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攀登知識的高峰,你要學會這樣閱讀

有了互聯網獲取信息,我們好像懂得更多了,但事實是這樣嗎?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只要我們打開手機,就會撲面而來。我們也會捧起幾本熱門的書,安安靜靜地閱讀。但是,這些閱讀能不能讓我們的認知更上一層樓呢?比起這些休閒的書,我們為什麼更難以看進專業書、文學經典?

答案日本作者外山滋比古在《閱讀整理學》中可略窺一二。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閱讀的,更像是一種呼籲,希望大家能夠關注β型閱讀。

作者把閱讀分為α型和β型閱讀。α型就是以既知為基礎的閱讀。就像嬰兒不用刻意去學習說話,在與人們日常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說話。這種語言相對具體形象,不用刻意學習就能習得。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很多孩子會用一些周圍人經常用到的語言。但是,你要問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他也不懂得。這就像α型閱讀,我們看一些讀物時,裡面絕大部分是我們已知的東西,但是我們卻不求甚解,忽略了其中的未知部分 ,囫圇吞棗地讀完一本書就認為這本書讀完了,然後放在一旁置之不理了,當有人問起更深入的問題時卻一問三不知。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者發現日本家庭裡,每天看報紙只看一些新聞故事或者電視信息,很少人會去看社論,因為惰性,人們更傾向於α型閱讀。

為了迎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出版社也更多的出版α型的書。如今盛行的自媒體文,更是為了迎合讀者而寫出的流水文。文章字數不能太長,因為沒人有耐心看;文字不要太深奧,淺顯易懂就好;文章要有二三個故事……而這樣流水線般設定好程序的文章也大受歡迎。

可是,當我們去閱讀未知的時候呢?有中學生寫信告訴作者他寫的教材有錯誤,其實是學生們看不懂。文學家看不懂機器說明書就說寫說明書的人不專業。其實,這都是不善於β型閱讀的表現。

β型閱讀,指的是閱讀認知範圍之外的讀物。要閱讀β型讀物要走出已知的舒適圈,這是很多人不願意跨出的一步。但是,如果不跳出舒適區我們就無法閱讀經典,經典也會難以傳承。如果一直停留在α型閱讀,我們的認知只會停留在已知,就沒有辦法升級認知。不探索未知也會漸漸的讓我們變得無知。

β型閱讀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進入β型閱讀,作者談到了以下幾點。

(1)素讀,也就是從頭到尾沒有解說,只讓學生大聲讀書,跟著老師的示範然後朗讀。當我們還沒有明白經典包括國學經典和文學經典,但是可以通過背誦,音讀來獲取這些知識。我們小時候背誦古詩並不懂得古詩詞的意思,但是有了這個知識儲備之後,當我們學了更多的知識之後再回頭去理解它們就不難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是進入β型閱讀的一扇門。兒童的閱讀入門也就是音讀,都是一群孩子日常接觸的東西進行教學。作者認為。閱讀教育從閱讀既知事物的音讀開始,這種做法相當合理。作者所說的素讀,就是在還不能完全理解的時候,用聲音讀出來,將經典背誦出來。

(2)以α型閱讀為基礎進入β型閱讀,既知配合未知?在我們閱讀未知的知識時,我們要有已知的知識儲備來支撐。沒有已知的知識去探索未知就如空中樓閣。那麼如何打好這個基礎,那就是要更多的獲取知識,學習更多的知識。擁有的知識越多,人理解新知識就越容易。擁有知識越少,聽取或閱讀新知識也就越困難。

所以我們要跳出閱讀的舒適區,不能一味地閱讀我們已知的知識,要沉下心來閱讀經典。要多讀書讀好書。

(3)反覆閱讀。特別是經典的書,如果我們只是看了一遍然後說自己看過了就棄之那就太可惜了。反覆地閱讀經典,在不同的時期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不一樣的感受。反覆地閱讀會讓我們看到更多未知的層面。

(4)用故事看文學。應該沒有會不喜歡聽故事。我們小時候聽到的童話故事就是貝塔型閱讀的雛形。故事是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的那個聲音越多。那是因為童話故事,很多是虛構的,和生活沒有直接聯繫的,近似文學作品。。所以,童話故事也是一種進入β閱讀的方式。學校的國語課本,通常標了許多故事,就是很恰當的做法。枯燥無味的國學經典,通過故事,學生們更容易接受了。

(5)刪改原文。能夠對經典文學進行改編,也是建立在β型閱讀的基礎上。著名的文學作品《荒原》就是一個成功的刪改。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當下人們更易懂的作品。

作者生出作品,讀者創造古典。閱讀絕對具有創造力,凡是不能晉升為古典的東西,就會消失。β型閱讀雖然在開始不會給我們好的閱讀體會,但是當你攀登上未知的知識山峰你就會領略更廣闊更美好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