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國畫,愛好者也只是一知半解,而真正看出門道的卻是內行者?

心依舊夢依然3


做為中國人,既使你不從事國畫專業,也應該懂一點中國畫欣賞方面的常識。其實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你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喜愛傳統文化,多多少少都能欣賞到中國畫的美。簡單的說,欣賞一幅國畫,從畫面中看畫家的構圖和行筆用墨即可反映此畫的水準。再深入一點,看懂畫上的題詩,用印,又能看出畫家的綜合水平,如果再能感覺到畫面的意境之美,則是上了一個較高的欣賞臺階啦!總之多欣賞國畫之美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是有很大的益處!我的習作請指教!








藍月閣詩畫


這幅畫是不是很現代

六十四年前的1955年

黃賓虹畫這幅畫時是九十二高齡

筆墨不見了、點線不見了

它們都隱身了

在看不見的時空裡存在著

就像畫家自己

在他不在之後的時空裡

其精神,燦爛奪目的一直綿延著

拈來任何一處小小的局部

都具有幻化成為無限的可能性

讓我迷失在深不可測的大自然中

老先生畢生有關中國畫的理論

此時,百川歸海“認祖歸宗”

無古無今,無西無東

“上古無法,法大自然”

賓翁用一生的精神去驗證,然後

與大自然的內美高度契合

抽象出來,再融和進去

千錘百煉,鑄就一團

如同原子、分子組成高質的存在

化作了藝術的永恆!

(滕家明)





銘公886


要想看懂國畫,就要了解國畫的核心原則是“畫為心印”——中國繪畫不是自然的奴才,畫中描繪的都是畫家心裡所感、所想。

“畫為心印”是宋代畫家米芾說的,意思是繪畫是心的印記在畫面上呈現。

中國繪畫不強調寫實,古人畫的東西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心裡體會、感受到的東西。是人觀看了自然之後,在腦子裡形成的綜合印象,畫家把這種綜合印象呈現在了畫面上。

“畫為心印”是理解中國美術的關鍵。很多人會覺得,中國古代山水畫畫得沒有西方風景畫那麼逼真,但實際上,中國繪畫本來就不追求逼真,它追求的目標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畫畫當然得像,可畫得“太像”就媚俗了,而畫得“不像”就是欺世,因為沒有辦法評價。

蘇東坡說:“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意思是,能工巧匠能夠完美模仿自然的形態,但是高人逸才,也就是藝術家,能夠藉助形式來表達理念。

在形的層面,畫得像是基礎,但形是第二位的,理念更重要。繪畫作品能夠表達理念,達到“似與不似”的境界,正是因為“畫為心印”。我們不會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不會直接模仿自然,而是在觀看後,在腦子裡先構建一個圖像。這個圖像源於客觀存在,所以是“像”的;但經過我們的理解和消化,又不同於客觀存在,所以又是“不像”的。

中國繪畫跟西方繪畫不同:西方繪畫有西方自然主義的傳統,而中國繪畫有“畫為心印”傳統。

中國畫家的視點是移動的,也叫“散點透視”,不是西方那種凝視,而是瀏覽。如果西方繪畫是照相機,那麼中國繪畫就是攝像機。一個固定,拿手比畫一個取景框,然後畫下來;另一個是轉著圈地看周圍,按照印象畫下來。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視覺化方式。

這種方式來自中國的獨特文化傳統,詩書畫一體。


中國美術史有一個關鍵變化期,就是“南宋到元代”。

中國美術史演變過程:

隋唐到北宋:

↑ 唐代宗室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唐宋山水畫用的是散點透視法。明顯的特點是景物的疊加,畫家會先分層次地把前景、中景和遠景“畫”在腦子裡,然後再把放在腦子裡的前景、中景和遠景疊在一起,同時呈現在畫面上。中國文化獨特的視覺化方式,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定型的。這種畫法乍看起來,有點違反我們看風景的常識,但它其實更符合我們看風景的真實感受:我們是動態地去欣賞流動的風景。

南宋到元代:

↑ 元代畫家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這段時期是中國山水畫成就的高峰,誕生了很多名畫:《富春山居圖》等,還有著名的畫家,如趙孟頫,都是這個時期的。元代畫家的畫面構圖跟唐宋繪畫的疊加不完全一樣。比較北宋和元代的山水畫會發現,元代繪畫中的山峰好像不過是小山丘而已,它們距離自然更遠了,更不寫實了。

這是因為政治環境改變了。元代畫家一般都是文人,在蒙古人的統治中,他們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隱晦曲折地說。詩書畫一體,所以當時的文學、書法、繪畫都有這樣的趨向。元代畫家不寫實,是為了隱晦地表達他們對世道的失望和人生的失落感。蘇東坡的觀點就是這個意思,形是基礎,理才是繪畫的主題和藝術的終極目標。這個觀點引領南宋到元代的繪畫開始進入幻覺的世界。從這時開始,中國繪畫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明清時期:

↑ 明代大家 董其昌山水畫

明代繪畫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面對那麼龐大、豐富的傳統;二是繪畫和政治到底是什麼關係,是應該為政治服務,還是應該脫離它的影響?面對這兩個問題,形成了4種答案,也就是繼承傳統和反叛傳統,服務政治和擺脫政治。這4種答案正好對應了4種不同的繪畫風格。在明清,這4種風格各有發展,到最後,整個清代中國美術的追求和訴求都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無論在任何時期,中國繪畫都是“畫為心印”。 這是中國視覺藝術的文化傳統。畫不是自然的奴才,描繪的其實是你心裡所感、所想。就算隋唐到北宋時期比較偏寫實的繪畫,也是心靈的投射,是作者感受的直接投射,甚至是普遍社會心理的折射。所有後來演化出來的風格、道路都是從“畫為心印”這一點上開枝散葉。


尹銘的前院


看不懂國畫這不奇怪,雖然現在全國中小學都有藝術課,但在目前我們國家的普及教育狀況下,藝術教育還是不足的,尤其是上四十歲以上的人群裡,藝術素養更弱些。

看懂中國畫,首先你得對中國畫的一般知識有所瞭解。什麼是中國畫?中國畫都有什麼特點,中國畫是用什麼材料畫的,怎麼畫的?如果想更好了解中國畫,對油畫或別的畫種也瞭解一下,這樣就有了對比,對中國畫更好了解一些。

其實中國畫就是在中國產生,用的材料是宣紙、絹、墨、毛筆,中國畫顏料等畫的畫,因為中國畫有幾千年的發展史,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枝能枝法體系,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和西方的油畫都不一樣。如同樣是畫風景,中國畫家把這種畫稱為山水畫,油畫稱為風景畫。中國畫家畫山水,首先的意願是想寄情于山水,畫山水不注意山水中的光影效果和色彩變化,而是注重山水中意鏡的變化,一草一木的造型都是為意鏡需要而主觀描繪的,物像的形雖然也注意生態的結構規律,但主觀意識更多一些。在中國山水畫裡你看不到光從那照過來,不知道畫的是什麼時間的景色,在這裡你只能從花草樹木的細節變化中,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或早晚的大概時晨變化,這和中國人傳統文化背景有關係。借景抒情,詩情畫意,這是山水畫最高的藝術追求。對比西方油畫追求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光影、色彩,物像造型等因素的變化,用色彩準確記錄下來,同一景色在不同時間裡色彩效果是不一樣的。追求不一樣,觀察方法表現方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

所以,要讀懂中國畫,首先要對中國畫有所瞭解,掌握一定的藝術知識是是欣賞藝術作品的前提。


郭國民996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任何行業都存在此種情況,因為術業有專攻。

在現實社會中,對於中國畫的認識與解讀,我認為存在三個層面。

第一層: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

普羅大眾,沒有正經接受過美術教育者,絕大部分人屬於此範疇。其觀察點在於畫與實物之間是否真實形似。像就是評價畫的唯一標準。

第二層: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畫的寓意是什麼?

這部分人除了對物質外形的認識之外,會認真思考一些情景交融,即借景抒情。也會思考齊白石提出【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於似與不似之間】。太寫實討好世俗,沒有個人價值取向,感情訴求;不像是指鹿為馬,欺世盜名;最妙的在於讓讀畫者猛看挺像,細看不像,仔細推敲後回味無窮,令人神往。能認識到這點,加上相應文化素質打底,基本上已經真正看懂一幅畫了。

第三層:內行看門道。內行人看畫是先看畫的意境及神韻,接著看整體氣勢,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技法、創新性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是像不像的【形似】。

因為這種神韻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追求達到的目標。

一般如何才可以體驗到神韻呢?這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需要具備一定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練就的感覺。也只有經磨勵前行的內外兼修來支撐,才能真正體悟到畫中的意境及神韻。

通過以上三個層級們劃分,我相信很多人能自知自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屬於那一個層次。











謝錫宙


可以把國畫畫的通俗易懂,人人看的懂,怎麼不好,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就是最好的佐證,家喻戶曉,人見人愛,個個都懂。


看的懂是好事,看不懂也不是壞事。國畫是門高雅的藝術,藝術自然有藝術的規律,國畫發展到今天,又有多少人看的懂?不懂者不止是普通老百姓,許多內行人也不懂。藝術當隨時代,欣賞也當隨時代,學點欣賞國畫的基礎知識,關注下國畫的發展方向,掌握點國畫的脈搏,這樣的話,還能看不懂嗎?


國畫並不高冷,我覺得懂與不懂和一個人的認知有關,也與專家與媒體的引導有關。

關注畫家陳會衡,帶來不一樣的業內資訊。


水墨畫家陳莊


中國畫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理論指導體系,它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之上的畫種。中國傳統哲學是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哲學,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這與西方哲學有著很大不同。所以,看懂中國畫還需要多方面文化支撐。








閒雲畫社






鞏慶喜工筆畫館


因為國畫之美有其很專業的欣賞標準,比如筆墨,或是黃賓虹說的內美,即不在外表的形式。這些標準都不容易讓人掌握,即便畫家也不易理解,何況普通觀眾呢





微水墨


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看,中國畫的精髓在文人畫裡。不要跟我說現代國畫有多麼豐富的表現手法,又創新了多少新的技法,但是要比再現力,中國畫根本無法與油畫相比。因此以精神表達為主的文人畫才是中國畫的巨大優勢所在。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非常低下,而以文人畫為代表的中國畫,其創作群體是士大夫階層和一些讀書人。他們從來沒想過要讓普通百姓看懂。不僅中國畫如此,一切藝術到了高級階段,都不是普通人輕易能懂的,中外皆同。



試問畢加索,高更,馬庫斯,凡高等人的作品有幾人真正能看懂?但是看不懂沒有關係,你可以喜歡。如果你既喜歡又看得懂,那你就是畫家的知音。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的教育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現代人眼中看不懂的藝術正在逐漸少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