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自卑!自卑!?行動!行動!行動

曾深陷在糾結、自卑、失敗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眼見那些自信樂觀的同學、同事生活過得風生水起、意氣風發,不由得慨嘆命運的不公,但又常聞同樣自卑甚至抑鬱的“病友”在苦苦與命運抗爭,感到自己並不孤單,甚至深感悲壯。

自卑!自卑!自卑!?行動!行動!行動

如何走出自卑、失敗的魔咒,我常常總結、實踐、反省,提煉出以下三個粗淺的方法:


一、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稻盛和夫在《幹法》中說過一句話:“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我深刻地體會過,這種“感性的煩惱”讓我在平時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小情緒,讓我在失敗時,一蹶不振。

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和體驗:原計劃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跑步,然後吃上一頓美美的早餐,上班之前還能看一會兒英文雜誌,結果第二天一睜眼就已經8點了,你著急忙慌地穿好衣服,梳洗完畢,衝往公司,最終還是遲到了。於是你難過、痛心、內疚,覺得自己如此不堪,接下來的工作也帶著消極的情緒。

或者一次小小的失敗:在向客戶介紹公司的產品時,你磕磕巴巴、語速時快時慢,甚至有時你自己都不知道在講什麼,最終客戶不耐煩地離開了。你惶恐不安,內疚自責,嫉妒甚至害怕其他優秀的同事,你多想所有的同事都銷售不出任何東西,然後公司趕快倒閉,自己好重新開始。

或者一次習慣性的放棄:深夜回到出租屋,倒頭刷了會兒手機,看到心儀的女孩兒發了條朋友圈,於是絞盡腦汁寫了個評論,然後來回翻微信,等著她的回覆。等到興奮地點開她回覆的一個表情,時間已至午夜,而計劃每天寫一篇行楷的任務早已拋之腦後。第二天,跟同事喝酒到半夜,洗洗睡吧,什麼計劃都沒有明天還要上班重要。如此多天,就像當初放棄學習英語、PS、CAD等等一樣,放棄了練習書法。放棄,已然成為了一種習慣。於是,當某一天,你又注意到自己的字如此醜陋的時候,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無奈。

感性的煩惱,是一種顧影自憐的愁苦,一種孤芳自賞的自戀。它讓人畫地為牢,在自以為是的小世界裡吞噬著自己。

這些司空見慣的小情緒和苦惱,不僅消耗著我們的精力,更在日復一日地建造我們的“自卑之塔”。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自卑之塔”也不是一日建成的。當一個人養成遇到錯誤和失敗就陷入自責和內疚的習慣,那麼這個習慣就會印刻在潛意識裡,這會讓你無論何時何地都會持續加深自卑、哪怕睡覺時也會不停地建造你的“自卑之塔”。這就是潛意識的魔力,它讓你的習慣在“後臺”持續不斷地發揮作用,而你常常無法察覺。

所以巴菲特說:“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於無法察覺;又是如此之重,以至於無法掙脫。”


二、重新養育自己

“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流行,它解釋了一個人性格、習慣形成的根源,也讓很多人成功地把自己人生的失敗歸咎於原生家庭教育的失敗。

每個孩子一生都在追求兩樣東西,一是歸屬感,二是價值感。歸屬感,就是感覺到被愛;價值感,就是感覺到自己有能力。

那些陽光燦爛、自信滿滿的孩子,只可能是一直被愛滋養的生命。而愛這種養料,必然包含著無條件的理解、包容和耐心。當你意識到,你是在一個缺乏愛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並且有著性格上的缺陷,那麼你可以試著“重新養育自己”。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你可以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無條件接受自己。無論是做錯事,沒有按計劃完成任務,還是習慣性的放棄,都坦然接受,不譴責、否定自己。告訴自己:“沒事,別怕,先把下面的事做好。”不把情緒纏繞在已成定局的事情上。

②明晰自己的心理邊界。王小波說:“人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而人在面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時,特別能突顯出自己的無能。在工作、婚姻、關係、生活等方面,都存在你能控制的部分,和不能控制的部分,區分這兩者的就是心理邊界。當人們急切渴望在不由自己控制的事情上翻雲覆雨的時候,一旦事情不按預想的發展,就會大發雷霆、痛苦失意或心灰意冷。放手不能控制的,專注自己能控制的,明晰自己的心理邊界,向健康的生活邁進。

③培養好習慣。優秀的父母往往會在孩子習慣的養成上下足功夫。好的習慣就像“複利”一樣,隨著時間的延續,收益呈指數級增長。因此,在重新養育自己的過程中,培養好習慣是重中之重。好的習慣有一定的相承性,即一個好習慣有助於另一個習慣的養成。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其自傳中寫自己要培養的十三個習慣:節制、少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勉、坦誠、正義、中庸、整潔、平靜、節慾以及謙遜,前一個或幾個習慣能促進後面習慣的養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卑!自卑!自卑!?行動!行動!行動


三、高頻重複行動

有一個做陶碗的實驗,把人分為兩組,對第一組的要求是,只看你做得多不多,不看你做得好不好;對第二組的要求是,只看你做得好不好,不看你做得多不多。於是第一組就瘋狂做,做了很多陶碗,第二組則仔細研究分析,只做了幾個陶碗。最後選做的最好的,發現這些做的最好的陶碗都出自第一組。為什麼呢?因為第一組做得多了,經驗、技巧都比較豐富,因為做的多,才能不斷改進,不斷調整。反觀第二組,他們不斷研究揣摩,一心想做出最好的陶碗,但是卻做不出來,因為沒機會嘗試。

高頻打低頻,低頻必死。很多人還沒努力到需要天分決定命運的階段,無論是一萬小時定律還是刻意練習,都要求高頻次的重複行動。沒有哪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不曾經過上萬小時刻苦訓練的,沒有哪一個知名作家不曾夜以繼日、長年累月寫作的,也沒有哪一個成功企業家不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通宵達旦跑業務、通關係、定戰略的。當你重複得多了,你的生活節奏就比別人快,週期比別人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自然更有機會獲得成功。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據,每個人都是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塊陸地。如果你感覺被命運捉弄,你要相信,你不孤單。

自卑!自卑!自卑!?行動!行動!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