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全詩大意如下:“精衛銜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來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牌和板斧,猛志始終存在。精衛靈魂化為鳥,即使精衛再死去,也不過是從鳥化作另一種動物,所以沒有什麼憂慮的,刑天已化作異物,可他對以往和天帝之爭並不後悔。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這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首詩作。詩人陶淵明出生於東晉末年,曾祖陶侃為名震敵國的東晉大司馬,外祖父孟嘉是晉代名士,祖上也曾做過太守,但是陶淵明八歲時其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讀山海經》

可是,在從小的家庭環境薰陶下,陶淵明十分欽佩曾祖陶侃積極進取的精神,長大成人後陶淵明一直渴望能夠幹一番大事業。不過,當時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上政治腐敗,門閥制度的森嚴,使得他仕途坎坷,多有不順。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大將劉裕篡奪帝位,建立南朝宋從而取代東晉,恭帝被弒,結束了東晉的統治。由於詩人陶淵明的家庭出身,陶淵明和已逝的晉朝在情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面對東晉滅亡的事實,詩人百感交集,也正因為如此,詩人創作了這首《讀山海經》。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劉裕繪圖

在這首詩作中,詩人對東晉的滅亡感到十分惋惜,對恭帝被弒之事更是痛心疾首。這裡,詩人充分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利用古代神話傳說,表達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緒。“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詩作的前半部分,詩人以引用古代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形式,謳歌並讚頌了一種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日復一日,精衛銜著微小的木塊誓要填平滄海,而刑天則舞動著盾牌板斧,鬥志長存、不甘失敗。顯然,這是一種為了理想和目標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精神。詩人陶淵明也正是以這種精神進行自我鞭策和自我激勵的。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精衛劇照

其中,“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詩作的開篇兩句,概括了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可知,“精衛”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亡於水中。死後她的靈魂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年復一年,永不停歇。精衛為報溺死之仇,竟然口銜微木,要填平東海。可見,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矢志不移的決心啊,要知道,精衛不過是一隻小鳥,要以精衛銜微木之力來填平滄海絕非易事。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炎帝神農氏坐像

不過,精衛確實這樣做了,而且日復一日,有著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同時,詩人在描述的時候不僅引用了神話傳說,還運用了豐富的浪漫主義想象和誇飾。這裡,詩人在描寫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時,以“微木”和“滄海”構成鮮明的對比,將精衛口中所銜的細微之木與蒼莽無際的東海進行對比,有力地突出了精衛的毅力之強、決心之大直蓋過滄海。可見,詩人對精衛的讚賞和肯定是呼之欲出的,人們也能從這樣的描述中窺見詩人的堅持和操守。“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這裡,詩人概括了刑天舞干鏚的神話故事。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東海

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將,後炎帝被黃帝推翻,刑天為了反抗黃帝,與黃帝在常羊山大戰,結果刑天頭顱被黃帝砍下埋藏在常羊山下。可是,刑天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抗,而是繼續一手拿著盾牌,一手舉起大斧,向著天空亂劈亂舞,繼續跟根本看不見的敵人拼死搏鬥。這種景象是多麼悲壯啊!失去頭顱的刑天,赤裸著上身,似是把他的兩乳當作眼,把他的肚臍當作口,他的身軀就是他的頭顱。那兩乳的“眼”似在噴射出憤怒的火焰,那圓圓的肚臍上。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刑天劇照

似在發出咒罵,那身軀如山一樣堅實穩固,那兩手拿著的斧和盾,揮舞得那樣有力。無疑,刑天是要與黃帝血戰到底,非死不能屈服。這種勇猛凌厲之勢,不禁令人肅然起敬,讓人感慨萬千。當然,這一切都是詩人引用神話故事要傳遞的思想觀念。而“猛志固常在”其實就是詩人對這兩個神話故事的總體概述。不管是填海的精衛,還是保持戰鬥的刑天,他們的心中都有一股凌厲之氣,都有一種永不放棄、永不退縮的頑強和堅韌的精神,而這也正是詩人此時此刻想要表達的觀念。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東晉繪圖

如今,東晉滅亡,恭帝被弒,詩人的心中充滿不平和鬱憤之情,在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他自己也猶如這精衛和刑天一樣,有著一份堅持,有著一種對東晉滅亡的不平和反抗情緒。尤其是劉裕建立南朝宋後誅殺異己的行為,更是令詩人深惡痛絕。接著,詩人繼續延續著這一情緒,對精衛和刑天給予讚賞和肯定。“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這裡,詩人描繪了精衛和刑天死後的場景。精衛和刑天死後化為異物,但是他們卻從不後悔,像生前一樣無懼,顯然這也凸顯了詩人前面所說的“猛志固常在”。

如果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陶淵明銅像

精衛和刑天不管是生前還是在化為異物之後,都不改初衷,志氣長存。顯然,詩人通過精衛和刑天的故事,寄託了自己此時此刻的無限悲憤之情。最後,“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結尾兩句,詩人表面上是在感嘆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的猛志,但實際上卻是在感嘆自己何時才能如願以償。由此,詩人不禁感嘆美好的理想終究無法實現。這裡顯示出了詩人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和痛心疾首。詩作全篇都是在描繪精衛填海、刑天舞干鏚的神話故事,可是實際上詩人卻是藉助神話傳說表達自己此時的不平和反抗情緒。詩人以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方式,運用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傳遞自己的觀念,使得詩作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山海經·北山經》

·《山海經·海外西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