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幹部參與直播“帶貨”

幹部直播“帶貨”,在網上引發熱議。在淘寶、快手等app的直播間裡,幹部用“網言網語”帶貨,稱粉絲為“寶寶”“老鐵”,一邊互動聊天,一邊試吃推介,為當地產品“代言”。日前,人民日報等媒體發文對幹部“帶貨”作了全方位的解析。筆者認為,對於幹部直播“帶貨”,既要看到幹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也要警惕“直播間的形式主義”。

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地區農產品滯銷。一些幹部紛紛參照直播模式,搖身變成了“帶貨”主播,有些還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幹部“帶貨”成功,一方面由於幹部自身的個人信用和地方政府信用的加持,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幹部與消費者線上互動,讓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有深入的瞭解。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掌握這種新手段既是推動商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有力武器。廣大黨員幹部要敢於觸“網”、敢於用“網”,學習掌握區塊鏈、大數據、5G等最新信息技術手段,深入瞭解微信、抖音等大眾媒介的運行規律,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質、服務地區發展。

誠然,直播“帶貨”能帶來了一定效益,但幹部的角色定位不能長期作為“主播”,其工作重心仍要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那麼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呢?關鍵還是要轉變工作思路,完善本地銷售鏈條、提升本土產品競爭力。各地要加強政策扶持,廣大幹部要當好制度的執行者、引導者,多在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當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多管齊下,充分發揮群眾主觀能動作用,加強網絡直播人才培養,創立有當地特色的直播團隊,更好地打造、推介地方特色品牌。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直播已屢見不鮮,但是幹部直播“帶貨”整體看還是新鮮事物。這種新事物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幹部思路轉變、服務方式的轉變。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少數幹部走進直播間的目的僅僅是“捧場”或是讓自己出風頭,而並不真正用心瞭解產品和需求,甚至一拍腦袋決定在直播中為某家企業代言。有效杜絕這一問題,亟需各地各部門有序引導、科學規劃、完善機制,進一步明確“帶貨”的邊界,推動幹部直播“帶貨”規範化法制化。(高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