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茶-六大茶類,誰比誰早?

簡單說茶-六大茶類,誰比誰早?

六大茶類出現的大致時間表

綠茶---220年(三國曹魏時期)前後

黑茶---1524年(明嘉靖初年)之前

黃茶---1570年(明隆慶年)前後

紅茶---1604年(明萬曆年)之前

青茶---1717年(清康熙年)之前

白茶---1796年(清嘉慶初年)

六大茶類出現的過程

綠茶

上古時期,人們用茶葉的方式有嚼生葉、做餐菜、煮菜粥。

直到三國曹魏時期,220年前後,開始制餅茶,飲用時碾碎沖泡,這是製茶的開端。

最早的製法是蒸青,鮮葉洗淨後蒸青,為了減輕苦澀,還要榨去茶汁,製成茶餅再烘乾。

961年以後的宋元近四百年間,在民間,蒸青的團茶逐漸改為蒸青散茶,以節省勞力,之後又摸索出炒青製法,茶香得以大幅提升。

黑茶

鮮葉殺青後,在溼熱環境下渥堆發酵,葉色變成褐綠帶黑,再烘乾成為黑茶。這種製法起源於1524年明代嘉靖之前的湖南安化。

黃茶

1570年前後,炒青綠茶演變出黃茶。

綠茶炒制殺青後,在溼熱環境下悶黃,葉質變黃,湯色變黃,由此創出了黃茶。

黃茶是綠茶和黑茶之間的過渡茶類,悶黃時間越長,越接近黑茶。

花茶

明朝是製茶技術大發展時期,廢團茶為散茶後,炒青、烘青、曬青成為主流工藝,綠茶產量大幅提高,為花茶生產打下基礎。1539年明代嘉靖年間,已有花茶製法的文獻記載。

紅茶

1604年以前,小種紅茶出現在崇安武夷山,標誌著紅茶誕生。

青茶(烏龍茶)

1717年清代康熙年成書的王草堂《茶說》,有烏龍茶工藝最早的文字記載。

白茶

現代意義上的白茶類,是清嘉慶初年(約1796年)以福鼎的菜茶壯芽為原料製成的銀針。

福鼎白茶按原料細嫩程度有以下劃分,白毫銀針是用大白茶的肥大芽頭製成,白牡丹是用一芽二葉製成,貢眉是用一芽二、三葉製成,葉片製成的稱壽眉。

茶類軼事

龍鳳團茶,價比黃金

龍鳳團茶是宋代的小茶餅,工藝複雜,耗時耗力,“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團茶只供達官貴人飲用,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宋代的團茶,中國製茶技術達到了繁複的最高峰。

皇帝改變中國茶史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於1391年下旨廢除團茶、改為散茶,這在中國茶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一是減輕了制團茶的繁重勞役之苦;二是散茶工藝簡單,量大便宜,老百姓能喝得起了;三是煎煮變成泡飲,飲茶方式、飲茶器具不再繁瑣,喝茶更容易進入千家萬戶。

黃茶源於炒制技術不佳

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成書的許次紓《茶疏》記載了“霍山之大蜀山”,由於製茶技術不佳,茶葉炒制後未及時散熱,因溼熱而黃變,色澤和口感都發生了變化,綠茶變成了黃茶,產生了新茶類。

小種紅茶,標誌著紅茶的誕生

1604年以前,小種紅茶出現在崇安地區武夷山, 1610年,小種紅茶被荷蘭東印度公司運銷歐洲。

隨後的兩百多年,小種紅茶製法從崇安傳播到政和、坦洋、白琳、江西修水、浮樑、安徽東至、祁門等地,並衍生出工夫紅茶製法,創制出暢銷歐洲的閔紅、寧紅、浮紅、祁紅、湖紅、宜紅等優質工夫紅茶。

製茶路線圖

茶葉鮮葉的處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殺青,快速失水;一種是攤放萎凋,緩慢失水。

綠茶、黃茶、黑茶是先殺青,綠茶殺青後乾燥,不再發酵;黃茶殺青後再輕微發酵;黑茶殺青後再重度發酵。

白茶、青茶、紅茶是先萎凋,白茶萎凋後乾燥,微發酵;青茶萎凋後半發酵;紅茶萎凋後全發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