白分明。我不知道他所期待的這兒會是什麼樣的,但我確定一定跟他所期待的不同。”

“拜託,根本沒那麼糟糕,這些人很多一點兒傷害都沒有。我憑什麼或有愧疚感?沒有的。你根本不該感到內疚,這些混蛋是911的主謀,所以現在才坐牢,就這麼簡單”。

“那些造就911 的主謀都死在了戰場。”

“你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嗎?你跟他們聊太多了。他們給你洗了腦,你忘了你其實有多幸運了。我們有可能會去伊拉克,我想跟子彈相對比,你寧願躲避在雞尾酒吧。”

“不”。

“隨你便”。

——看守拘留者士兵

關於信仰


片中有一段令人心生敬畏的禱告。那些平時暴力,反叛,暴躁的拘留犯,在禱告時竟能如此安靜虔誠,即使在活動自由的地方他們也不會趁機暴動,在禱告聲中,一切都顯得那麼神聖和不可觸犯。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男主阿里(代號471)在第一次搭訕未果後、用潑shi的方式挑釁女主可兒,在這個行為之前,阿里和其他阿拉伯籍拘留者用阿拉伯語大聲交換意見,這些被關押在不同囚室的拘留者幾乎同時開始用白色毛巾包裹住他們共同的信仰聖經——《古蘭經》。暫且不論他們每個個體是否是罪惡滔天的恐怖分子,在信仰面前,他們亦知道哪些行為是骯髒可恥的、不能被真主得見的。精神信仰,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

善與惡


影片的弊端是女主從未懷疑和質疑471。

所有的交流都是“關押者”和“被關押者”的一個狹小空間內,彼此都是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瞭解對方有限的一面,而這“有限”的一面是狹隘的但也是真實的。

導演採用了最保險簡單且無關痛癢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敏感的故事。關於471是否真的蒙冤無辜,影片始終沒有明確交代,而是以含混的方式,從男主自身的角度去訴說。所以,471真的是無辜蒙冤的“好人”嗎?真相不得而知。“好人”和“壞人”的標準和定義又是什麼?

片中男主自殺前與女主的一段對話尤其值得細細品味:

“你學會了什麼?啊?告訴我。我相信你一定學會了些東西,當我向你丟shi的時候。你學會了什麼?或者,當我們集體絕食自殺時,你說也學會了什麼東西,那麼告訴我,學到了什麼?我想知道,你學會了什麼?你自以為明白了不少,但你什麼都不知道,你一點都不瞭解我。你和我,我們在戰爭中。“

“我不是這樣看待的。”

”那麼你是盲目的。”

我們不知道真相,不知道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或者他曾經是“壞人”現在是“好人”?這些我們通通都不知道。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含混不清、略顯複雜的電影,亦如人性同樣複雜和含混不清。

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善與惡。

不論真相如何、是否無辜,他們的感情都是真實的


拋開關塔那摩監獄及其承載的政治意義和“9·11”的背景,該片其實是個嚴肅的愛情故事。但沒有普通愛情故事常涉及的相遇、相戀、矛盾、冰釋前嫌等通俗段落。

即便是高潮階段,其戲劇性也沒那麼強。阿里企圖自殺,經過雙方漫長的僵持和掙扎後,阿里最終放棄了自殺,可兒從小窗裡伸進手去,阿里顫抖的手遞過玻璃片,然後可兒緊緊的抓住阿里的手(這是她第一次沒有戴手套接觸對方),兩個人隔著鐵門,痛哭。所有的理解、支持與同情在這一刻,都匯聚在這個緊握的動作裡。

片子的開頭和結尾出現的哈利波特,以及男主關於結局、關於斯內普是否是好人的追問,是個首尾呼應很好的線索,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梗。我們不去糾結和討論男主是否拿斯內普來映射自己是否是好人的這個點(看到了結局的人都知道,斯內普才是終極大城府,他是好人),可兒離開的時候,她給了阿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他苦等了兩年多的第七部,可兒在扉頁留言:“我不知道斯內普是否是一個好人。但我知道你是。——愛你的布蘭妮”。那一刻,他拿著那本書,書中的每一個字一定都帶著自由的風,這足以讓阿里重燃希望繼續活下去。這是全片昇華時段,她會平淡而又猝不及防地打開你並不發達的淚腺。

不論真相如何、男主是否無辜,都不妨礙他和女主之間產生愛情這一事實的存在,即便他們的身份立場相互對立又如何?!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靈魂彼此看見對方,理解、尊重和支持對方,這就是愛情發生的表現啊(這裡吐槽下,百度百科等平臺上關於影片官方介紹的資料裡都把男女主之間的感情定性為“特殊友誼”,為什麼就不能大方承認這就是愛情呢)。相比其他含有大量肢體接觸的愛情電影來說,男女主角全程無接觸卻碰撞出中量級火花,這樣的表達形式和力度更為深刻。

最好喝的水就是白開水


最後,想說說整體的觀感,這是一部氣質沉悶、枯燥乏味的電影,全片時長約2小時,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但是,直到看到最後10分鐘,你就會明白前面那冗長的110分鐘都是為什麼而存在。正如“最好喝的水就是白開水”。此片尤其適合一個人在深夜靜靜觀看,她會讓你的寧靜夜晚找到美好歸宿。


人生大抵也是這樣吧,那些最精彩的瞬間,往往都藏在平淡無奇的沉悶日常裡。但是,沒有前面那110分鐘的耐心品味與等待,何來最後10分鐘的美妙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