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社區的收入從哪兒來?

本文源於幣問biask.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通證社區的收入從哪兒來?


去年,香港、紐約的兩位著名女主播用幾個問題反覆折磨Steemit 創始人兼 CEO Ned Scott。


1, How do you earn money to pay for post?(你如何賺錢來支付 Steemit 上那些貼子的稿酬?)

2, Where the revenue is coming from ?(Steemit的收入從哪兒來?)

3, I just want to be more clear about the business model ?(請再說明一下 Steemit 的商業模式 ?)

Ned 反覆用token來解釋,但顯然,沒有給她們讓她們滿意的回答。

時至一年,voice蓄勢待發,國內的各大內容平臺經歷了熊市的寒冬,死的死,跑的跑,這幾個問題卻沒有人能真正解釋明白:


如果賺錢來支付XX平臺上的稿酬?

XX上的收入從哪兒來?

XX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


顯然,用token那一套說詞太過於蒼白,絕大多數的平臺都是玩的社區共識以及擊鼓傳花的遊戲。牛市裡能夠玩得風生水起,一到了熊市 ,就是比誰能夠抵擋得住跑路的誘惑,能夠有更深厚的內功了。

那麼問題說回來,收入從哪兒來?我個人的理解很簡單,平臺方也就是發幣的一方,自己應該是最大持倉的幣東。那麼,收入就是通過運營社區,使得幣價上升這個過程中,變現而來。


而支付給平臺上用戶的稿酬,也是通過token的形式,這一塊,社區成員與項目方的利益是同趨的。

理論雖然如此,但裡面的變數太多。純粹token模式的平臺靠一次性融資獲得的資金,很難有持續性進展,特別是遇到了大熊市。熊市不僅是投資人難熬,項目方能難熬,因為沒有持續現金流,沒有除了token以外其他的營收手段,這是現在大部分token項目的硬傷。

傳統社交社區的收入就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廣告,二是付費。當然,都是法幣流轉與結算。如果換成token,雖然賦予了一定的場景,對幣價有正面推動作用,但歸根結底也是二次間接結算,比起法幣來講,還是有一些限制。只能說token能夠讓參與者更容易變現。

可以看到,在幣圈,項目並不好做,能夠盈利的項目更是難。雖然看起來,項目方手上有大量的token,可以隨時變成錢來使用,但這種度掌握不好的話,就是災難性的。所以,項目想要持續發展,除了要擴大社群和影響力之外,還極有必要在沒有盈利之前,找到未來的盈利模式,拉到風投,做好商業規劃,這才是做社群的正確姿勢。而不是孤注一擲地去等牛市。

查看原文精彩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