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乃張良之後,靠五斗米教發家,連諸葛亮都不敢妄加評論

當年劉備不惜三顧茅廬,在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在出山前,就已知天下大勢,並就自己的理解與規劃,與劉備進行了分析。其中有一句曾說道:曹操勢力太強,不可與他爭鋒相對;江東孫權要結為聯盟,可為後援,但還不能圖謀這片領土;劉表的荊州不得其主,因此荊州將易主;劉璋勢弱,在益州的有志之士都希望能投靠明主。而這句話說道最後還提到了一個人,諸葛亮沒有妄加評論,而是隻說了四個字,張魯在北。為何談論天下大勢信手捏來的諸葛亮,唯獨不對張魯進行評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此人乃張良之後,靠五斗米教發家,連諸葛亮都不敢妄加評論

說起張魯,就不得不說起他的爺爺張陵。張陵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張天師或張道陵這個名號,大家一定不陌生,為了凸顯出對張陵的尊敬,後來的道士都是這麼稱呼張陵的。張陵據說是張良的八世孫,他七歲時就能誦《道德經》,而且能知道經書中的意思,可見他自幼聰穎。長大後,張陵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後來成為往來於吳越之地的大儒,門生數千人。

由於才學出眾,張陵被推舉為縣令。他在為官期間,感受到民間疾苦,地方豪強無法無天,而自己卻無力改變這一切,如此一來,即便飽讀詩書又有何用?在這樣的得失之間,他選擇隱居巴蜀,並開創了正一道。由於張陵吸取了巴蜀地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成員,加上教律嚴明,作風正派,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張陵也逐漸被人稱為張天師。

此人乃張良之後,靠五斗米教發家,連諸葛亮都不敢妄加評論

張陵去世後,張衡(與發明地震儀的張衡不是一個人)接替天師之位,張衡死後,隨後又傳給了張衡的兒子張魯。本來天一道的勢力並沒有發展壯大之勢,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名為張修的人。在張角傳播太平道的同時,張修也在傳播五斗米道。後來張修在巴郡率眾起義,攻佔漢中部分地區,配合張角的黃巾起義。之後張魯將張修斬殺,吞併了張修的五斗米教,為了順應民心,張魯以正一教為前提,對五斗米教進行了改進。

而此時益州劉焉已死,劉璋子承父業,他出任益州牧後,以張魯不服從自己的安排為理由,竟然將張魯的母親及家人全部殺害。就此,張魯所在的漢中與益州完全分隔開。而由於漢中地區的百姓都信奉五斗米教,因此對張魯很是遵從。張魯就通過五斗米教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政權。

由於五斗米教傳播深遠,加上張魯執政期間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因此頗得民心,甚至於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樸胡和袁約等人的支持。畢竟對於信徒而言,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進而能入相對比較安全的漢中避難。正因為張魯的治理,漢中逐漸成為東漢末年時期割據一方的勢力。

此人乃張良之後,靠五斗米教發家,連諸葛亮都不敢妄加評論

只可惜益州劉璋勢弱,為了與臥榻之側的張魯為敵,不惜引狼入室,將劉備請入漢中,最終被劉備順勢佔領了益州。而曹操此時雄踞北方,見劉備逐漸佔領了荊南四郡與益州,儼然成為了蜀地的一方霸主,為了防止漢中再次落入劉備的囊中,曹操於公元215年率軍親征漢中。張魯見曹操勢強,此時也沒有了征伐天下的志向,無奈之下,只能率眾投降了曹操。關於割據勢力張魯的故事到此終結。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張魯的五斗米教深得人心,諸葛亮擔心妄加評論恐遭天譴,又或礙於張魯乃張良之後,因此對於張魯,諸葛亮不便評價,這才用了“張魯在北”四個字來概括這一割據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