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基建投資的重要性凸顯:疫情衝擊+“關鍵之年”

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亟需擴大基建投資

2020 年開年,中國經濟的“弱企穩”遇到了疫情的“強幹擾”。

從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路徑上 來看,微觀主體的物理隔離對應宏觀的休克療法。第三產業首當其衝,尤其是電影、旅遊、 餐飲等行業短時間內需求驟降。其次,疫情的經濟影響傳導至第二產業,主要表現為企業 停產和上下游生產鏈條的斷裂,有的企業無法正常生產,有的企業遭遇產品積壓,這就使 得原本剛剛顯現跡象進入補庫存週期的中國製造業又退回到去庫存的境地。原本的經濟“弱 企穩”格局被外生衝擊所打破,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的困境。

2020 年本是增長與政策的關鍵一年,是實現小康社會、扶貧攻堅、完成十三五計劃的最 後一年。

因而完成 GDP 翻一番的經濟目標,既是前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落腳點, 也是後續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備墊腳石。但是,新冠疫情的衝擊給今年的經濟社會發 展任務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評估經濟風險、採取恰當的逆週期政策至關重要。2 月 20 日政治局會議和 2 月 23 日講話表示,努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 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十三五”規劃的三大目標沒有改變。

由此可見,雖然疫情給中國經濟 造成了不小的創傷,但是“穩增長”的目標絲毫沒有動搖,根據我們估算,2020 年 GDP 增 速仍至少需要達到 5.6%。

為了有效對沖疫情對經濟的“挖坑”,擴大基建投資更顯必要和緊迫。由於疫情在全球範圍 擴散,對內壓制消費、對外衝擊出口, “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將在穩增長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政治局會議要求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 “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的大原則下,

房地產投資較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 主力,而製造業投資呈現明顯的順週期性,因此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仍是眾望所歸。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支持政策不斷加碼,“新基建”兼顧當下、利在長遠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我國步入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政策對於專項債和基建投 資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2019 年 6 月 12 日,中辦與國辦聯合下發《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 項債券發行及項目配套融資工作的通知》,首次允許將專項債券作為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 資本金。2019 年 9 月 4 日,國常會部署專項債工作,將專項債配套融資項目的範圍擴大, 並向“資金跟著項目走”的模式進行轉換。這意味著專項債作資本金的政策真正有了施展的 空間。2019 年 11 月 23 日,國常會部署之後,國發 26 號文再次下調了基建類項目的資本 金要求,這有助於提高專項債資金使用效率,放大槓桿撬動配套融資。2019 年 11 月財政 部提前下達專項債 1 萬億,2020 年 2 月再下達專項債 2900 億。我們看到地方專項債 1.29 萬億限額已經提前下發,疊加上項目準備時間較為充分,預計在 3-5 月份就會有所體現, 基建發力可能會出現前置。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新基建”兼顧短期逆週期調節及中長期高質量發展要求,將成為基建投資領域新的發力點。

早在 2018 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 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概念由此產生,並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 報告。2019 年兩會期間和同年 7 月的政治局會議中再次強調以 5G、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 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在逆週期調節中將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信息網絡 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入 2020 年,新基建作為對沖疫情影響和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 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抓手,近期在多次會議中被頻繁提及。從 1 月 3 日的國常會、到 2 月 14 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2 月 21 日的政治局會議、2 月 23 日的疫情防控和 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和 3 月 4 日的政治局常委會議,頻率之高可見其重要程度。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為達全面目標,需要多少基建投資?

基建“眾望所歸”的背景下,需要多少基建投入才能有效對沖經濟的下行壓力?

在分析這一 問題時,我們首先判斷疫情對於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多大。如果疫情在一季度有效遏制, 二、三季度經濟或有小幅反彈。第一、二產業 GDP 可能快速回升,尤其第二產業的工業 和建築業存在搶工效應,第三產業則緩慢修復,但疫情一旦消退,可能存在壓抑性需求爆 發。這種較大概率的演化情景下,全年經濟有可能呈現出“低開、反彈、再回落”的節奏。 最終,對經濟節奏的判斷還高度依賴於疫情與其他相關因素的發展演化過程。

疫情對全年經濟的影響,我們認為存在三種可能情景:

情景一、

疫情的衝擊集中在一季度,二季度搶生產進度,各部門經濟活動加快恢復,疫情 對於全年的 GDP 的衝擊約 0.6 個百分點。

情景二、

海外二次疫情導致疫情防禦戰線拉長,但是總體仍相對可控,經濟增長逐步恢復, 疫情對於全年 GDP 的衝擊約 1.5 個百分點。

情景三

最為悲觀,主要考慮到海外疫情擴散的影響,如果海外疫情嚴重,會對全球經濟總 需求造成創傷,進而導致中國出口大幅萎縮,所以疫情對於全年 GDP 的負向拖累逾 2.2 個百分點。(此處測算與《“疫”發動全身——2020 年二季度宏觀固收展望》的表 13 有差異, 原因是季度展望考慮的是疫情與政策對沖的綜合結果,而本文旨在研究政策效力,故單獨 測算疫情的經濟影響)

其次判斷基建投資需要投入多少才能對沖經濟受到的負向衝擊。我們預計今年 GDP 平減 指數在 2%左右,那麼每拉動 1 個百分點的實際 GDP,約需拉動 1.01 萬億名義 GDP。由 於固定資產投資的 GDP 轉化率在 55%左右,所以對應的是 1.8 萬億新增投資。簡單來說, 每拉動 1 個百分點的實際 GDP 需要約 1.8 萬億的增量資金投入。除了新增投資均由基建 承擔,還需要考慮維持去年同樣的基建增速投入的 0.6 萬億,最終進行加總得到所需要的 基建投入資金。

我們預估在中性情形下,疫情對於全年 GDP 的負向衝擊約 1.5 個百分點, 為實現 5.6%的目標增速,需要正向拉動 1 個百分點的 GDP。用以對沖經濟下行的基建資 金需求約為 2.4 萬億,對應今年基建投資增速達到 13%。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基建資金來源分析: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是主力

基建資金有哪些來源?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國家預算內資金、自籌資金、國內貸款佔比基建資金來源近九成。

根據《固定資產投資統 計報表》的分類,自籌資金、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是基建資金的主要來源。近兩年 應付款與結餘資金在投資中佔比大幅提高,一方面是地方專項債發行偏晚導致資金未及時 撥付,形成下一年結餘資金,另一方面當年工程應付款也會在後續填補,本質是前三類資 金的跨期調撥。2018 年這四部分合計佔比基建投資 91.8%。

進一步劃分,(1)預算內資金主要是一般公共預算中的基建支出部分,主要由稅收、赤字、 調入資金等支持;(2)自籌資金構成複雜,包括政府性基金支出(由土地出讓金、專項債、 政府基金收入支持)、城投投入資金(城投債、非標等)、社會資本(主要通過 PPP 模式 參與)等。由於自籌資金潛藏較多政府隱性債務,隨著監管環境變化與融資手段創新,在 不同時期結構差異較大;(3)國內貸款主要來自政策性銀行的開發貸款,以及部分商業銀 行參與基建項目配套貸款。

歷史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 08-09 年、12-13 年、15-16 年,這三部分資金來源均有 不同程度提速,拉動基建穩定增長。(詳見 2019 年 12 月 9 日報告《基建的堵點與疏通》) 然而,18-19 年經濟連下臺階,基建投資卻增長乏力,除了預算資金、應付款及結餘資金 維持增長,貸款與自籌均有不同程度壓縮,反映擴基建面臨著資金來源不足的困局。這是

週期因素(經濟下行稅收放緩)、制度約束(赤字率紅線)、監管加強(限制非標、嚴控隱 性債務、壓制房地產)、政策機制(專項債政策)等因素共同導致。對於今年,哪些約束 仍存在、哪些口徑能放鬆、哪些手段能補充,是補足基建增量資金的主要思路。

增量資金從哪裡貢獻?

根據各方面資金來源估測,今年基建資金增量可達約 2.7 萬億元,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是 主力。能夠推動基建投資增速達約 15%,對應多拉動實際 GDP 約 1.1 個百分點,可以對 衝中性情景下的疫情影響,實現 GDP 翻番目標。但如果出現經濟次生風險發酵、外需持 續低迷、非標等基建資金來源渠道收縮等問題,可能需要祭出特別國債,加大對特定領域 基建投資力度來對沖經濟尾部風險。

一般公共預算:騰挪空間較小

預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約 2.1 萬億元,對應增量基建資金 2300 億元。

一般公共預算 支出主要由稅收與非稅收入、結轉及調入資金、赤字提供支持。綜合而言,預計今年一般 公共預算支出增長 2.1 萬億元,對應 8.8%的增速。但近 5 年來,預算資金投向的基建比 例僅在 11%左右,預計貢獻增量基建資金約 2300 億元,整體上騰挪空間較小。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稅收方面,經濟下行伴隨稅基收窄,針對疫情重創行業與地區的減稅降費等措施又進一步 縮減了財源,預計增長 4%,增量 6 千億元。

稅收增長具有典型的順週期特性,與名義 GDP 增長趨勢一致。近年來稅收增速低於名義增長,體現財政轉向“放水養魚”的思路,減 稅力度較大。今年疫情發生後,財政部也出臺了階段性、有針對性的稅費優惠政策,包括 對公交運輸、生活服務、快遞收派等行業免徵增值稅等。考慮到今年減稅政策力度弱於去 年,預計稅收增速 4%左右,增量約 6 千億元。

非稅方面,國企利潤上繳仍是關鍵增量,預計增速放緩至 15%,增量 5 千億元。

去年為 彌補減稅降費帶來的預算平衡壓力,國企上繳利潤與國有資源資產收入大幅增長,拉動非 稅收入約 19 個百分點。之前 2011、2015 年也出現了較高增幅,即經濟壓力年份,增加 國企利潤上繳以抵補財政收入缺口。但由於國企的經營效益同樣是順週期,去年利潤增速 僅 4.7%,利潤上繳持續性存疑。今年預計非稅收入增速略放緩至 15%,增量約 5 千億元。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結轉調入部分恐難有新增貢獻。

結轉與調入資金,主要是往年財政結餘資金、預算穩定調 節基金的劃轉。由於自 2015 年以來,我國實際赤字持續超出預算赤字,意味著預算穩定 調節基金可能趨於乾涸,往年財政結餘資金可能相對有限,暫不考慮這部分增長貢獻。

預算赤字率有望突破 3%,預計 3.5%的赤字率可提供增量 1 萬億元。

預算赤字通過增發 國債與地方一般債彌補。擴大赤字本身是積極財政的應有之義,但出於穩定國民信心、維 護國際形象、維持財政健康可持續等目的,我國過去從未打破 3%的預算赤字率紅線。但 國際對比而言,我國財政赤字率並不高,尤其外債極少,沒有必要牢守 3%。在經濟下行 週期擴大赤字、上行週期縮小赤字也是其他國家財政常態。疫情衝擊之下,我們預計今年 預算赤字率有望正式突破 3%,若安排 3.5%的赤字率可提供增量資金約 1 萬億元。

政府性基金預算:專項債為主

政府性基金收入,逾八成來自土地出讓金,“房住不炒”定力不改,預計增速放緩至 4%, 貢獻增量基建資金 2 千億元。

疫情導致節後樓市成交低迷,還存在房價下跌與需求不振的 反饋風險。房企庫存積累,拿地意願可能不足。並且銷售回款減少、債務償還壓力加大, 房企更將缺乏拿地的能力。目前,中央層面對房地產的態度並未轉變,“房住不炒”繼續堅 守,“因城施策”下的微調增多,但更多還是以“穩”為主。3 月 3 日,央行等三部委表示,堅 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 穩定性。預計今年土地出讓收入難以有明顯起色,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或放緩至 4%,增 量約為 3400 億元,預計六成投向基建領域,貢獻基建資金約 2 千億元。

專項債是主力軍,新增額度有望達到 3.5 萬億,投向基建佔比提高至七成,預計貢獻基建 增量資金 1.8 萬億元。

專項債是新預算法以來,財政“開前門”擴基建的主要融資工具。去 年配套政策也得以完善,包括劃定八大領域可用作資本金、明確負面清單、“資金跟著項目 走”的模式轉變等。2 月 23 日提出,要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預計新增 額度有望達到 3.5 萬億。由於去年 2.15 萬億額度投向基建比例不足三成,國常會明確禁 投領域後,預計今年投向基建佔比提高至七成,則可提供基建領域增量資金 1.8 萬億元。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國內貸款:政策性金融發力

政策性金融將擔負準財政職能,有望提供基建增量資金 5 千億元。

政策性金融具有準財政 屬性,疫情發生以來,中央頻頻點名“政策性金融”,預計在本輪擴基建中與專項債並駕齊 驅。政策性金融的最大優勢在於擴表靈活,不受預算及多種銀行監管指標約束,既可以配 合財政提供配套貸款,放大預算資金或專項債槓桿,還可以通過軟貸款、發展基金提供資 本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而負債端可由央行定向提供 PSL 支持。(詳見 2020 年 3 月 2 日報告《“臨危受命”的政策性金融》)。三大政策性銀行中,定位開發性金融的國開行 是支持基建的主力,我們估測去年其基建類貸款餘額在 5.3 萬億左右,若今年增長 15%, 可在去年約 3 千億新增貸款的基礎上,提供增量資金約 5 千億元。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其他自籌:預計相對平穩

其他自籌資金來源中,主要包括城投有息債務、非標等,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底線不 會動搖,預計相對平穩,不排除有收縮壓力。

雖然疫情帶來擴基建的訴求,但很難為了短 期的經濟陣痛而犧牲掉中長期的改革成果,對於地方隱性債務,嚴堵新增、化解存量的大 方向預計不會改變,這反而可能佔用部分財力與信貸資源用於付息、償還和置換。根據信 託業協會資金信託數據,近兩年投向基建的信託資金維持著壓降趨勢,而今年城投債還將 迎來約 2.2 萬億元的到期高峰。雖然特殊時期,進一步打壓隱性債務的可能性較低,但預 計以穩定存量為主,貢獻邊際增量的難度較大,不排除有收縮壓力。

特殊融資工具:特別國債會否重現?

特別國債成為近期社會熱議的話題,但推出的必要性,預計有待經濟壓力的進一步評估。

特別國債是服務於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需要而發行的國債,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因此有兩大特徵,專款專用、不列赤字。歷史上,僅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1998 年發行 用於補充四大行資本金、2007 年發行用於購買外匯注資中投公司、2017 年到期續作。本 次疫情影響下,是否有必要推出特別國債,還取決於後續國家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的評估。

基建投資方向:更加側重新基建

傳統基建穩需求、注重補短板,新基建關注新興產業、謀未來發展

。根據去年以來中央的 會議精神,本輪擴基建不同於以往靠“鐵公機”拉動,傳統基建更注重補短板、惠民生,以 及決勝脫貧攻堅戰領域。本次疫情事件暴露出了國內醫療衛生領域短板,或成為傾斜領域。 主要投向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救助設施、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 市政管網、自然災害防治、汙水垃圾處理等,以及農村公路、信息、水利、高標準農田、 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18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型基建”概念,重點配套新興產業發展,具體包括 5G 網絡、數據中心、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信息化等 領域。同時會議中還強調要“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並“補齊農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所以,更廣義的新型 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包括軌道交通、環保建設等補短板領域。新型基建體量尚小但發展前 景大,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將是政策持續支持方向。3 月 2 日央視新聞報道,“新基建” 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 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可以看到, 無論是專項投向新基建的規模,還是 PPP 項目中新基建的佔比,都在不斷提升。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新基建板塊的投資價值分析

行業比較視角:新基建板塊配置性價比較高

從流動性、政策、景氣和估值幾個角度來看,新基建板塊配置性價比高於其他高估值、低 業績確定性的板塊。首先,3 月流動性結構拐點到來+逆週期政策有望發力,同時 3 月進 入創業板一季報業績預告期,當前估值水平隱含的盈利預期較高,但非藍籌板塊的業績成 色有待驗證;其次,從景氣與估值角度來看,新基建產業鏈(景氣優勢、估值中性)≈基 建產業鏈(估值優勢、景氣中性)>2B 科技(景氣優勢、估值劣勢)>2C 製造(短期景 氣劣勢,估值中性)>線下消費(景氣劣勢,估值中性)。

建議關注景氣回升、估值合理與逆週期政策受益三者共振方向新基建產業鏈:機械(儀器 儀表/工業機器人/半導體設備)、通信(車聯網/工業互聯網/IDC/5G 網絡建設)、傳媒(廣 電,與國網共建 5G)、軍工(衛星)、 汽車(智能汽車相關)、電力設備及新能源(特高 壓/電動車充電網絡)。此外,關注基建中性價比較高板塊:建築(園林/裝飾/鐵建/軌交)、 鋼鐵、建材(水泥/玻纖)、有色(銅)和疫情影響下景氣回升+宏微觀數據低於預期情況 下的防禦板塊,如醫療器械。

新基建產業 2B 業務為主+逆週期政策推動,景氣改善確定性較高

我們將 A 股產業鏈分為新基建產業鏈、基建產業鏈、2B 科技、2C 製造、可選消費、必需 消費、金融地產七大板塊,各板塊代表性行業詳見下表。行業景氣週期、逆週期政策、疫 情影響三者共同決定了各板塊的景氣改善空間和確定性,新基建業務受益於科技週期向上、 逆週期政策利好、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板塊景氣改善的空間和確定性高於其他幾類板塊。

新基建行業整體估值高位,部分子板塊估值空間仍較大

2 月以來市場風險偏好回升,新能源車、半導體等子板塊帶動新基建產業鏈估值快速提升, 從 PB(LF)估值歷史分位數來看,新基建產業鏈各行業估值中位數達到 49%,低於必需消 費、2C 製造板塊,高於基建、2B 科技、可選消費、金融地產等板塊;從 PE(TTM)估值歷 史分位數來看,新基建產業鏈各行業估值中位數達到 58%,低於 2B 科技(63%)和必需 消費(70%)。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新基建相關各行業 PE TTM 估值歷史分位數的中位數達到 58%,其中當前(截止 3 月 6 日收盤,下同)工業機器人及工控系統、電池綜合服務(包括電動車充電網絡相關)、鐵 路交通設備、通信設備製造板塊 PE TTM 估值歷史分位數仍低於新基建行業的中位數;當 前半導體設備、特高壓、雲基礎設施服務、人工智能的 PE TTM 估值歷史分位數高於新基 建板塊估值中位數。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主題投資視角:三次“新基建”逆週期政策的主題覆盤比較

2020 年高層明確定調“新基建”作為逆週期調節的方向

。 “新基建”並不是新名詞,早在 2018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了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 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2020 年 以來,為了對沖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逆週期調節政策發力,並與過去的傳統基建 不同,高層定調推進“新基建”。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大公共 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此次高層關於“新基建”的定調,一般包括:5G 基建、工業互 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 智能等七大領域。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其中大數據中心是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新基建相關內容中首次提及

,數據中心是為有互 聯網需求的用戶,提供了集中存放計算、存儲以及網絡設備的場所,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服 務器、IDC 等,軟件方面則包括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大數據中心是 5G 物聯網時代 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工業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我們認為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順應了5G時代技術革命的新趨勢,從整個技術週期來看, 新基建中:5G 基建、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均有較為 廣闊的增長空間,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預計 5G 在 2020-2025 年將拉動中國數 字經濟增長 15.2 萬億元。2000 年以來,同樣有兩次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出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逆週期對沖政策,分別是:2009 年的戰略新興產業提出,以及 2013 年的信息消費促進政策,因此,我們可以將此次“新基建”政策與上述兩次逆週期政策做大 致的類比。

2009 年、2013 年、2020 年均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產業政策作為逆周 期調節,通過類比我們得出結論如下:

從產業政策角度類比來看,我們認為政策級別和落地能力影響主題的空間:

(1)2009 年 提出戰略新興產業後,後續政策級別不斷上升,到 2012 年 7 月,戰略新興產業已經寫入“十 二五”規劃,在此期間,代表性產業新能源和醫藥生物分別在 2010 年 1 月以及 2012 年 7 月開始,走出了兩波明顯的超額收益行情;(2)2013 年的信息消費,同樣級別較高,國 務院在 2013 年 8 月印發《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詳細制定了信息消費 的規劃方案以及增長目標,確保能夠落地。我們認為當前“新基建”雖然由政治局會議明確 提出,但目前為止尚未有實際的詳細規劃方案出臺,短期來看主題的上升空間或有限。此 外,相關的受益產業原本處於科技週期帶來的景氣上行期,主題涉及的部分子行業估值(如 雲計算、半導體等)也已經處於相對高位,我們認為未來若有進一步的確保落地和實施的 相關政策出臺,則相關產業推進或加速,主題的空間或再次打開。

詳解新基建:規模、內涵與投資機遇


從宏觀環境類比來看,我們認為宏觀流動性影響主題的持續時間:

(1)流動性:2009 年 由於通脹壓力,國債利率有所上行,而 2013 年流動性環境較為充裕,通脹壓力總體可控, 國債利率處於下行週期;(2)科技週期:2013 年 4G 時代開啟,對應 2020 年 5G 建設全面 展開。因此,從流動性和技術週期的角度來看,我們此輪“新基建”與 2013 年的信息消費 有更多相似,在不考慮政策的情況下,持續時間較久。

類比 2009 年戰略新興產業的提出

2009 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我國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2002 年以來,隨著我 國加入 WTO,憑藉著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從而在全球貿易分工中牢牢佔據一席 之地,2002-2007 年我國貿易加工業的崛起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然而,一方面,2008 年 的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的金融危機,全球總需求下行,直接導致我國出口貿易縮水, 傳統加工製造業遭受較大沖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分工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 加大技術研發,從而進一步向產業鏈更高端的環節爬升,因此,全球互聯網產業在科網泡 沫破裂後迎來再一次的騰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科技競爭壓力日趨明顯,加快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重中之重,而應對危機的衝擊不能侷限在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上,需要 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搶佔世界新一輪發展制高位。為了對沖金融危機的衝擊,同時 增強國家競爭力,2009 年 9 月,高層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方向,被市場稱為“下 一個四萬億”投資刺激計劃。

2009 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時間長達 10 個月,超額收益較為顯著。

此次高層提出的戰 略新興產業政策級別較高,並上升至“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 年 7 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並 正式發佈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 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 方向和主要任務,並提出了 20 項工程,我們認為政策級別的提高使得戰略新興產業的推 進明顯加快。以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新能源為例和生物醫藥為例,2010 年 1 月 -10 月,新能源設備指數增長 34.31%,生物醫藥指數上漲 21.7%,而同期萬得全 A 指數 增長-1.88%,超額收益較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在戰略新興產業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後, 新能源設備和醫藥生物再次出現明顯的超額收益。

類比 2013 年促進信息消費系列政策

2013 年,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偏弱,促進信息消費順應形勢。

2013 年,我國經濟存在供給 端面臨著產能過剩,在需求端面臨著消費疲弱的雙重問題,我們認為 2003 年促進消費的 政策順應形勢,而信息消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2003 年我國通信由 3G 時代正式邁入 4G,智能手機的普及也使得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而移動互聯網增長潛力較大,影響範圍 廣泛,可以成為新時期消費增長的新引擎。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 年中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達 1.7 萬億元,較上年增長 29%,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近 9300 億元,而到 2013 年上半年,全國信息消費規模呈現出 20%以上的高速增長,其中互聯網 及數據通信投資增幅高達 43.8%。

2013 年,高層推動信息消費政策密集出臺。

在信息消費領域,同樣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持 以及創新環境的培育,因而 2013 年系列政策開始密集出臺。2013 年 4 月,國務院常務會 議首次明確提出要開發和培育信息消費等新的消費熱點。2013 年 7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 究部署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2013 年 8 月,國務院印 發《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促進信息消費 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二是增強信息產品供給能力;三是培育信息消費需求;四是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五是加強信息消費環境建設等,《意見》提 到,2015 年信息消費規模超過 3.2 萬億元,年均增長 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 超過 1.2 萬億元。

我們認為此次《意見》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執行計劃與增長目標,反映出 高層的重視程度非常之高,是後續信息消費能夠真正落地的關鍵所在。

信息消費相關行業持續時間長達 2 年半,超額收益明顯。

在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尤其 是在《意見》指導作用下),信息消費相關的項目快速落地,2013-2015 年信息消費最相 關的兩個行業——通信行業和計算機行業均出現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的大級別行情。對於 通信行業,短週期來看,2013年7月12日到2013年8月23日,通信指數大幅上漲16.28%, 同期萬得全 A 指數僅增長 4.18%;長期來看,2013 年 4 月 3 日到 2015 年 12 月 11 日, 通信行業超額收益顯著,通信指數增長 264%,萬得全 A 指數增長 112%。對於計算機行 業,2013 年 4 月 3 日到 2015 年 5 月 29 日,行業指數上漲 688%,同期萬得全 A 指數僅 增長 184%。

建築行業:新老基建結合或帶動建築景氣向上

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傳統基建重點項目及新基建投資,我們認為新老基建結合有望帶動建 築景氣向上。

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強調從消費、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等領域加快復 工復產和擴大內需,其中新基建重點包括 5G、特高壓、高鐵城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個領域,我們認為高鐵城軌是傳統基建的新興部分, 而特高壓則與部分電力建設建築公司的主業密切相關,二者若未來投資增速上升,有望利 好相關建築公司訂單及營收增長。其餘五個領域看似與建築板塊關聯性不大,但以電子信 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看,歷史上其投資額中的建築工程投資平均佔比達到 40%左右,因此 相關領域投資景氣向上也有望直接利好房建、鋼結構、機電安裝和相關設計諮詢建築企業。

高鐵在我國鐵路里程中的佔比正不斷提升,我們預計未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修編仍有 望帶動高鐵規劃里程進一步提升。

根據 2016 版的《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全國至 2020 年底計劃實現鐵路網規模 15 萬公里,其中高鐵 3 萬公里,至 2025 年年底實現鐵路網規 模 17.5 萬公里,其中高鐵 3.8 萬公里,實現“八縱八橫”主通道建設,至 2030 年基本實現 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鐵連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根據鐵總 信息,2019 年末我國鐵路營運里程達 13.9 萬公里,高鐵 3.5 萬公里,高鐵提前完成了十 三五的營運里程目標。2019 年 9 月國務院外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要求至 2035 年全 國基本形成“123 出行圈”(都市區 1 小時通勤、城市群 2 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 3 小時 覆蓋),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當前《中 長期鐵路網規劃》正處於修編過程中,我們預計後續全國高鐵主通道有望由當前的“八縱八 橫”上升至“十縱十橫”或更高的密度,在全國鐵路投資未來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高 鐵投資的佔比有望持續提升。鐵路建設領域競爭格局相對成熟,中國鐵建、中國中鐵市佔 率穩定於較高水平,但在地方參與鐵路投資比例提升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地方基建設計龍 頭和地方交通建設企業有望受益,包括中設集團、蘇交科、山東路橋、四川路橋等。

軌道交通自 2018 年下半年發改委重啟審批以來,多地陸續獲批軌交建設規劃,預計 19-21 年城軌投資有望保持高增長。

2017 年下半年,在綜合考慮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城市軌道 交通客運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後,發改委曾一度暫停審批新的軌交建設規劃,在 2018 下半 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央強調逆週期調節的情況下,國務院外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 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重新規定了申請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地方財政能力(申 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 300 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 3000 億元 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 300 萬人以上。申報建設輕軌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 150 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 1500 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 150 萬人以上),發改委 在新規下開始重啟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審批。隨後上海、長春、蘇州、杭州、鄭州、 西安、成都、徐州等多地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陸續獲批。據中國軌道交通協會數據,2019 年全國新增軌道交通營運里程 968.8 公里,同比增長 105%,從投資角度看,2018 年全國 完成軌道交通投資額 5470 億元,同比增速 14.9%,我們預計隨著 18H2 及之後新批項目 陸續進入施工階段,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在 20/21 年有望保持高增長。城軌建設市場格局也 相對比較穩定,央企和地方國企為建設主力,民企中參與軌交設計施工較多的包括:設計 端中設集團、蘇交科,施工端宏潤建設、騰達建設、達實智能等,施工支持端華鐵應急等。

特高壓建設有望提振電網投資,相關建築企業有望受益。

2016 年之後電網基本建設投資 增速總體處於較低水平,2019 年全國電網基本建設完成投資 4856 億元,同比下滑 9.6%。 14-16 年間特高壓建設曾帶動電網投資增速實現較高增長,國家電網 2020 年重點工作任 務的通知明確指出年內將核准 7 項特高壓工程,並開工建設白鶴灘-江蘇特高壓直流、華 中特高壓交流環網等工程,近期國家電網發佈的應對疫情影響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 復產的十二項舉措中三項涉及特高壓,涉及投資達 978 億元,廣西、湖南等地亦發佈特高 壓建設的相關重點工程規劃。我們預計特高壓建設有望提振 2020-2022 年的電網建設投資 增速,建築企業參與特高壓建設的主要包括中國電建、中國能建、葛洲壩、東方鐵塔等。

機械行業:新基建投資浪潮或是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加速崛起的機遇

工業機器人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相輔相成,“新基建”或是產業強心劑

工業機器人是工業互聯網在硬件環節的核心支撐, “新基建”投資有望進一步激活中國製造 業對機器人及智能製造裝備的需求。

機器人作為工業互聯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 大量相關係統、工藝參數、軟件工具、企業業務需求和製造能力,引導匯聚和鏈接著大量 工業資源,通過交互協同和迭代優化,為智能的產生提供必要基礎,為製造業智能化的發 展創造前提條件。同時,工業機器人能夠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重要作用,成為工業 全要素鏈接的樞紐,向上對接工業應用,向下連接海量設備,持續沉澱和積累海量具備應 用推廣價值的工業經驗與知識模型,通過更為科學、高效的工業資源配置方式及路徑,驅 動製造業體系和生態的智能化升級與運轉。

工業互聯網對工業機器人的技術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產業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場景。

1)協助機器人實現互聯互通與數據共享:

通過基於工業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實現機器人 相關數據分析與共享,減輕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從整體上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

2)有效降低機器人損耗及維修成本:

通過遠程實時數據監控管理和報警,及時同步生產 管理狀況,使機器人在工作期間有效地降低物耗,有效避免變形、劃傷、碰傷,減少維修 造成的停產成本。3)支撐機器人開展定製化生產:通過工作模型的設計與優化,使機器 人快速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定製化生產,產品快速更新換代,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有效節約投資,形成規模效益。

從“機器換人”到“智能製造”,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回升拐點漸行漸近。

我們認為國內工業 機器人需求正在復甦,2020 年或出現溫和增長,原因是:1)人口結構的變化將長期推動 中國製造業進行智能製造升級;2)伴隨技術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效果從“機器換 人”升級為“智能製造”,從僅僅是替代人工變為提升企業製造效率、穩定產品品質及降低庫 存;3)國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助力智能製造升級,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環 境;4)貿易摩擦緩和或將促使製造業恢復投資意願,2019Q4 工業機器人行業數據已經 出現改善跡象(2019 年 10 月國內產量當月增速同比轉正達 1.7%,11、12 月增速分別提 升至 4.3%、15.3%)。

汽車行業目前仍是國內工業機器人最主要的下游應用,隨著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和轉型的 不斷深化,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導體、新能源、物流倉儲等領 域,需求更加多元化。

汽車製造行業生產程序相對標準化,工業機器人應用發展較早,技 術成熟,自動化程度較高。消費電子行業的自動化模式與汽車行業類似,均可在產品零部 件生產和整裝等環節進行自動化生產,但消費電子行業目前除了個別廠商外,自動化滲透 率仍然處於較低水平,自動化升級的空間仍然廣闊。對比 2010、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 市場銷售結構可以發現,汽車行業均位居第一應用領域,但佔比由 50%下降到 35%,3C 需求由 13%擴張到 23%,除金屬加工以外的其他行業佔比由 27%提升至 32%,行業總體 容量增長的同時需求分佈呈逐漸多元化的趨勢。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仍明顯低於全球其他製造強國, “新基建”投資或有助於中國智能製造 程度和工業機器人密度的提升。

自動化生產的單元產品(機器人)是衡量一個國家自動化 水平的重要指標。雖然中國工業自動化行業規模呈現較快增長趨勢,但生產製造業中自動 化率仍低於歐美髮達國家。lFR 數據顯示,中國自 2013 年開始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 市場,2018 年中國銷量達 15.4 萬臺,佔全球比重達 36%。但是,按照機器人使用密度(平 均每萬名製造業工人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為標準,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 140 臺 /萬人,雖然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顯著低於美國(217 臺/萬人)、德國(338 臺 /萬人)、韓國(774 臺/萬人)、日本(327 臺/萬人)等製造業強國。

我們認為,中國正處 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期,半導體、面板、消費電子智能終端、新能源等高端製造 業產能穩步擴張,其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所產生的工業機器人多元化需求將提高中國製 造業整體工業機器人密度,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

2020 年或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新起點,未來有望孕育世界級企業。

結合人口結構、應用 場景、產業政策、企業投資信心等多種因素綜合分析,我們判斷 2020 年或是中國機器人 產業的新起點,未來主要發展趨勢包括:1)市場份額或進一步集中,研發可持續增長。2) 5G 商用時代機器人企業有望與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3)協作機器人需求有望快 速擴張,或是本土企業重點突破的領域之一;4)中國有望在新一輪發展期誕生世界級機 器人企業。

建議關注本土機器人優勢公司——新松機器人、埃斯頓。

受益於 5G 產業驅動及本土擴產,中國半導體設備正迎轉機之年

5G 基建發力有望對半導體及設備需求產生較大的拉動作用。

5G 技術的核心在於芯片,無 論是基站還是移動手機,都與之息息相關。直接受益於 5G 大規模商用的芯片包括存儲芯 片、計算芯片、控制芯片、智能手機芯片、基帶芯片等。此外,未來 5G 的影響將遠遠超 出技術產業的範圍而影響到社會各個層面,催生新的應用場景,推動新的經濟活動,進而 對全球範圍的各類芯片需求產生更加廣泛、普遍的拉動和刺激,進而帶動半導體設備需求 進入新的成長期。

5G 時代,全球存儲芯片產能擴張對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的需求拉動較為突出。

流量 的增長是 5G 時代的特徵之一,無論是服務器還是雲,5G 的高速度、大流量自然會帶來 存儲的大量需要,移動終端 10G 內存+512G 存儲容量可能會成為主流配置。我們認為隨 著 5G 大規模商用進程的推進,2019 下半年至 2020 年的季度存儲需求量將會同比大幅增 加。5G 產業發展催生增量需求,疊加下游技術進步對半導體工藝及設備提出更高要求, 刻蝕、光刻、薄膜沉積等關鍵工藝設備的增量需求空間或將較為廣闊。其中存儲芯片擴產 對設備的拉動效果顯著,例如在 3D NAND 存儲芯片領域,隨著堆疊層數不斷增多,刻蝕、 薄膜沉積工藝難度和次數不斷增加,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需求更為受益,薄膜沉積設 備需求增長幅度可能最大。

受益於本土芯片產能擴張,2020 年或是半導體設備產業的轉機之年,復甦拐點正在到來。

2019 年來受宏觀經濟承壓、下游需求減弱等影響,國內外半導體及設備市場均出現同比 下滑。但我們認為,2019 下半年以來半導體設備產業逐步出現復甦跡象,設備需求及訂 單的向上拐點或已經到來:1)歷史上全球半導體及設備產業每一次市場低迷都隨技術創 新到來而結束,受益於 5G、AI、IoT 產業驅動,全球、中國半導體單月銷售額自 2019 年 7 月開始進入環比回升通道,三星、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國內外主流晶圓廠資本支出及北 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銷售情況也均已出現不同程度復甦;2)中國芯片產能逆週期投資為 設備需求提供了較強成長韌性,中國設備市場的全球佔比持續提升,2021 年或達全球之 首。


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較低,進口依賴仍然嚴重,我們認為是值得國內未來重點投資支 持的產業方向之一。

目前國內設備市場仍主要由美國應用材料、美國泛林半導體、日本東 京電子、日本愛德萬、美國科天等國外知名企業所佔據。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的 統計數據,2018 年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為 109 億元,自給率約為 13%。中國電子專用 設備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包括集成電路、LED、面板、光伏等設備,據中微公司招股說明 書估計,實際上 2018 年國內集成電路設備的國內市場自給率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場 僅佔 1-2%,技術含量最高的集成電路前道設備市場自給率更低。集成電路設備是集成電 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國產化率提升對芯片產業自主可控至關重要,有待於國內長期投 資支持。

目前國內設備產業體系形成,優勢企業初步具備進口替代能力,內資晶圓廠技術成熟度上 升為國產設備提供驗證試用平臺和進口替代機會。

國產半導體設備逐漸呈現譜系化發展, 我們認為以下企業是具備較高技術水平的國產裝備龍頭。上市公司包括:中微公司(刻蝕 機供應國內外一線晶圓廠)、北方華創(產品品類覆蓋廣的本土裝備龍頭)、長川科技(探 針臺、數字測試機新品蓄力)、晶盛機電(硅片製造設備),非上市公司包括:上海微電子 (光刻設備)、瀋陽拓荊(薄膜沉積設備)、中科儀(真空獲得設備、薄膜沉積設備)、盛 美半導體(清洗設備)、華海清科(CMP 設備)、南京晶升能源(硅片製造設備)等。海 外設備龍頭的技術發展歷程均離不開與全球一流晶圓廠的合作開發,技術協同和產品驗證 至關重要。目前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本土領軍企業正分別在邏輯電路芯片、 3D NAND、DRAM 存儲芯片領域佈局先進製程產能且技術逐步成熟,為國產設備提供了 驗證試用平臺和進口替代機會。受益於全球需求復甦和中國國產化機遇,我們認為 2020 年有望成為本土半導體設備企業技術及產品持續突破、收入及訂單高增長兌現的新階段。 建議關注中微公司、北方華創、長川科技、晶盛機電。

電新行業:新基建發力,特高壓迎來建設新週期

特高壓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成為新基建的重頭戲

特高壓能夠促進新能源消納,解決發電和用電端地理分佈不均問題,建設需求長期存在。 從已有特高壓項目起落點統計看,電力輸出點多為西北、西南和北部的能源基地,承接著 西南水電、北部風光電和火電傳出的重任。從特高壓線路的輸入點看,東部地區為特高壓 線路用電的主力。根據國家能源局披露,可再生能源在特高壓輸送能源中佔比較高,16-19 年佔比分別為 74%/63%/52%,促進了可再生能源消納。

建設項目已在 18 年提出,現有項目的推進節奏有望加速。

根據國家電網 2020 年重點工 作計劃,除蒙西線路外,此次加速推進的特高壓項目均為 18 年能源局提出需加快建設的 項目。2018 年 9 月,能源局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 知》,提出加快建設 9 大項 12 條特高壓工程,包括 5 條直流線路和 7 條交流特高壓線路, 新建項目原計劃在 18/19 年開工建設。受 19 年國網減少投資規模,增加特高壓項目審核 要求影響,特高壓建設項目建設進度低於預期。我們認為新基建將加快現有特高壓線路的 建設節奏,國網在工作計劃中已明確加快核准開工特高壓項目節奏,我們預計 20/21 年特 高壓投資有望快速釋放。

電網定位更清晰,立足長遠清潔能源消納

。根據國家電網 2020 年工作計劃,加強電力體 制改革,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為國網重點推進任務,19 年限制投資決議被實質性突破,國 網的定位更為清晰。從特高壓提出的時間點看,特高壓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中均有論及。

根據北極星電力網披露,電網前期已進行內蒙能源基地電力南送和甘肅電力東送等潛在特 高壓線路預研工作,疊加十四五計劃將近,我們認為 21 年以後仍將由新特高壓項目接力, 關注逆週期調節下特高壓建設規劃超預期的可能性。

核准時間為特高壓建設節奏不確定性的來源,新基建和電網工作計劃提出後核准無憂

。特 高壓項目由通過發改委和環評報告審核後,需經過電網核准,方可進入招標、建設流程。 從已有項目建設項目的統計看,核准前所需時間的波動性最大,是影響項目推進節奏的核 心變量。受新基建和電網工作計劃推動,我們預計特高壓項目將於今年內完成核準和開工 流程,特高壓項目進入快速建設階段,核心設備廠商受益明顯。

換流站和變電站為特高壓核心內容,充分受益於建設節奏加速

換流站和變電站為特高壓核心內容,設備廠商集中,充分受益於特高壓建設加速。

特高壓 產業鏈包含塔架、電纜和主設備三類,受運輸成本和調試時間影響,塔架和電纜等項目市 場較為分散。換流站和變電站為特高壓核心內容,其中換流閥、變壓器、組合電器、電抗 器等主設備單個技術門檻高,主設備廠商集中充分受益於特高壓建設加速。

核心設備為招標主力,關注核心設備廠商。

以 2019 年 9 月雅中-江西特高壓直流工程第一 次招標為例,排名前三項目為換流變壓器、換流閥和電容器,中標金額分別為 32.35/15.11/5.07 億,合計佔第一次招標金額的 73.71%。上市核心設備廠商中,國電南瑞 中標 17.56 億元,特變電工中標 11.12 億元,西電中標 7.39 億元,保變電器中標 6.03 億元, 平高電氣中標 2.04 萬元,核心設備廠商受益明顯。

高壓設備技術門檻高,產品溢價明顯。

以換流變壓器招標為例,2019 年 9 月雅中線第一 次招標換流變壓器共有 4包,其中特變電工、山東電力中標 600KV 和 800KV 換流變壓器, 中標額分別為 10.76 億和 10.56 億,西電和報表中標 200KV 和 400KV 級別換流變壓器, 中標額分別為 5.57 和 5.46 億元,高壓溢價明顯。

今明兩年或為業績釋放高峰,建議關注特高壓主設備廠商

根據國家電網項目核准計劃,尚未建設的特高壓項目將在 20 年核准開工,從已有建設項 目看,核准後平均 72/164 天開啟第一次和第二次招標活動,開建項目將於兩年內完成招 標活動,我們根據已有項目建設規劃和項目招標節奏,預計 20 年特高壓項目招標規模約 為 1075.5 億,考慮到核心設備廠商中標後仍需時間生產,我們認為 20/21 年或為特高壓 業績釋放的高峰。

從已有項目統計看,特高壓核心設備招標集中。我們結合電網推進節奏和中標比例,建議 關注核心設備廠商,推薦國電南瑞、關注平高電氣、許繼電氣、中國西電、特變電工。


充電樁協同新能源車發展,龍頭規模效應顯現

基礎設施先行,充電樁助力新能源車發展

充電樁增加新能源汽車便利性,助力行業發展

。充電樁是新一代能源基礎設施,是解決純 電動用戶里程焦慮,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環節。根據中國充電樁聯盟披露,截止 2019 年 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到 51.64 萬臺,其中公用樁數量 41.07 萬臺(佔比 79.53%), 專用樁 10.57 萬臺(佔比 20.47%),公用充電樁佔據了市場的主力。

短期看新能源車滲透率有 5 倍空間,充電樁行業需求旺盛。

根據工信部新能源車產業發展 規劃,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將達到 25%左右,以中汽協披露口徑計算, 2019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約為 4.68%,滲透率需提升 5.34 倍,新能源汽車發展空間 廣闊。從當前的新能源車/充電樁比例看,2019 年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約為 3.5:1,充電樁聯 盟預計未來將保持在 3.4:1 左右的水平,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充電樁需求旺盛。

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持續提升,大功率充電是行業趨勢

高續航里程降低里程焦慮,行業整體續航里程處於提升態勢。

從下游新能源汽車整體續航 里程看,續航里程處於提升的態勢;從各級別車輛的結構看,電動車市場選擇趨於多元, 高性價比和高性能或並行於市場。我們認為高續航里程能夠顯著降低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在顧客感知收益(Customer perceived profit,指終端顧客在交易中或通過消費實際感覺 到的物質收益和精神收益的總和)激勵下,車企有動力提升高性能路線汽車的續航里程以 獲取較高溢價,續航里程仍呈現提升態勢。

大功率充電減少充電時間,直流充電模塊價格逐年下降。

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持續提升, 單車帶電量亦水漲船高。大功率充電技術幫助減少汽車的充電時間,以出租、物流、網約 等運營車輛充電功率提出更高要求,以帶電量 70KWh 的純電新能源車車為例,當充電功 率從 50KW 提升至 350KW 後,充電時間將從 80min 降低到 12min,便利性顯著提升。隨 著大功率的充電技術成熟,直流充電模塊價格逐年下降,2019 年直流充電模塊價格已降 低至 0.4 元/W。

充電樁信息化要求加深,龍頭規模效應顯現

國網推廣電動汽車監控平臺,有序充電增加運營商信息化要求。

從充電樁行業未來發展前 景看,充電樁數量提升和充電體系信息深化為行業發展長期趨勢。國家電動汽車充電設施 監控平臺全面上線,可實現樁與樁、 車與樁、企業、省市、國家平臺的互聯互通,有效 解決用戶找樁難、使用難、支付難等問題。此外,快速充電的實現主要依靠升高電壓平臺 和提高充電電流實現,考慮到電網的負載能力,需要有序充電以保證電網的穩定性,充電 樁運營商的競爭領域從充電樁數量向信息化競爭邁進。

運營商深耕充電細分領域,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國內充電樁市場集中度較高,根據中國充 電聯盟數據,2019 年國內充電樁總數超過 1 萬個的運營商包括:特來電、國網、星星充 電、普天及上汽安悅,其中特來電以 14.8 萬個充電樁居於首位。當前充電樁運營商以充 電服務為盈利來源,我們認為隨著充電樁數量的增長,數據服務和增值服務市場逐步打開, 規模效應已經顯現,龍頭企業有望突破盈虧平衡點,關注充電樁領域龍頭運營商特銳德、 大功率充電樁製造商許繼電氣。

通信行業:新基建有望加速 5G 網絡以及雲化基礎設施景氣提升

政策加碼,新基建助力 5G 提速,重點關注網絡建設以及應用場景落地

政策加碼,新基建或成經濟“穩定器”,5G 網絡建設再獲關注。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上 5G 網絡再獲關注。會議指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 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此之前,2 月 22 日,工信部召開加快推進 5G 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 強調加快 5G 特別是獨立組網建設步伐,切實發揮 5G 建設對“穩投資”、帶動產業鏈發展的 積極作用。我們認為,供給創造需求是科技行業發展的主旋律,通信行業在整個信息技術 產業中扮演著底層基礎設施的角色,良好的網絡設施是發展信息消費的前提。縱觀通信行 業自身發展規律,技術迭代和投資驅動是關鍵要素。沿著技術迭代的主線來看,當前通信 行業正迎來以5G為主的新一輪產業週期,產業鏈上下游已經為5G商用做好充足的準備。 沿著投資的主線來看,除了行業發展的內生需求外,疫情之下,考慮到通信行業帶動信息 技術領域發展的乘數效應,5G 網絡建設以及相關投資將被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在此背景 下,我們認為 5G 網絡建設有望加速。

網絡建設和新型應用場景將成為 5G 投資的雙主線。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們建議關注 5G 網絡建設以及新型應用場景雙主線。5G 網絡建設方面,當前階段,一方面重點關注運營 商 2020 年資本開支規劃,相關時間節點為運營商 2019 年年報披露日。另一方面,重點 關注三大運營商的 5G 設備招標集採。5G 應用方面,建議自上而下關注政策傾向性高的 行業,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網絡教育、在線醫療等領域。結合以上判斷與分析,我們 建議至上而下確定景氣的細分領域,自下而上精選成長確定性高的個股。建議關注: 1. 通信設備:中興通訊、烽火通信; 2. 光模塊:華工科技、光迅科技、中際旭創; 3. 物聯網/車聯網:高新興、移遠通信、移為通信。

新基建投資或加速雲計算產業景氣拐點前移,重點關注 IDC 及網絡設備

5G 有望加速雲計算滲透率提升,行業再迎成長良機。

5G 的商用將帶來兩點變化:1)連 接數目的增長導致網絡流量爆發,對於算力的需求進一步提升;2)網絡的能力進一步提 升,單位比特的成本下降。兩者分別從需求端(雲計算解決算力問題)和成本端(網絡能 力提升,資費下降降低雲計算成本)為雲計算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礎。根據中國 信通院《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 年)》,2019 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 962.8 億,同比增長 39.2%,預計 2019~2022 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到 2022 年市場規模達到 2903 億 元,複合增速為 31.8%。我們認為隨著,新基建在加速 5G 商用的同時有望加快雲計算滲 透率的提升,雲計算產業有望迎來成長良機。

政策加碼,數據中心新基建的地位被突出,建議關注數據中心及網絡設備行業。

我們認為 數據中心行業發展的內生驅動力在於補償流量增速與算力增速之間的失配,外部動力則包 括了產業政策、宏觀利率等因素。市場過去多以商業地產的屬性來看待數據中心,而忽略 了其在信息技術領域基礎設施的角色。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有望隨著新基建內容的擴展而得 到修正,在 3 月 4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數據中心同 5G 網絡被一同納入新 基建的範疇。我們認為本次會議賦予了數據中心新基建的地位,行業發展或將受到產業政 策青睞。此外,數據中心的發展也將帶動以交換機、路由器等為代表的網絡設備的需求提 升。建議關注:

1.數據中心:數據港、奧飛數據、光環新網;

2. 網絡設備:星網銳捷、紫光股份。

計算機行業:多領域獲得加速發展的機遇

雲和邊緣計算基礎設施

服務器是雲計算的硬件支撐和虛擬化資源來源。

雲計算是對基礎 IT 資源的虛擬化(包括 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等),雲計算平臺的背後需要數量龐大的服務器集群作為 硬件支撐,可以是單臺服務器的集群,也可以是機櫃形態服務器的集群。如果雲計算機是 電廠,那麼單臺服務器相當於發電機。雲計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是虛擬化技術,虛擬 化技術是將單臺服務器設備的資源進行劃分,分成幾十甚至是幾百臺虛擬機,從而向更多 的用戶提供計算資源。可以說,服務器是雲計算虛擬 IT 資源的底層支撐和來源,服務器 也是雲計算中最基礎的單元。

根據 Gartner 數據,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在 2017Q1 開始加速,其背後的核心驅動因素來自 於全球雲計算市場的快速增長。如果具體來看,全球公有云市場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對雲服 務器的需求。從中國服務器市場發展來看,中國服務器市場發展速度快於全球。在 2017Q1 開啟的這一輪服務器需求上升週期中,中國市場服務器出貨量增速大概是全球服務器市場 增速的 2-3 倍;出貨量佔全球比不斷上升,由 2013 年的 13%上升至 2019 年 30%左右。


5G 是邊緣計算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邊緣計算作為數據的第一入口,將在智慧園區、安 卓雲與雲遊戲、CDN、視頻監控、工業互聯網與 Cloud VR 等價值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邊緣計算的崛起,是 5G 應用的結果。

我們認為,AIOT 帶動的邊緣計算有望成為未來服 務器需求的重要變量。邊緣計算是指一種在網絡邊緣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邊緣計算 機靠近終端或者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等,就近提供邊緣 終端智能服務,滿足對敏捷連接、實施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和安全隱私保護等需求。 我們可以將邊緣計算簡單理解為“終端計算”,區別於雲計算時代的“數據中心計算”(雲端計 算)。

邊緣計算的業務本質

是雲計算在數據中心之外匯聚節點的延伸和演進,主要包括雲邊緣、 邊緣雲和雲化網關三類落地形態。根據 IDC 預測,未來超過 70% 的數據需要在邊緣側分 析、處理和存儲。邊緣計算領域的多樣性計算架構、產品與解決方案越發重要。

從邊緣計算對軟件和硬件的要求來看,軟件平臺需要考慮導入雲理念、雲架構、雲技術, 提供端到端實時、協同式智能、可信賴、可動態重置等能力。硬件平臺需要考慮異構計算 能力,如鯤鵬、ARM、X86、GPU、NPU、FPGA 等。即邊緣計算軟件平臺採用 Cloud Native 雲原生架構與關鍵技術,硬件平臺支持異構計算能力,以邊雲協同和邊緣智能為關鍵特徵。

作為雲計算和 5G 邊緣計算的支持,服務器、數據中心、存儲等底層產品的下游需求逐步 加速釋放。推薦:浪潮信息、寶信軟件、深信服;建議關注:中科曙光、紫光股份、優刻 得、數據港。

後 5G 時代的新需求

網絡可視化相關流量數據採集和分析有望迎來需求增速向上拐點

。網絡可視化下游需求客 戶主要包括:網信辦、公安、電信運營商等。2019 年網絡可視化下游客戶需求放緩,主 要因為 4G 相關設備採購週期已過,5G 商用化還未開啟。

網絡可視化的核心技術為:深度包檢測技術(Deep Packet Inspection,簡稱 DPI)。 DPI 是一種基於應用層的流量檢測和控制技術,通過深入讀取 IP 包載荷的內容來對網絡七層 協議中的應用層信息進行重組,從而得到整個應用程序的內容,然後按照系統定義的管理 策略對流量進行整形操作。

網絡可視化的產品與互聯網流量大小高度相關。流量越大,對數據採集設備和分析系統產 品的要求越高。隨著 5G 成熟,流量加速增長,對於網絡可視化設備和軟件的需求也將隨 之上升。建議關注:中新賽克、恆為科技、迪普科技等。

對於 5G,通信行業強調的是通信標準和帶寬的速度,而計算機行業強調的是網絡速度的 提升帶來計算邊界的拓寬。從計算機角度理解通信技術的帶來的變化,更多是從“計算”的 對象和場景對考慮,從 1G-5G,通信技術發展的背後,是連接的對象的不同,是計算場景 的不同。

5G 擴大計算場景外延。

每一代通信技術的發展,都帶來了計算邊界的進一步的拓展。從 單體計算機的計算,到互聯網多臺計算機的計算,再到雲計算時代計算機集群的超級計算。 計算的邊界在逐步外延。5G 對計算邊界的拓展,突破原有計算機、手機等傳統智能終端 的計算,向 IOT 演進。

5G 拓展連接對象。

通信技術的升級,帶來連接對象的拓展。從 3G 帶來互聯網的發展, 其連接的主體是計算機(單臺機器),4G 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其連接的主體和本質是人; 5G 對物聯網 IOT 的發展,其連接的主體是萬物。

5G 加速產業發展。

我們認為,相比與 4G,5G 對產業的變革有望更加凸顯。5G 的核心 點在於:高速率、低時延、高容量(高併發),這些特點有利於進一步擴大計算在多種場 景的應用,包括視頻、車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同時,5G 技術的 產業的加速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結合雲和 AI 來實現。

5G 下游應用眾多,to B 領域包括智能駕駛、工業互聯網、泛在電力物聯網、遠程醫療等 應用;to C 領域包括雲遊戲、VR/AR 等應用領域。商業化落地需要經歷基礎研究、技術 成熟、產品化、商用落地四個階段。

我們認為目前最接近商用落地的 5G 應用是智能駕駛,更具體地說,是 L3 級自動駕駛商 用。2020-2021 年,根據各公司官網信息,傳統車廠或將陸續推出 L3 車型。傳感器單價 繼續下降,並且越來越小型和隱蔽,更有利於商業化應用。同時,多傳感器融合效果也逐 步優化。我們認為,作為 5G 的核心應用,L3 智能駕駛或將逐步迎來商業化落地。重點推 薦中科創達、 虹軟科技,建議關注銳明技術。

工業互聯網有望提速

5G 催化下工業互聯網市場有望提速。

工業互聯網是以機器、原料、控制、信息系統、產 品的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 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而 5G 技術有力的提升了數 據傳輸的效率,提升了工業互聯網的能力。隨著 2020 年 5G 商用逐步落地,工業互聯網 發展有望進一步提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 2024 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 到 12500 億元,2019-2024CAGR 預計為 16%。

我國建立自主的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是大勢所趨。

且相較於基礎工具型軟件,中國工業軟 件企業在系統平臺和雲應用領域與國外廠商起步時間更為接近,技術水平差距較小,因此 有望形成中國自主的工業應用生態。新冠疫情下,研發、管理等環節遠程實施成為剛需, 工信部推動工業 APP 普及率提升,培養用戶習慣,為未來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建設打下 基礎。

我們看好工業互聯網龍頭標的,推薦大型企業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能科股份,建議關 注國產 ERP 龍頭用友網絡,擁有國內領先工業互聯網平臺 Cloudiip 的東方國信,鋼鐵行 業信息化龍頭寶信軟件,高端 ERP 諮詢實施龍頭漢得信息,製造業 ERP 定製化服務商鼎 捷軟件,製造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賽意信息,智能物流信息化龍頭今天國際。

智慧交通投資有望加速

2019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除強調交通基礎設施建 設外,更強調科技創新驅動,將帶來新的市場機遇:短期 ETC 需求集中釋放;中期智慧 高速和城市綜合交通治理帶來新市場機遇;長期智能網聯具有廣闊的前景。此外,交通信 息化項目未來將更加強調對新技術應用以及綜合解決方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望大幅提升 行業壁壘,有利於改變目前行業非常分散的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出臺,標誌著智能網聯產業加速推進。《戰略》強調推進智能 化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 5G 與車聯網協同建設,V2X 路側、車載及協同控制設備需求 有望提升。

重點推進智慧交通龍頭千方科技。

公司與阿里巴巴形成戰略合作,已在智慧社區、交通緩 堵、智慧路網等多個領域推出聯合打造的產品及解決方案,相應標杆項目案例也在積極推 進中,部分典型項目已經進入實施交付階段,2020 年有望看到協同項目持續落地。我們 認為,憑藉阿里雲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城市大腦智能引擎疊加千方在交通、安防、車聯網路 側端的優勢,雙方將在未來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優勢,達到 1+1>2 的 效應。

城市軌交固定資產完成一般分為施工準備、路基工程、軌道工程、電氣化工程、信息化工 程、車輛購置和其他。其中信息化工程佔到總投資額的 8%左右。

軌交信息化建設包括綜合監控系統、綜合安防系統、乘客資訊系統、自動檢售票系統、通 信系統和信號系統六大系統。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六大系統中信號系統份額最大,佔比 為 27%,其次為綜合監控系統,佔比 16%。

新基建有望提升軌交覆蓋率,有望提振軌交信息化需求。建議關注佳都科技、廣電運通、 賽為智能等。

北斗衛星產業發展。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並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 GPS、 俄羅斯的 GLONASS、歐盟的 GALILEO 並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自 2007 年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至今,我國北斗系統發展戰略已步入第三階段,即形成 覆蓋全球、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網絡。從衛星發射數量看,2018 年 以來北斗衛星發射數量明顯提升。從產業產值看,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數據,2018 年我國北斗導航產業產值達到 3016 億元,2014-2018 年 CAGR 達到 22%。隨著北斗系 統發展戰略逐步推進,北斗導航產業將迎來新的增長動力。

推薦空天大數據運營商航天宏圖。

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衛星(遙感衛星和導航衛星)技術 研究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自主研發 PIE(Pixel Information Expert)系列產品,為行業用 戶提供空間信息應用整體解決方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