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現在是一個容易焦慮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天賦》這類課程,課程講的大都是:

方向大於努力,你要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賦,就可以像那些成功者一樣,開始開掛人生。

如果你選錯了反向,你就越努力,錯的越離譜。(感覺聽完都不敢努力了)

沒錯,找到方向很重要,但是卻會陷入高價值陷阱裡面。什麼是高價值陷阱呢?就是這件事確實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很容易陷入漫無目的的反覆思量中,遲遲沒有行動。你覺得你一直在思考,其實只是在白白耗費精力。

沒找到方向之前,我們也不能幹等著呀,方向是從哪裡來的呢,一拍腦瓜想起來的?顯然不是吧。你要選擇自己的方向,首先要對這些方向有一定的瞭解,而且試錯成本那麼高,我們總不能來回試吧?就算你想試,也不一定有機會。

不過不用怕!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人類的出現也不是因為選對了方向,而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演化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的要素: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基因突變是沒有好壞的,只要能更好的適應環境,就能更好的繁衍下去,如果不能,就會被自然無情的淘汰。

對比現代社會,基因突變就相當於創新,但是幾率特別小,能抓住風口的人畢竟是少數,即使知道風口在哪,也不代表你能做出一番事業。而自然選擇,就是市場篩選,前一陣的瘋狂裁員就是來了一波篩選。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吸納更多的知識,就像樂高一樣,基本單元的種類和數量越多,可以組裝的造型種類就越多。也就是說,你想要做出與眾不同的作品,第一步就是要增加積木的種類和數量。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當然,我們不能盲目的啥都學,而且還要學以致用,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跟大家交流一下。

保持初心~吸納知識的方法

保持初心,就是保持初學者的心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空杯心態,打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區,變成知道自己不知道,懷著對未知的敬畏與嚮往。

永遠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營銷、套路無處不在,所以我們不能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是要主動的有選擇的學習新知識。

比如因為三觀問題被封號的咪蒙,坐擁千萬粉絲。為什麼我們覺得三觀有問題,卻有那麼多的人相信她,追捧她呢?同樣的,我們現在追捧的是不是也會有問題呢?面對海量的信息,我們該如何保證不被“洗腦”呢?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給大腦安裝一個過濾器,在接收到信息的第一時間,就把垃圾信息過濾掉。如何做到呢?分3個步驟:

1、區分事實與觀點

我們常常會把觀點當做事實,比如:女人到了30歲就要結婚,結了婚就必須生孩子,有錢人就應該多捐款。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乍一看,好像是事實,就應該是這麼回事。如果你多問一句為什麼?回答的人多半說:哪有那麼多為什麼,本來就這樣,那基本就是觀點無疑了。

真正的事實是那些定理公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東西。我們平時接觸的信息大多數都是觀點,為了不讓自己的大腦吸收垃圾信息,我們需要找到論證三要素:論題、結論和理由。

論題就是作者談論的主題,女人到了30歲該不該結婚的問題。

結論就是作者的觀點,女人到了30歲就要結婚。

理由就是作者試圖說服你的論據。觀點本身是廉價的,重點是理由。也就是作者論述的,為什麼女人到了30歲就要結婚。如果沒有任何論據,乾巴巴的一個觀點,就可以直接忽略掉。

2、檢驗證據效力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如果作者有論證,還需要看作者給出的論據是否有足夠的效力。

假設作者給出數據,說女人到了30歲不結婚,孤獨終老的概率高達70%,她們中又有80%的人後悔30歲的時候沒有結婚。

那我們還需要找到作者的數據來源,不能作者說啥就是啥。如果找不到,或是作者篡改了數據,那也可以直接忽略掉了。

3、深入思考

作者為什麼持有這個觀點呢?針對同一個論題,別人是怎麼說的呢?可以多蒐集資料,對這個論題有更深入的瞭解,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以後遇到類似的信息,就可以有效的篩選信息,不會輕易被人“洗腦”了。

不管是看書、看文章還是聽人分享,在我們接收新知的時候,一定要獨立思考,不要一股腦的全盤接收。

學會合作~適應社會的方法

以現代社會的複雜度,單槍匹馬很難做成大事。知識學來是為了用的,接收再多的知識,個體的力量再強大,也很容易觸及天花板。原始人類能戰勝比他們強壯的多的動物,也是因為合作。

想要更好的與人合作,我們就要更好的瞭解他人,實現雙贏,只有雙贏才是最穩固的合作方式。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我們可以利用“知願能”模型來分析他人行為,從而更好地的溝通,實現合作。

且先不說與他人合作,家庭內部合作的問題都不少。中國家庭普遍都是,爸爸只管放飛自我,媽媽不得不擔任一個嚴厲、囉嗦的壞人形象。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知願能”模型來分析一下爸爸媽媽各自的行為,然後找到更好的方式進行合作。

1、知

養育孩子既要給予心理上的愛,又要給予現實的約束,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分工合作。雙方知道了這一點之後,就可以商量如何分工,讓孩子能在一定的邊界下自由成長。

2、願

知道了要分工,但是願不願意又是一回事,如果爸爸希望給予孩子自由,但是媽媽又希望爸爸給予孩子約束,那矛盾就又產生了。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溝通協調一下,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爸爸媽媽互換角色。避免出現孩子只偏愛一個人,造成另一個人心裡不平衡。

3、能

一切商量妥當,但是執行的時候還是可能出問題,比如,需要爸爸嚴厲的時候,爸爸不忍心,最後還是媽媽出面,也就是能力問題。這個一時強求不來,可以試著慢慢改變,而不是立馬指責。

指責只會更讓爸爸覺得,反正你覺得我不行,那你自己來吧。最後還是會回到最初的模式。

站在合作的角度考慮問題,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找出誰的責任上,指責是最無效的,有可能會掩蓋掉真正的原因,也就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及時記錄~快速迭代的方法

除了不斷學習外,還要把學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因為大腦的容量有限,並且記錄出來的東西,更容易總結歸納,從而可以不斷的對優秀內容進行練習,運用。

這樣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考慮有什麼方法論模型可以用。比如前文講到的“知願能”模型,在你遇到合作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拿來分析別人的行為,尋求合作,不用再苦苦尋找資料。

迷茫、沒有目標的時候,如何應對變化的世界?

我一直沒有記錄的習慣,遇到問題的時候,左翻右翻,問這個問那個,浪費不少時間。或者是看到有用的知識,趕緊收藏,但是過後沒有定期整理、記錄,需要的時候只是隱約記得在哪看過,又需要一頓找,還不一定找得到。

所以我們不管是學到還是應用了一個方法論模型,都可以把它收集到自己的模型庫裡面,方便以後調用。這樣你就能不斷自我迭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以變化應對變化。

就像世界上沒有唯一適合你的另一半一樣,也沒有唯一適合你的工作,找到自己的天賦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沒有找到,不代表就要坐以待斃,不斷把時間浪費在尋找中。保持初心,學會與人合作,不斷自我迭代,就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應對這個變化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