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寫好惠民新篇——玉樹州“4·14”抗震救災10週年氣象發展側記

中國氣象報記者 金泉才 通訊員 才仁旦周 包海義 張彬

2020年4月14日,距離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剛好十年。

十年來,玉樹州氣象局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親切關心下,在青海省氣象局黨組和玉樹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氣象事業從重創中一步步走向新生:氣象現代化建設紮實見效,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層層拉緊,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氣象保障服務穩紮穩打……在三江源頭,氣象事業以人民為中心,認真書寫著愛民惠民的大文章。

夯實根基 綜合業務服務能力大幅躍升

4月的玉樹州扎西科溼地公園,草木萌動。走進新建的玉樹市氣象局,整潔有序,寬敞寧靜。震後,玉樹市氣象局先後開展新址觀測場、辦公區等基礎設施建設,縣級綜合業務平臺、氣象臺綜合業務平臺、市縣一體化氣象服務平臺、生態與農業氣象一體化平臺、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等業務系統得到推廣應用。

玉樹市氣象局的變化是全州6個市(縣)氣象局發展的縮影。

玉樹不倒,青海常青。地震發生後,玉樹州氣象局陸續開工建設基本氣象觀測、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等綜合觀測系統及配套設施建設、預報預測業務平臺、各類基礎設施災後恢復建設項目。新生的喜悅,洋溢在玉樹氣象人的臉上。

玉樹市氣象局老職工玉紅英說:“震後,剛開始每天住的是帳篷、點的是蠟燭。現在地面氣象綜合業務全部實現自動化,感覺像做夢一樣。以前只有天氣預報,服務乏善可陳,如今服務產品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氣象工作的社會價值顯著提升,讓人更感身為氣象工作者的自豪。”

十年間,全州累計建成各類氣象站90個,區域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達98%,監測業務涵蓋地面、高空、酸雨、土壤水分、生態氣象等7個方面,觀測站網密度由每萬平方公里0.88站提高到現在的4.39站。監測能力和水平提升了,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效性增強了,以科技驅動發展的意識和行動也跟上來了。

州氣象部門依託青海智能網格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加強風雲衛星遙感資料和各類模式集合預報資料的利用,極大提升了短時強對流和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研究檢驗各類模式對玉樹地區降水預報的指導性,通過數值預報產品本地化訂正技術研發,提高了本地預報準確率。

同時,玉樹州氣象局更加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派員參加中國氣象局、青海省局相關業務培訓交流,推薦青年英才、技術帶頭人,培養了一批業務精湛、業績突出的優秀業務人員。通過現場教學、網絡培訓實現全員學習,建立學習督查機制,提升了職工的整體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考評制度、服務首席預報首席評選辦法的實施,激發了職工創新爭先的勁頭。

服務發展 為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支撐

從2018年7月工程獲批至今,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區氣象保障工程玉樹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建設始終秉承初心。工程完工後,可動態開展氣象災害監測評估預警業務,建立玉樹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系統和農牧業氣象服務體系,全面開展面向生態保護與建設、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和畜牧業發展的氣象服務,同時有效彌補“三江源”核心區無天氣雷達觀測資料的空白。

這,正是氣象適應新需求,竭力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行動力的體現。

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玉樹州發生罕見雪災。在這場持久戰中,州氣象局幹部職工集智擔當,以56期決策氣象報告、29站次預警信號為決策者和公眾築起了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災後,政府領導對氣象部門“前線偵察兵”的角色給予高度讚譽。

目前,玉樹實現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州、縣兩級政府全部成立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全部出臺《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全州48個鄉鎮(街道辦)全部成立“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出臺《重大氣象災害行動計劃》,實現48個鄉鎮(街道)和257個村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全覆蓋,建成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37個。

玉樹州產冬蟲夏草聞名中外,採挖冬蟲夏草是當地牧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每年4至6月採挖季也是雷電災害高發季。玉樹州氣象局聯合安監、農牧等相關單位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如今,安全出工的觀念在農牧民腦子裡紮了根:“每次進山挖冬蟲夏草都按天氣預報準備物資,收到雷電預警,就趕緊下山。”

玉樹州地處三江源頭,通過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水量,進而改善三江源生態環境,增加江河徑流量,是氣象科學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特作用。在人工影響天氣等舉措的綜合作用下,三江源地區水源涵養功能增強,湖泊溼地面積擴大,水源涵養量明顯增加。草地平均覆蓋度比2010年增加5.8%,產草量整體提高13.8%,森林覆蓋率從2008年的5.2%提高到目前的6.3%。

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滿足人民幸福生活期待,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玉樹氣象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