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朝很快滅亡,清朝卻能統治數百年?

知否青史


元朝和清朝一個是蒙古族一個是滿族,均非漢族。其實在他們統治時期,漢族人都不服,都認為是異族,中國有句古話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並且漢族對外來民族的入侵都有過反抗,但是為什麼元朝很快就滅亡了,而清朝卻能統治數百年,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一、元朝打天下厲害,治理天下欠缺。清朝能打天下,同時能很好地治理天下。

1、蒙古人在馬上得天下,鐵騎橫掃亞歐大陸,攻城掠地,驍勇善戰,說白了打仗是厲害,然而卻不會治理天下。蒙古人統一中原後,不學漢文化,仍然沿用蒙古草原上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漢人相當於奴隸,並且他們只知道放馬牧羊,不懂漢朝農事勞作。還有蒙古人統一中原後對不啟用以漢族人來治理漢族人的方法,導致各地民怨沸騰,亂象四起,極力壓制漢族人,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走向滅亡。

2、反觀滿族人在統治中原就遠強於蒙古人,清朝建立後,極力學習漢文化,尊孔聖人並且編纂《四庫全書》,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治漢。因為他們懂得只有學習先進的漢文化才能治理好江山。同時清朝建立後,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體制,使清朝能夠穩固江山。

二、元朝與清朝入主中原時百姓的態度不同。

元朝進入中原時,主要是通過武力滅了金國,然後以敵人的姿態滅了南宋,逼死了宋帝,逼死了宋朝十多萬將領,這在當時的百姓心裡是敵人入侵,無法接受。而清朝入主中原時,明朝已經亡了,崇禎皇帝已死,清政府是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進來的,所以更能讓老百姓接受,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穩固統治,與百姓的支持是密切相關的。

三、元朝和清朝的皇位更替制度差別較大。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來就統治混亂,沒有很好地皇位繼承製度,導致內部鬥爭激烈,政權不穩,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可見鬥爭之激烈,朝廷的不穩直接導致了地方政權的黑暗,百姓在這樣的治理下民不聊生。

清朝就不同了,對每一個皇位繼承人都有一系列的嚴格規定,除了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之外。但是也很理性的選擇了雍正這位賢明的君主,可以說清朝的皇位繼承製遠高於元朝。

四、清朝很好地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

元朝是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的姿態入主中原的王朝,他們沒有前人借鑑,治理經驗淺薄,遊牧民主並沒有治理中原農耕社會的經驗,再加上不通漢文化,不學漢文化,所以在很多地方會與中原文化相沖突,這是導致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清朝滿族人在統治中原時,很好地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他們努力學習漢文化,以漢治漢,出臺的政策也能很好地與中原文化相銜接,所以能夠歷經幾百年不倒。

結論: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入鄉隨俗”,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以百姓為先,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就是清朝與元朝的不同之處。


絕塵的時光


我是“醉觀滄海”,我來分享自己的所想所感。

我認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之所以,比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時間短,主要是兩個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對下面幾個方面,採取的不同態度。

第一,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不同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自入主中原後,仍然偏向於在草原時期的奴隸制度,元朝統治下的漢族以及其他民族,被認為是可支配的民族,缺乏基本尊重。



而滿族人建立的清朝,雖然攻打江山的時候也很兇殘,但當國家穩定後,開始逐步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統治者,將其他民族的人作為臣民的一部分。他們清楚,漢族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他們借鑑學習的地方,於是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等等有名的清朝皇帝,他們都大力選用漢族等其他民族中的優秀人才到朝廷當官。這樣,不僅學到了很多漢族的寶貴東西,還通過用漢臣治理漢人,穩固了江山,一舉兩得。



第二 對經濟發展的態度不同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因為其本身就來自於遊牧民族,涉獵文化,對於農業經濟,他們沒有經驗,所以在整個元朝時期,經濟發展較慢,再加上天災地禍,就導致很多地方百姓吃不上飯,以至於元朝末年,到處都是農民起義。

而清朝統治們的祖先,雖然也進行涉獵捕魚,但他們也有農業。而且成為統治階級後,他們大力學習推廣各項農業發展,使得經濟快速發展,基本上除了特別嚴重的天災,當地百姓的口糧已經基本沒有問題。所以,在清朝統治的時候,因為吃不上飯而發生的農民起義還是很少的。

第三 人才選拔重視程度不同

在古代,科舉制度,其實是一項很優秀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也被現在人詬病八股文之類的,不過,在當時,科舉制度確實是一項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就如同現在的高考。



元朝,一是科舉舉行的較少,而是哪怕科舉中了最後也不會被統治階級委以重任,當權的還是蒙古族人。

清朝,科舉舉行次數多,且皇帝特別重視,最後親自殿試佼佼者,從而為朝廷選拔優秀的人才。雖然清朝中滿八旗貴族當官的很多,但通過科舉制度當上朝廷大員的漢族大臣同樣也不少。

總結

所以,從入主中原對臣民的態度,對經濟發展的態度,對人才選拔的態度,等等方面,都預示著清朝的統治要比元朝的要久很多。


醉觀滄海


首先,雖然元朝跟清朝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它們之間是不一樣的。正是由於他們之間的不一樣其統治結果才如此的不同。

那元朝和清朝統治中原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元朝對中原的統治特點

漢化程度較低

蒙古統治階層和貴族集團入主中原以後雖然一定程度地接受了一些漢化,但是還保留著大量的蒙古人思想和習俗。漢化程度普遍偏低。

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壽

元朝中期大概九位皇帝的壽命普遍都很短,有學者研究,導致元朝中期皇帝壽命普遍偏短的原因大概是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和作為皇帝有龐大的後宮集團,頻繁的房事導致皇帝身體每況愈下。

還有學者研究得出皇帝短壽,可能有部分原因是臣下對皇帝的謀殺。鑑於這樣的情況,元朝的皇位,不得不頻繁流轉。

元朝體制有缺陷相權獨大

相比中原王朝元朝推行的是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導致地方上的權力大大的提升。受南坡之變的影響,英宗以後,元朝的相權空前膨脹。以至於到了後期能夠左右皇帝的廢立。

讀書人地位低下

由於元朝統治者不重視儒家文化,導致科舉時有時無,得不知識份子的擁戶。由於元廷沒有漢族知識分子廣泛的參與其中,元朝的治國水平是較為非常低下的。

民族矛盾尖銳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處於最末的,岐視漢人。就導致了帝國內部佔多數人口的漢人跟元朝離心離德。

元末自然災害頻繁百姓稅賦繁重

元末自然災害頻繁的原故統治者變本加厲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掠奪非常嚴重

以上幾點就是蒙古人統治中原,因政策失當造成朝代短壽的原因!

清朝對漢地的統治特點

反觀清朝在入關以後,統治者漢化程度要比元朝統治者要高得多得多。清朝皇帝有相當一部分是長壽皇帝。清朝的封建制度在明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完善。

完善的體制避免了“權相”和後宮干政的風險。清朝攘儒尊孔,一定程度地緩和了滿漢之間的矛盾。玉米和甘薯的引入,很大程度的降低饑荒的發生。這些都讓清朝統治中原要比元朝要強的多!


劍風撩歷史


針對元朝和清朝統治時間的問題,其實也應該從先後順序來看,清朝作為元朝、明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它能夠借鑑前朝的統治經驗。當然,這一點也只是其中小部分原因。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看其軍事水平,除此之外還有經濟實力、文化發展、疆域範圍等因素。同樣是遊牧民族統治,為何元朝在短時間內便走向滅亡,清朝卻能夠長存數百年?

元朝制度的影響

元朝是有蒙古族建立起的龐大王朝,鐵木真統治時期,蒙古鐵騎踏平西夏、滅金朝、橫掃歐洲。鐵木真去世後,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在大都建立起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時期,統治者持續對外擴張,曾進攻日本、緬甸、越南、爪哇等地區,其疆域面積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即便是漢唐極盛時期也未達到元朝疆域面積。不得不說,元朝在軍事領域非常強大,但對於統治卻是“一竅不通”,元朝在歷史上可謂是曇花一現,只存在九十八年便滅亡。其滅亡的主要原因可以總結為三點。

首先,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元朝的這一政策(民分四等)用以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漢人的地位極低,在以漢人為主的國家,統治者卻將漢人進行嚴厲打壓。古語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元朝統治者沒有處理好與漢人的關係,但自相矛盾的是,元朝統治者也有實行“漢化運動”,如此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在元朝的高壓政策下,全國各地經常發生起義動亂,而統治者仍不知改進,漢人性命如同草芥,最終矛盾激化,爆發農民起義,推翻元朝。

其次,元朝其內部腐敗不堪,元武宗海山昏庸無能,根本不知如何處理國政,更不會識人用人,甚至將國家職位當成禮物送人。不會治理國家的皇帝用起錢來也是揮霍無度,元朝皇帝信奉喇嘛教,幾乎每任皇帝都會興修佛寺,耗費大量國庫錢財。元武宗即位一年,開支約為820萬錠,國庫收入卻只有280萬錠。元仁宗時期甚至一年耗費2000萬錠,數字令人驚訝。而為了彌補鉅額的財政虧空,元朝統治者並未實施行之有效的政策,而是加大紙幣的印刷,元朝統治者天真的以為印刷的錢越多,國家則越富裕,最終導致紙幣快速貶值,物價飛漲,元朝經濟瀕臨崩潰。除此之外,元朝統治者還加大對平民百姓的搜刮,最終官逼民反。

最後,元朝內部爭鬥不休,皇帝更換頻繁,統治者窮兵黷武。自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死後,元朝內部便開始了激烈的皇室鬥爭,政治鬥爭從未斷絕,一直持續到元朝的滅亡。在短短25年時間裡,元朝一共更換了8位皇帝,尤其是在公元1328年至1333年期間,元朝甚至一年換一個皇帝,皇室內部互相殘殺的局面時有發生,統治集團內部四分五裂,皇室之間的鬥爭不僅僅讓統治階級內部造成混亂,更是天下百姓的災難。再加上元朝統治者好大喜功,這個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在骨子裡便是好戰的,常年對外征戰,不斷擴大疆域,可在統治方面卻出現極大問題,當內部發生動亂時,元朝統治者無法分出精力來應對。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攻佔元朝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對漢人的歧視與壓迫,加上元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和腐敗,最終導致元朝的滅亡。反觀清朝統治者卻不是如此,能夠統治中國數百年,必有其手段。

清朝統治者以史為鏡

清朝統治者並不愚蠢,他們深知元朝過早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統治者改變對漢人的態度。清朝統治者主動聯合各民族,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摒棄元朝的人口等級制度。不僅如此,清朝統治者還主動提出為明朝崇禎皇帝發喪,因此贏得許多漢人的支持。其次,清朝重視漢族文化,在清朝入關以前是遊牧民族,但入主中原後卻實行“漢化”,並承襲中國傳統的封建制度。緊接著,清朝統治者還重視科舉制度,敢於任用漢人為官,這一點是元朝所沒有做到的。統治者尊崇儒家文化。

元朝主要奉行武力統治,而清朝統治者除武力鎮壓反抗外,還利用剛柔並濟的方式來統治。清朝統治者尊重中華歷史文化,並籠絡大批士官文人,明朝末年統治者大失民心,加上國家動亂數十年,百姓也希望天下太平,所以即便是後面吳三桂起兵造反,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清朝統治者對天下百姓實行“愚民”政策,所以清王朝在沒落後也能夠維持統治。歸根結底,清朝統治者通過武力鎮壓和文化削弱。

除此之外,清朝統治者實行一定的民族融合策略,對清朝能夠構成威脅的加以限制,如明朝時期的火器被限制。明朝時期的火器領先於世界,在清朝時期卻變得不堪一擊,並且通過儒家思想來限制民眾的思想。軍事上的強大加上滿族和漢人士族的共治制度,以此達到政體上的和諧。清朝的皇帝相比元朝而言,要更加清明。

元朝是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統治者在根本上不善於治國,而善於戰爭。清朝則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在治國理念上文武兼備。由此,清朝能夠統治者持續上百年,而元朝則統治數十年後走向滅亡。


百曉生侃中國史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國家,以北京為都城,由忽必烈建立。在元朝時期,中國版圖達到空前規模,元軍更是一度打到東歐地區。這是我國曆史上少數幾個短命大一統王朝之一,而且也是疆土最為廣闊的王朝。但是這個王朝因為各種原因並不能長期生存下去,短短几十年便被以朱元璋為首的起義軍趕出了中原,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地位。


元朝和清朝是兩個比較接近的王朝,而且都是由少數民族統一中國建立的王朝,但是為何元朝很快就滅亡而清朝卻能統治數百年?論強大,元朝戰鬥力更加強而清朝入關時候才十萬人而已。說到這個,其實元朝之所以滅亡,是有著其必然因素的。

征服中原卻不能接受中原文化

元朝建立後,保留著草原貴族的原有統治體系,它將華北地區的農耕文化直接分封給諸王和功臣,各區域之間互相獨立管理,甚至破壞農耕將良田作為草地使用,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後來,雖然忽必烈採取了鼓勵農耕的政策,但是效果並非很好。


元朝不同於清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而是提倡蒙古至上主義,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大量任用色目人。這使得士大夫的社會地位下降,儒家文化受到嚴重打擊。這是遊牧文化和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之間的衝突,而且沒有得到融合。反觀清朝,主張滿漢一家,任用漢人,學習吸收中原文化,自然受到的抵抗就會緩和很多。

好戰,國力損耗嚴重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來,蒙古便四處征戰,將騎兵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元朝的對外戰爭都是帶走征服性質的,短短三十多年間,他先後滅掉西遼、西夏、金國、大理,與此同時還不斷往西征戰,一直逼近東歐腹地。

為了減少蒙古軍的傷亡,更是為了加快戰爭的進度,蒙古軍對征服的地區進行大肆破壞,激起了當地人們的反抗。元朝滅宋統一天下後,積極發動海外戰爭。先後進攻安南、占城、日本、爪哇等國,但是均無功而返,其後,又進攻緬國。


長期的對外戰爭,損耗了元軍的整體實力,更加耗費了國家的財力和人力,使得國內沸反盈天,最終元軍被各路起義軍趕出了中原。

征服卻沒能妥善管理

元軍以騎兵為主,缺乏資重部隊,雖然能夠快速進攻,但是缺乏穩定的軍隊補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元軍所到之處大肆掠奪,將當地破壞殆盡,根本沒有很好地發展和管理所征服的地區。這使得,元軍來得快去得也快,在佔領區沒有建立起群眾基礎,無法長期立足!


這是遊牧文化所帶來的思想,為了擴充土地而征戰,所佔領的都將成為牧場。而這也意味著元軍無法有效管理所有徵服的土地。

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嚴重

元朝建立後,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將中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在這裡值得說的是,漢人指的是較早被蒙古征服的漢人,比如四川雲南等地的人;而南人指的是原南宋境內的各族人們。這就意味著中國最繁華的地方是南人的地盤,如此豈能不亂?


除此以外,階級地位越低受到的刑罰越高,階級地位越低賦稅越重,蒙古人可以隨時把漢人視作生命的田地連同漢人一起賞賜給其他貴族。這便使得數目龐大的漢人人人自危,很容易便激起反抗。

各地起義

元朝為了滿足對外戰爭和享受的需要,不斷向漢人增加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嚴重,漢人被掠奪更是司空見慣。隨著殘酷剝削漢人程度的增加,人們揭竿而起,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

隨著起義軍的發展壯大,元軍逐漸退回北方,而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擊敗陳友諒成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此後,明軍北伐,攻陷當時元朝首都大都,元軍退回漠北。至此,元朝統治中國的時代結束。

元朝內部鬥爭嚴重

忽必烈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汗位相互鬥爭,最終偌大元朝分裂成為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等幾個國家,國家力量被削弱。

在元朝時期,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明顯,元朝中後期,內部矛盾激化,無暇顧及農民起義,以至於農民軍迅速崛起,最終將元軍趕回草原。



結語:曾經強盛的元軍橫掃亞歐大陸大部分地區,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土最為廣闊的國家,但是元朝統治者內部鬥爭嚴重,常年征戰消耗了國力和無法與佔領區文化融合,最終導致了元朝的衰落和滅亡。這在清朝的歷史上是正好相反的。清朝不僅積極漢化,更是團結國內所有民族,注重發展經濟,最終清朝得以延續數百年。


六郎侃歷史


元朝當時有一項政策把人分為四等級:

第一等:蒙古人

這個不難理解,江山是他們打下的,他們自然會把他們列為第一等;

第二等:色目人

主要是指西域人,他們早於漢人被征服;

第三等:漢人

主要是淮河以北的人民,其實當時有很多其它民族的人,主要是當時有很多國家,金國,遼國,北宋,被征服之後這些人被蒙古人統稱為漢人,所以這個漢人其實是包括了鍥丹族,女真族,高麗等族人

第四等:南人

指最後被蒙古征服的南宋境內各族,主要指淮河以南

所以當時的漢人地位是很低的,因為漢人佔多數,這就形成了根本的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這是他們滅亡的根本原因。(這裡插播一下綠色能量,據說當時的漢人結婚,新娘的初夜是要獻給韃子的,那整個中原就是一片翠蔥森林哦,所以不要去苛責你們的父母會偏愛小兒子,哈哈,當然現在是不會了,那這樣的王朝能不滅亡嗎?)

第二個原因:

我覺得是他們內部政治腐敗的原因

這個原因我就不贅述了,這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原因,也是一個幾乎無解的原因,它是一個事物發展到滅亡的必然原因,於中國而言,周朝的制度夠牛了,孔子對它也是頂禮膜拜,老是希望恢復周禮周禮,最終還是因為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而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更何況是元朝皇室內部對權力無知的追逐,導致各種問題叢生,它總有那麼一次就會崩盤,這一天對於元王朝來講來得有點早,崖山之戰徹底結束了它98年的統治,元王朝就此結束。

那麼清朝相對於元朝來講為什麼能統治較長時間,非常有意思,政策是跟元朝反著來的,在康熙時清朝搞滿漢一家的政策,當時有一個組織,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叫反清復明,時有起義事件,出於各種原因,康熙推出了滿漢一家的政策,我們不管他是真心的還是假意的,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項可以為他的王朝續命的政策。後來列強侵入以及也是因為清政府內部腐敗的原因,內憂外患最終爆發辛亥革命,清朝統治就此結束,也順便推翻2000多年封建社會,清王朝統治中國長達276年,對於元朝來講,它的壽命就相對較長了。




方圓相成


元朝和清朝都是遊牧民族實現統一天下,他們都是靠馬背上奪得天下,為什麼一個統治只有短短數十年,一個卻能統治數百年呢?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在對奪得天下下後的方針有關係,自古以來中原華夏擁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擁有很強的民族榮譽感,同時又具備了一個成熟民族的包容性。

元朝和清朝都是通過血腥武力,佔領中原,但是元朝在奪得天下後,採用了民族歧視和防備中原的方針,他們把整個天下劃分為四個等級的人群,蒙古人屬於一等人,然後後漢人屬於最後一等人,在商業法律以及生活當中各個地方都體現了不平等對待。而且元朝皇帝因為是馬上得天下,不注重與漢文化融合,更偏重於武力鎮壓,打天下時候處處掠奪屠城,不得民心,而且元朝坐天下後內部鬥爭不斷,皇帝上的快死的快,整個政局動盪不安,對於百姓盤剝不斷造成官逼民反。所有的王朝覆滅無非是百姓過不了日子,不得不提著腦袋搶活路,元朝不像是王朝的主人,更像是一個殖民主義者,最終落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而清朝不一樣,清朝雖然最初打天下的時候,也有什麼揚州十日屠城,還有留髮不留頭的現象。但是後期在經歷順治,康熙,雍正都積極的推動滿漢文化的融合,積極學習漢人文化,重用漢人做官,實現了滿漢文化的融合,注重儒家思想的治國理念。最最主要的是經歷康乾盛世的發展,實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可以吃飽穿暖了,誰還會去想著提著腦袋造反呢?

所以歸根究底,只是統治者的才能,以及統治者對於百姓的優先級,如果你把百姓放在心上,關心百姓溫飽生死,百姓才不管你是漢人江山滿人江山或者蒙古人江山,他們不在意國家主人是誰,只在乎怎麼才可以解決生計。這一點上滿人要比蒙古人做的好很多,所以王朝延續才會那麼久。元朝頻繁的皇位更替,執政者年齡幼小又沒有實權,以至於整個王朝顛覆,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清朝皇位更替都比較正常,可以貫徹各個制定的方針政策,並且還能優化。自然王朝運轉會更長久



鬼話歷史


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

但是,元朝國祚不足百年,是一個比較短命的政權;而清朝享國近三百年,則可稱得上是一個比較長壽的王朝。

回顧歷史,蒙古貴族和滿清貴族的統治者們,入主中原後對漢族人民和漢族文華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實行了不同的政策。這些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政策,決定了漢族人民對兩個政權不同的認可程度,並最終導致了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壽命短長。

蒙元統一全國後,在全國強力推行了一種類似於奴隸制的殘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仇視政策,將全國眾生明令分為四等。

四個等級中,蒙古族最尊貴,是第一等級,別的民族屬於其餘三個等級。漢族和原南宋區域的漢族地位最低,屬於第三等級和第四等級。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必須供養著第一等級的蒙古族。

蒙元在漢族地區還強力推行了蒙古族落後的遊牧生產方式,圈佔耕地為草場,只許放牧,不事稼穡,商賈凋零,嚴重阻礙了廣大漢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蒙元統治者也沒有很好的接受先進的漢族文化的薰陶。終元一朝,蒙元統治者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上建樹有限。

等等。

而滿清較蒙元,入主中原後,對漢族人民和漢族文化,則採取了與之完全相反的政策。

清朝提倡“滿漢一家”的政策,並充分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

清入關後,儲君帝師均有大儒擔任;康、乾等帝,本身也不愧漢文化大家稱號。

等等。

歷史充滿偶然,但終歸於必然。元、清統治者對人民(主要是漢民族)完全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人民(主要是漢民族)對統治者完全不同的認可度。這種認可度,決定了歷史的最終的必然走向。

由是觀之,元的短命是必然的,清的較為長壽也是必然的。

但清朝最終還是亡了。它的滅亡其實也是必然的。





老官坪農夫


元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作為少有的非漢族統治,兩者在其治國策略上有一定的相同點,但又有很大的差異性。元朝統治不足百年就滅亡了,而清朝統卻治長達268年之久,為何元、清命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這與他們如何對待漢民族,如何處理民族矛盾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元、清共同面對的民族矛盾

元朝是由來自草原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先後征服了同時期的西夏、金國和南宋,最後稱霸歐亞大陸;清朝是由來自東北的滿族建立的政權,他以女真人為主體,另外還吸納了部分蒙古人、漢人,共同組成的一個綜合體。無論是蒙古族還是滿族,他們的人數相對於漢人來說都只佔少數,所以如何處理只佔少數人的統治階級與佔多數的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兩個王朝的共同的民族問題。

王朝初期掌權者對待漢族的態度

大蒙古帝國締造者成吉思汗曾說過“假如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進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屋,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滅亡的時候了”,可以看出,這位“射大雕”的“天驕”對漢民族是完全排斥的;而清朝的鼻祖努爾哈赤對待漢族文化又持什麼樣的態度呢?史料記載,他極其憎恨漢族儒生,甚至說過“種種可惡,皆在此輩,遂悉誅之”這樣的話,由此可見,努爾哈赤也是及其不待見漢族人的。

雖然兩位帝國的先祖在刀光劍雨的戰爭後,征服了漢民族,但他們對於尊孔重儒的漢人文化卻是嗤之以鼻的,不過他們的觀念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兩個朝代的後人身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

蒙古族與滿族漢化程度大不同

1.蒙人的漢化

蒙古大汗自窩闊臺開始,也開始有了接受漢文化的意識,在漢化契丹貴族耶律楚材的推動下,漢化取得了一些局部的成就。比如說制定了依據中原王朝的稅收制度“定諸路課稅,酒課驗實息十取一,雜稅三十取一”等,但這只是一個小舉措,後世並沒有延續下去。

忽必烈是蒙元漢化成就最高的統治者,然而,忽必烈的漢化改革仍然是在繼承蒙古舊制的基礎之上的。很多舊的制度對於政權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比如忽裡臺選汗傳統制度,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元文宗為了帝位毒殺元明宗,皆是這個制度的產物,可以說這一舊制導致了蒙古統治政權的極其不穩定,也為後來蒙古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忽必烈後的很多蒙古大汗都排斥漢文化,他們長期居住在草原地區,蒙古當權者早就將全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這就更加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也間接促使了蒙古成為了短命的王朝。

2.滿族人的漢化

清朝自皇太極後,皇帝們受漢文化的影響可謂是越來越深。順治帝年幼入關,他已經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睿親王多爾袞在主持政事時,沿用自隋唐以來的六部體制,制定禮法,拜謁孔廟,重開科舉等制度,進一步打開了滿族和漢族融合的大門。順治親政後,學習明朝改革清朝政治,將崇儒重道作為基本國策。

後面的清朝皇帝們對漢文化的親和度可謂是一個比一個高,康熙帝以儒治國,親自拜謁孔廟,重用儒生,重視儒學典籍的編纂。後面的雍正學習漢人的制度可謂爐火純青,不僅創立了軍機處,而且還創立秘密立儲制。乾隆帝的漢文化修養就更不用說了,一生共賦詩四萬多首,除此之外,還命令紀昀等大臣編纂大型叢書典籍《四庫全書》。

清朝歷代帝王的漢化程度是循序漸近的,他們廢除了很多滿清的舊制,積極地融入到漢文化的廣大懷抱當中。正是因為滿族統治者的兼容幷蓄的策略,也很好的平衡了國內漢、滿、蒙、回、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國家長期繁榮穩定,即便後來亡國後依然留給後人一個統一的、廣袤的國家領土。

綜述

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卻傳世二百餘年,這其中固然有世界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干擾,但同作為少數民族的政權,對待漢民族的態度,也直接影響了自身的政權的內部穩定性。元朝輕視漢民族,最後被朱元璋等農民起義軍趕回了草原;而清朝的親漢政策,即便後來八旗軍沒落了,依然有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漢人大臣為其衝鋒陷陣。這就是最明顯的差距所在。


歷史正反面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 各地實行種族等級制 對漢民族採取高壓手段 政治腐敗 苛捐雜稅沉重 黃河連年決堤 導致災民顛沛流離 元朝未年 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白蓮教紅巾軍將領劉福通 郭子興 朱元璋 張士誠 陳友諒等農民起義聯合推翻元朝 最終明太祖朱元璋一統華夏 建立大明王朝!清朝進入中原 吸取元明教訓 分化漢族抵抗力量 為鞏固統治 實行滿漢一體的民族策略 恢復漢科舉制 減免農民賦稅 穩固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