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每個家長在沒有孩子之前都會對以後有了孩子以後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設想,但是直到有了孩子之後,家長就會發現,無論以前想的多好,都會成為一葉浮萍偏向遠方。不知道是自己做家長的沒盡心,還是做孩子的實在在叛逆,反正歲月靜好一類的詞語是用不到家有熊孩子的家庭裡的。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你怎麼這麼笨?剛講的又忘了?”

“你到底在磨蹭什麼?上學都遲到了!”

“我看你在玩手機遊戲,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類似的話每天都在有熊孩子的家庭上演著。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聽聽這些話,我們就會發現,在這些話中存在著太多入耳不雅的詞語。正因為我們說的多,聽的多了,也就覺得沒什麼了,可是這類的話,如果經常性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不但不會起到積極作用,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1. 禁止性教育的教育效果往往並不是很好

禁止性教育可以說是在父母們教育孩子的日常中最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當孩子起床晚了的時候,不行!當孩子吃飯少了的時候,不行!當孩子想買玩具的時候,不行!當孩子想看電視的時候,不行!我們換位思考看看,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滿了拒絕,批評,否定,那麼請問,你會變成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不想挨批評就不要做錯事。說的太輕巧了。首先不一定成年人就不會犯錯。其次,孩子正因為是孩子,才會犯錯,犯錯是孩子的特權。而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義務。如何將孩子教育好才是身為家長的本事。

事實也表明,這種充滿否定的禁止性教育並不適合孩子,不但效果有限,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種教育方式很難得到孩子們的認可。

2. 引導性教育要比禁止性教育更適合孩子。

而和禁止性教育正向對的就是引導性教育。引導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從孩子的內心的需求出發,關注孩子的需要,比禁止性教育更適合孩子。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引導性教育需要態度上尊重孩子,言語上肯定孩子

從孩子一降生開始,孩子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觀念,很多時候,孩子做一件事,也許這件事在父母的眼中是不對的,但是孩子卻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緊緊是呵斥孩子不要再這麼做,那無疑是忽略了孩子的內心,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如果對孩子進行引導性教育,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只有孩子感到被尊重了,才會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長,家長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問題出現在哪兒,從而進行引導。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在語言上禁止性的詞語和話儘量換成肯定積極的句式來表達。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並不是受到了否定,而是有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或者自己需要做的更好些。

引導性教育在行為上需要教會孩子獨立

有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某些行為表現的非常緊張,因為在家長的心中是非常擔心孩子的受傷害的。但是家長要知道,孩子是一個個體,早晚會走出自己的家門,他會擁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圈子。所家長需要做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信任孩子,教會孩子獨立。

家長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有一天不再有孩子。孩子有能力走出家門,獨自闖天下,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生的財富。所以與禁止性教育控制孩子的思想相反,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引導著孩子一步一步實現獨立,直到孩子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為止。當然這是一個非常久遠的過程,家長可以先從讓自己出門買個菜開始,自己洗個衣服開始。

總說自家孩子太叛逆,其實是家長一直在“禁止”,學會放手很重要

總結

其實我們身邊很多父母都是用禁止性教育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固然是因為禁止性教育立竿見影,但是這種效果是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淫威”之下,並不是孩子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種教育開始還好,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效果就會越來越有限。以致完全失去作用。失去作用的那一日,也是整個家庭的和諧陷落的那一日。

所以說,家長還是應該採用引導性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尊重孩子,鼓勵孩子,以提高孩子能力為目的,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更有利於家庭的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