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社区的收入从哪儿来?

本文源于币问biask.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通证社区的收入从哪儿来?


去年,香港、纽约的两位著名女主播用几个问题反复折磨Steemit 创始人兼 CEO Ned Scott。


1, How do you earn money to pay for post?(你如何赚钱来支付 Steemit 上那些贴子的稿酬?)

2, Where the revenue is coming from ?(Steemit的收入从哪儿来?)

3, I just want to be more clear about the business model ?(请再说明一下 Steemit 的商业模式 ?)

Ned 反复用token来解释,但显然,没有给她们让她们满意的回答。

时至一年,voice蓄势待发,国内的各大内容平台经历了熊市的寒冬,死的死,跑的跑,这几个问题却没有人能真正解释明白:


如果赚钱来支付XX平台上的稿酬?

XX上的收入从哪儿来?

XX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显然,用token那一套说词太过于苍白,绝大多数的平台都是玩的社区共识以及击鼓传花的游戏。牛市里能够玩得风生水起,一到了熊市 ,就是比谁能够抵挡得住跑路的诱惑,能够有更深厚的内功了。

那么问题说回来,收入从哪儿来?我个人的理解很简单,平台方也就是发币的一方,自己应该是最大持仓的币东。那么,收入就是通过运营社区,使得币价上升这个过程中,变现而来。


而支付给平台上用户的稿酬,也是通过token的形式,这一块,社区成员与项目方的利益是同趋的。

理论虽然如此,但里面的变数太多。纯粹token模式的平台靠一次性融资获得的资金,很难有持续性进展,特别是遇到了大熊市。熊市不仅是投资人难熬,项目方能难熬,因为没有持续现金流,没有除了token以外其他的营收手段,这是现在大部分token项目的硬伤。

传统社交社区的收入就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广告,二是付费。当然,都是法币流转与结算。如果换成token,虽然赋予了一定的场景,对币价有正面推动作用,但归根结底也是二次间接结算,比起法币来讲,还是有一些限制。只能说token能够让参与者更容易变现。

可以看到,在币圈,项目并不好做,能够盈利的项目更是难。虽然看起来,项目方手上有大量的token,可以随时变成钱来使用,但这种度掌握不好的话,就是灾难性的。所以,项目想要持续发展,除了要扩大社群和影响力之外,还极有必要在没有盈利之前,找到未来的盈利模式,拉到风投,做好商业规划,这才是做社群的正确姿势。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去等牛市。

查看原文精彩的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