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我比較喜歡歷史,加之工作的原因,近年來接觸了大量反映朝陽地區軍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日寇浴血奮戰、殊死相搏的史料。

翻開這些塵封的往事,一個個鮮活的民族英雄迎面走來。在他們當中,有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被迫撤退到朝陽境內的東北軍官兵;有曾經幹著打家劫舍勾當的綠林好漢;有國難當頭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更多的是那些土生土長的莊稼漢和深明大義的富戶鄉紳。在1931年9月18日以前,這些人分屬不同的黨派和社會階層,志向各異,在理想追求上甚至還存在著明顯的利害衝突,但“九一八”事變的炮聲,讓他們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暫時放下了主義紛爭和利益糾葛,把槍口一致指向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敵人。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黃顯聲將軍

“九一八”事變後不到四個月,東北三省相繼淪入日寇之手,地處熱河東部的朝陽地區開始成為中國軍民抗擊日寇的最前線。1931年1月4日,也就是遼西重鎮錦州失守的第二天,遼寧省政府公安處處長黃顯聲在北票成立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組織撤退到朝陽境內的警察部隊和東北軍,準備繼續抗擊西進的日寇。此前,黃顯聲率領他的警察部隊,在瀋陽城對日寇進行了英勇抗擊,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被迫退出瀋陽城。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東北軍軍官鄭桂林

東北軍軍官鄭桂林,1931年底在遼西、熱東地區組織抗日武裝,被東北抗日救國會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四十八路軍司令,所部在熱遼地區與日偽軍大小戰鬥數百次,屢挫敵鋒,威名遠震。東北軍軍官孟昭炎,“九一八”事變後回到家鄉北票,收攏舊部、召集族人,加入抗日救國軍,舉起抗日旗幟。

作為東北軍的中高層軍官,孟昭炎、鄭桂林、黃顯聲完全可以服從上級的不抵抗命令,隨部隊撤入關內,遠離戰火,或解甲歸田,全身而退。但他們在民族大義面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留下來,和民族的敵人進行在當時根本看不到勝利希望的殊死戰鬥。在某些人眼裡,他們是不識時務的,而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這樣“不識時務”的人,我們的民族才能百折不回、歷久彌堅!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高體乾

建平縣人高體乾,“九一八”事變時正在瀋陽讀書。日寇佔領瀋陽城後,無書可讀的高體乾趕赴北平尋找中共組織,並接受中共組織的指示,返回家鄉建平組織抗日武裝。1932年6月,中共熱河特別支部成立,高體乾被吸收入黨併兼任特支委員。同年8月,高體乾率部跟隨彭筱秋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參加了攻打錦西日軍的戰鬥。到1933年3月,高體乾領導的抗日武裝已經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熱河地區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高體乾是那個年代千千萬萬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的優秀代表。他們在國家山河破碎之際,沒有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毅然用自己剛剛還在握筆的手拿起武器,勇敢地走向了民族救亡的最前線。他們不僅有激情和熱情,更不惜熱血和生命。在這些青年知識分子身上所體現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家國意識,是我們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而這種民族精神與先進的革命理論相結合後所形成的巨大力量,讓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面對強敵,永不屈服!永不言敗!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晚年的李海峰

記得在一部電視劇裡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心抗日的綠林武裝將一列滿載撤退東北軍士兵的軍列攔下,要求東北軍人可以撤進關內,但必須留下武器。類似的一幕在朝陽大地上確確實實發生過。1931年11月,北票上園跑達溝人李海峰率領抗日武裝,在北票境內攔截並說服撤退中的東北軍宋子泉部的一個營和一個機槍連交出大批武器,使自己的抗日武裝得到迅速壯大。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日本間諜石本權四郎

1932年7月,李海峰部在朝陽寺(今屬北票)抓獲日本間諜石本權四郎。同年12月,李海峰斷然拒絕日方的威逼利誘,在朝陽什家子河套將石本權四郎處決。這就是當時震動東北的“朝陽寺事件”。北票人藍天林也是一位綠林好漢,“九一八”事變後率部舉起抗日旗幟,號稱“東北農民抗日擁張鐵血軍”,轉戰遼西、熱東地區,與日寇作戰前後達七年之久,最後戰死在抗日戰場上。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被擊斃的日軍聯隊長古賀

1932年1月9日,朝陽縣人劉純啟領導的抗日武裝在冮屯(當時為錦西縣政府所在地)附近伏擊日寇古賀聯隊及松尾輜重隊,斃敵古賀傳太郎少佐以下40餘人。當時的日本媒體驚呼這是“滿洲事變以來最大的悲慘事件”。

和孟兆炎、鄭桂林、黃顯生這樣的職業軍人不同,綠林中的李海峰、藍天林、劉純啟和他們手下的兄弟們的肩上並不負有保家衛國的天然責任;在政府軍已經放棄抵抗、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可以隔岸觀火、趁火打劫,甚至賣身投靠、為虎作倀,乘民族之危獲取更大的個人利益。但恰恰是這些世人眼裡的“唯利是圖”之徒,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他們迎著潰散的政府軍,殺向洶洶而來的日寇,義無反顧、視死如歸,以捨生取義的勇氣,在朝陽大地上譜寫出一曲曲悲壯的不屈之歌。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電視劇《中國地》劇照

1933年3月,熱河淪陷後,朝陽地區的東北軍殘部和抗日義勇軍相繼退入關內,加入長城抗戰,朝陽人民的亡國奴生活進入到最悲慘的階段。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具有光榮革命鬥爭傳統的朝陽人民,面對日寇的殘暴殖民統治,不屈不撓、捨生忘死,紛紛揭竿而起,向日偽統治者發起有力挑戰。朝陽縣石明信溝人王文福,綽號“王老鑿”,是當地聯莊會的會首。日寇佔領朝陽後,王文福率領鄉親堅定反抗日偽統治,多次打退日寇對石明信溝的圍剿和掃蕩,並頑強堅持十三年之久,直至祖國光復。其家鄉石明信溝因此被譽為不曾被日寇染指的“中國地”。

和朝陽的抗日民族英雄們隔空對話

郭文連

喀左縣草場貧苦農民郭文連,不堪忍受日偽的殘酷統治,於1935年舉起抗日義旗,自稱抗日“仁義軍”。 1940年5月14月,郭文連“仁義軍”在大城子附近擊斃偽大城子警察署指導官日本人日高宗秋。1943年3月,郭文連不幸被捕, 5月17日在建昌英勇就義。新中國成立後,郭文連被遼寧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和全中國千千萬萬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普通通農民一樣,王文福、郭文連們所追求的幸福也不過是“有房有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而日寇的鐵蹄徹底踏碎了他們的幸福,他們可以選擇苟且偷生,也可以選擇認賊作父,但他們卻都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條奮起反抗、寧死不屈的鬥爭之路。這可能是一條不歸路,但樸素的民族感情讓王文福、郭文連們知道,祖先留給他們的土地絕不容許外族踐踏、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絕不容許日寇欺凌!

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和一位“90後”談起釣魚島,說到中日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90後”非常肯定地說:現在沒人去打仗,誰不怕死?我說:年輕人,你錯了。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中,總有那麼一些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挺身而出、奮不顧身的人,否則,這個國家或民族早就滅亡了。魯迅先生把他們稱為“民族的脊樑”。我們把他們稱作“民族英雄”。

向那些為了保衛朝陽這片土地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