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為什麼是御用的

琺琅彩繪畫琺琅製作工藝起源於15世紀中葉荷蘭、法國、比利時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隨著東西方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以後,海禁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港口傳入中國,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

琺琅又稱"拂郎",是一種玻化物質。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氧化銅,氧化錳,氧化鐵等作為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得琺琅粉。將琺琅粉調和後,凃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琅。若以玻璃為胎,則稱為玻璃胎琺琅,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琅。

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內設置琺琅作,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廢除海禁,金屬胎畫琺琅作為貴重工藝品,由廣州官員進貢內廷。康熙皇帝對其極感興趣,併力圖使中國的琺琅工匠掌握這門技術,隨著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琅器製作匠進入內廷,經過大約10年時間,終於成功地燒製出了我國的金屬胎畫琺琅器。

以下這"紅梅百合"銅胎畫琺琅(清.雍正)小碟,從胎胚、成型、構圖、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製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畫工,而是宮裡頂尖的專業畫師。(公眾號:有金難買寸光陰)該小碟包漿自然,右角有自然開片(歷經二百多年)。

琺琅彩為什麼是御用的
琺琅彩為什麼是御用的
琺琅彩為什麼是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