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今日看點: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大家好。這裡是古俠今史,今天給大家聊的是,北京保衛戰與英宗南歸。在1449年土木之變後,瓦剌軍強悍不羈,勢不可擋。明邊關相繼失守,明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起初,明朝廷還想隱瞞土木堡慘敗的消息。但是,從前線萬幸逃歸的殘兵敗卒,不斷地出現在北京城內,成為前線凶訊的報信人。朱祁鎮的被俘,更使朝野震驚。當時明軍精銳部隊大都陷沒土木堡,京城所餘老兵、弱兵尚不足十萬,也先的大軍,隨時都有可能兵臨北京。皇宮內外,京城上下,一片混亂。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土木堡之變

為制止混亂,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立朱祁鎮兩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臨朝,召集大臣們商議戰守大計,眾臣卻束手無策。翰林侍講徐珵主張南遷避難,這有如平地驚雷,文武大臣不知所措,眼看局面就要失控。此時,以兵部右侍郎代理兵部事務身份參加朝議的于謙,目睹此景,厲聲斥責徐珵:“有誰敢言南遷者,斬!京師是天下的根本所在,京師一動,大勢皆去,難道沒有看到宋朝南渡的悲劇嗎?”于謙的話,震醒了茫然失措的臣僚們,吏部尚書王文、大學士陳循等紛紛站在於謙一邊,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宦官金英也成為主戰派的有力支持者。於是,朱祁鈺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把守衛北京城的重任全部託付給他。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于謙祠

于謙上任後,選拔精幹人才,整頓軍隊,迅速調撥外地的軍馬糧草入京,以加強京師的力量,朝野漸漸安定下來。但是于謙明白,朱祁鎮被俘,國家無君,這對於安定朝野人心缺少凝聚力。況且,他也深知,也先必然會以朱祁鎮為奇貨,對明政府肆意訛詐,漫天要價。因此,無論從政治上考慮,還是從爭取外交的主動權著眼,另立新君是此時挽救國家的重要任務。當時皇太子朱見深年僅二歲,在國家昇平時期立幼帝尚無不可,歷史上也不乏先例。但在國家危難之時,立幼主多有不妥。于謙考慮再三,置自己生死於度外,聯合群臣合奏皇太后,請立朱祁鈺為帝。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于謙

于謙的清正廉明正是“公生明,廉生威”的踐行。“公生明,廉生威”意謂公正才能嚴,廉潔才有威望,這是一則明清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銘。最先立此言為碑的顧景祥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後山東巡撫年富用楷體書《官箴》刻石,作為自己為官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金句。後世賢人多用此言闡述執法如山、浩然正氣的為政之心。

九月初六,朱祁鈺行登基典禮,次年改元景泰,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于謙又推薦任用了一批具有文韜武略的主戰大臣,明朝中央政局基本安定下來了。隨後,于謙又加緊軍事改制,著手整飭邊防,派員分巡各地,安撫州縣,修築關隘,重新部署各方要塞,集中一切力量抵抗瓦剌軍的再度入侵。于謙深知,僅憑官兵的力量是難以抵擋瓦剌勁騎的,因此,他動員群眾,號召軍民共同報國殺敵,把保衛北京看成是民眾的共同使命。這樣,明朝軍事面貌大為改觀,京城各門守備嚴實,明政府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好了抗戰的準備。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朱祁鈺

與此同時,瓦剌軍趁挾明帝朱祁鎮之勢,大舉南侵。正統十四年十月,也先挾朱祁鎮率瓦剌主力入寇大同,聲稱送大明皇帝回京。但大同守將嚴陣以待,並回答也先:“我國已有國君了。”也先攻大同不成,便繞道南下,從紫荊關和居庸關兩路進攻京師,北京城危在旦夕。諸將對戰守策略議論紛紛,主將石亨主張退守城內,堅壁清野。于謙堅決主戰,並親自率軍列於德勝門外,準備迎戰也先的主力,並下令:“有盔甲軍士,今日不出城者,斬!”待全軍城外部署就緒後,就緊閉諸城門,以示背水一戰的決心,並傳令諸軍:“臨陣作戰,如將領不顧軍隊率先後退者,斬其將!軍隊不聽將領指揮而後退者,後隊斬前隊!”于謙自己表示堅決與三軍將士生死與共。明朝軍士大受感動,勇氣倍增,整個軍容為之嚴整威盛。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居庸關

十月十一日,也先大軍進逼北京,以議和為名索取財物,景帝和一些大臣有些心動。于謙堅決地說:“今日只知戰鬥,其他一概不知。”瓦剌軍和明軍在德勝門展開激戰,于謙令石亨領兵埋伏於空屋內,然後誘敵深入,火炮齊發,石亨伏兵驟起,前後夾擊。明軍齊力奮進,瓦剌軍死傷無數,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之弟,也在雙方的激戰中斃命。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和彰義門,均遇到明軍強有力的抵抗。激戰相持了五天,也先一無所獲,又聽說明軍增援部隊即將開到,怕歸路被截,只好挾朱祁鎮北歸。于謙派兵乘勝追擊,又消滅了數萬瓦剌軍,還奪回了瓦剌軍沿途擄掠的財物,解救了許多被抓獲的百姓。也先退回蒙古草原,北京保衛戰以明廷的勝利而告結束。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朱祁鎮

也先進攻北京失敗後,並不甘心,伺機對明朝發動新的進攻。景泰元年(1450),瓦剌軍進攻寧夏,不久又折而進攻大同。大同總兵郭登率眾反擊,瓦剌軍大敗。這是土木之變後明軍在塞外戰場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它扭轉了明軍邊將畏敵、不敢與瓦剌正面交鋒的被動局面。此後,也先多次嚮明朝邊境要塞進犯,都被明朝邊關軍民擊潰。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明軍

明朝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有力地配合了明政府在外交上的談判。也先本來以為,俘虜了朱祁鎮,就像扼住了明朝的咽喉,完全可以以大明皇帝為人質,進行政治訛詐,誘破明朝的城、關,並嚮明政府索取金帛財物。這一伎倆最初確實也起過一些作用。朱祁鎮被俘之初,皇太后和皇后確實秘密蒐羅大量珍寶絹帛,派宦官送至也先軍營,也先總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明皇室的這些軟弱、僥倖行為,不僅沒能換回朱祁鎮,反而愈使也先慾壑難填。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明朝部隊

也先早先攻打明邊關城池時,也總是將朱祁鎮挾至陣前,令明軍守將參拜皇上,並趁明軍將士疑慮無主之時攻城,屢屢得手。後來明政府在於謙的主持下,傳諭各邊鎮“瓦剌奉駕(朱祁鎮)至,不得輕出”,並對擅自離城“見駕”的將領進行了嚴肅處理。于謙還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在取得了北京保衛戰和一系列的邊防勝利之後,明政府更加不再理睬也先以朱祁鎮為人質而提出的各種條件。到後來,面對也先多次欲送回朱祁鎮並求和的明喻暗示,明政府也不正面回答是否迎回朱祁鎮的問題。這使得朱祁鎮在也先手中由人質變成了空質,到後來,簡直就成了燙手的山芋。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明長城

由於也先連年的征戰,不僅明邊境地區連年飽受戰爭之苦,其蒙古內部各族也深受其害。此時的蒙古人,已與早先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人有很大不同,他們的真正利益不是領土征服,而是維持與明王朝的緊密和有利的經濟關係。由於與明政府的交戰,使得漢蒙各族之間的正常交往和貿易中斷,蒙古各部失掉了通貢和互市的各種好處,這對他們自己也很不利,最終引起了蒙古內部各部的不和及利益衝突。

被敵我雙方都嫌棄的“皇帝”,史上被俘後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成吉思汗

其中脫脫不花等人率先遣使獻馬議和,並和明政府恢復了原先的邊關貿易。同時,也先也不是成吉思汗,此時的瓦剌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構成相當於十三世紀初期蒙古人的那種威脅。也先也很清楚這一事實,他在釋放朱祁鎮之後又與明朝廷保持一般的友好關係,部分是出於這種考慮,部分則是由於他自己的虛弱和在蒙古人中的不穩定的地位。

總結

景泰元年(1450)六月,也先派使者來到北京,申述願意與明廷講和並無條件交回朱祁鎮的意願。但此時朱祁鈺擔心朱祁鎮回來後他的皇位不保,為打消朱祁鈺對皇位的顧慮,于謙安慰道:“如今皇位已經確定,誰也不敢有他議。”景帝勉強答應,派使者前往瓦剌。也先要送回朱祁鎮,而朱祁鎮已明確表示不再想帝位之事,這時景帝也實在無法推諉拖延了。景泰元年八月十五日,明政府將做了一年俘虜的朱祁鎮接回了北京,朱祁鎮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俘虜後又被無條件放回來的漢族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