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博爾赫斯曾說,天堂就是書店的模樣

,書店像烏托邦,給予生活在都市的人類,一個精神的避難所。在廣州五年,我走遍廣州的大部分書店,而有些店還來得及寫下來,就收到關門的消息,令人惋惜的同時也令人深省。

上週1200bookshop天河北店暫停營業,這是今年廣州繼三樂書店暫停營業後,第二個暫停營業的書店。雖然是由於物業等原因才搬遷,但這也令人覺得遺憾,就像失去一處精神的庇護所,失去了一位老朋友。

書店的新生與逝去,不同於一般店鋪的更迭,它更像是一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更迭及變遷,同時也反饋城市每個角落的人們,對於精神方面的追求。

今天,想跟大家重返時光,找尋這些年暫停營業的書店,一同回味它們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不一樣的文化痕跡跟不可復刻的記憶。

1200bookshop天河北店

2015年,認識了1200bookshop天河北店。那時候,中信、正佳、珠江新城以及北京路店都沒有開業,廣州就只有天河北及體育東店。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搬遷過程中的書店

書店開在沃凱街一層,沒有窗戶,光線不好,也不通風,但每天都有許多人到此看書、學習。

工作的地方就在書店附近,一有時間就會往書店走。抵達這家書店的時間基本都集中在傍晚七點左右,下班後用餐完,從公司漫步走過來。那時正好是晚餐時間,店內人並不多,就常常幸運的享受到軟塌塌的沙發椅。

結束一天的工作,大腦疲憊且亢奮,看書時經常走神,偶爾也會打盹,但還是愛呆在書店,聞著店裡的味道,紙張發散的味道,讓人覺得很安心。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曾經明亮的書店,提供食品及書籍

七點半之後,人陸陸續續走進來,有帶著電腦辦公的白領,也有遛彎流了一身汗的大爺大媽,也有揹著厚重教科書的學生,像衝刺高考般認真地備考。

每個人踏入書店,立即變安靜,書店就這樣,與外面的車水馬龍隔開,變成安靜的世界。

除開傍晚,偶爾也會翹班過來,逛一圈然後回公司繼續幹活。或者早上提前一個小時出門,八點左右抵達書店,書店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裡面零星幾個顧客,趴在桌上睡著,或者倚靠在沙發打盹,他們經常漫長的通宵時光,變得疲憊,而整個書店,也呈現出與白天完全不同的寬鬆。

也曾在深夜十二點多探訪過書店,雖是深夜,但店裡仍有不少讀者,捧著書認真閱讀。她們有穿著乾淨整齊的白領,也有穿著寬鬆舒適T恤的學生,作為二十四小時書店,這裡像城市中一盞不熄滅的燈,把夜照得明亮。

2019年9月16日,1200bookshop天河北店結束營業,我是在關店的兩天後才知道的,還沒趁關閉前再去探望,再次去已經拆地一地零落,最喜歡的沙發、讀者寫在牆上的留言、掉落一地的卡片。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走在書店中,不免為精神角落的失去感到可惜。負責拆卸的師傅笑著安慰我說,要習慣,人生總要經歷來來去去,又會有新的店開張的。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如今,全廣州只剩下1200bookshop的體育東店仍二十四小時營業,而中信店、正佳店、珠江新城店以及北京路則是沒有二十四小時營業,客村TIT的樹德也只在週末二十四小時營業。有時想,那些習慣在夜裡睡不著走向書店的人,那些深夜學習的人,也將要重新找尋自己新的歸處。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禾田書房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尋找禾田書房,費了很大的功夫,兜兜轉轉走一個半小時才找到。當時它就坐落在江南大道的東方紅創意園。

禾田書房吸引我的兩個原因,一是它的設計確實很美,白色房子、紗綢幔布、大片玻璃窗,窗外鬱鬱蔥蔥綠色的設計,是我從小就夢想擁有的書房。第二是它的

創辦理念,它是由幾位女性創辦,主打讓都市女性擁有自己的“心靈休憩地”,也是國內少有以女性為主題而開設的書房。

初夏時,抵達書店。外頭是悶熱溼潤的空氣,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蟬鳴聲不斷,推開玻璃門,店內的花香跑出來。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白色的房子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店門口的花束

禾田書房一層是體驗空間跟餐飲區,書主要都在二樓。書店的書不多,主要是經典書目以及兒童閱讀。每本書像是被精心挑選,想讓人到此坐下閱讀。散落的小板凳,更像是留給孩子們在此閱讀。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它是否有懸掛的木樑、花色的地磚,我也記不清晰。只記得午後的陽光從窗戶進來,風扇吱呀響,我坐在小凳子上,拿著一本書,看得發睏,自然風從窗戶吹進來,世界很安靜,店員輕聲的走上走下。書房就像個大家閨秀般,讓人覺得親和,聽它講話,舒服得昏昏欲睡。

因為書店離得遠,偶爾想過去,都一次次作罷。後來,一年兩年過去,直到去年想再次前去時,已聽說書店搬遷了,如今就在客村樹德書店的某一個角落。我曾特地去尋找過兩次,都沒有尋到,可能就是如此。有些東西消失了,我們還試圖想去還原它,但是它變了就是變了,要是再見,也是新的事物,我們可是要重新來認識它們。

三樂書店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在三樂書店早期宣傳中,被稱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獨立書店”,佔地面積多達2000平方米。

去年盛夏探訪書店,一踏入,確實感受到它跟天河市中心的方所、西西弗、聯合書店等大不同,市中心的書店面積有限,空間使用每一立方都不會空置浪費,但對比之下,三樂卻是很“奢侈”。

大面積的留空留白,就連給讀者閱讀的空間,也是設置得恰到好處的舒服。寬敞的飄窗、座椅,令人可以自由伸展自己。書目多且排列有序,按照國籍、類別分類,讓人能快速找到想要的書目。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臨近中午,周邊白領紛紛下樓吃午餐,書店依舊安靜,只有咖啡區幾個師奶帶著孩子,喝著咖啡。落地玻璃窗外人聲吵鬧,書店像是被隔空的世界,只有音樂盒丁零當啷的響。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二樓有專門的母嬰區,是廣州乃至全國都少見的轉為母嬰而設計的空間。兒童區的設計夢幻而童真,但還只有幾個孩子跟父母,安靜看著書。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三樓的體驗區,空無一人,我獨自穿梭其中,在落地的玻璃窗邊,靜靜地看外頭的樹木。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三樓平時是用於體驗課程,例如糕點製作之類,還有一個共享空間,可用於發佈會或其它活動用途。可能由於當天是工作日,一切都是安靜得像個主人外出辦公,無人在家的書房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一年之後,也就是今年七月,正當想再次探訪三樂時,卻聽到它由於業務調整

,暫停營業的消息。是否再次開業,何時開業,還未聽到確切的消息。

悄無聲息的,一切美而寬敞的書店,就這樣戛然而止。再次翻出照片,書店寬敞的空間,令人自由伸展的空間,落地的玻璃窗,窗外的樹,一切都很像天堂的模樣。

唐寧書店中信店

2015年左右,有天晚上誤打誤撞,闖入了位於中信BM層的唐寧書店。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雖然位於中信,但唐寧書店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舊式讀書人的氣派。舊式書櫃、收銀臺,書目不多,環境很安靜,店員在我進來後,微笑打招呼,然後就各忙各的。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它沒有各種口號宣傳,低調,讓人靜下來慢慢逛。書店內裡還有小型的展覽,跟打折處理的舊雜誌跟書,一張軟塌塌的沙發擺在角落,供顧客坐。

廣州4年,4家書店關門、搬遷,說好的天堂呢

我取了一本書,坐在沙發沉入書中。如今,也忘記那本書是誰寫的,其中還寫了什麼內容,那就知道那兩個小時裡面,時間跟空間隔開,裡頭的兩個小時,只不過是外面紛紛擾擾的世界的一個小時。

這種體驗,令人訝異。自從踏入二十歲之後,總覺得時間飛快得抓不住,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以至渴望通過熬夜來延長每天的時間,可是當我沉浸在書店時,一個小時,好似經過了一週一個月那麼久,時間漫長且安靜,每一秒的流逝都有痕跡。

從書店出來之後,下決心有時間定要常常來光顧,讓下班後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耗費得有痕跡。可後來,再也沒有前去探訪過,總想著等有時間再去見它。

直到聞聲說書店要遷址,才驚覺半年時光已過去,再次探訪時,已經變身為1200bookshop。後來,像是要彌補沒有再次造訪它的遺憾,就頻頻走去1200的中信店。

每次踏進店,首先還是想起那張綠色的、軟塌塌的沙發。可能,那是喚醒我對書店的執著喜歡之情,也讓我在畢業之後,重新對讀書產生了興趣。在書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禪定墊子。

書店是城市獨特的記憶及印記

如果想要認識一座城市,也是要去認識它的過去,見證它的未來。知道文化、建築在此如何生長,如何消逝,如何變遷,這絕對比走馬觀花的瀏覽一座城市,更能加深對城市的認知以及觀察倒城市的發展脈絡。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到,城市無法讓你從記憶中抹去,就像一套盔甲或一個蜂巢,在每一個小窩裡都能貯存想要記住的東西

。而對於我來說,這些書店,就像蜂巢裡面的東西,留在記憶中,成為獨特的不可抹掉的記憶。

城市需要書店,就像人類需要文化,而再好的書店,也是需要有良好的循環運作。

書店的更迭,就像城市文化發展的軌跡,新老書店的更迭,我們從中窺見了文化、精神以及隱藏的社會議題,它們的生存與逝去,無不被客觀的商業原因、人們精神消費的需求,以及社會發展中優劣淘汰等問題影響。如果說需要誰為之負責,倒像個可笑的問責,它的長久成長,必須由店家、社會、人們等等,一起為之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