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看歷史劇,會發現兩個朝堂上的官職:丞相、宰相。這兩個名字聽起來都差不多,很多人會認為是不同朝代,不同叫法。

其實不然,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如果搞不清楚,很可能會鬧出笑話。

那麼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宰相"和"丞相"彼此聯繫

對宰相和丞相的瞭解,要從字義入手,能夠理清兩者之間的聯繫。

"宰"原義是祭祀中掌管宰殺牲畜的奴僕。憑藉專業的技術,受到其他人的重視,由此引申為主持、主管的意思,明顯帶有動詞的屬性,

"宰"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是最高行政長官代名詞。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最有意思的是"相",《說文解字》註釋:"相,省視也。"

意為仔細看。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

此時的"相"脫離了省視的本義,有高級參謀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結婚時,常有"儐相"做伴,正是"相禮"的遺存。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西漢承秦制,設置丞相,

漢成帝的時候,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並稱為"三公",統稱宰相。

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即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三人皆為宰相。

唐代在繼承隋朝的基礎上又有所改變,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都是宰相,尚書省的尚書令也是宰相。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宋代宰相先後採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相)"等名義,設置"參知政事"為副相。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時任右丞相的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殺後,朱元璋藉機廢除了丞相,親自統領六部,並且宣佈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仍然不設正式的宰相。清代前期設立官階一品的大學士,為文臣最高品級,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具有宰相性質。

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後,大學士的職權被軍機大臣架空,軍機大臣取代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丞相、宰相,一字之差卻大不相同,可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由此可見,宰相是皇帝下面級別最高的官員,不一定只是一個人擔任,有時也是三人共同承擔。

自古以來如何集權都是皇帝頭疼的問題,以至於後來將這個官職廢除,讓它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