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4月9日,《科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結果稱,比起雞鴨豬等家禽和狗,貓更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一時之間,貓被推到風口浪尖。養貓的朋友慌了,四處尋求對策,有些可憐的貓就被遺棄或者送人了。

儘管我們經常提倡愛護動物,但仍對它們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見。人類和寵物力量的懸殊,這種偏見常常會給寵物帶來滅頂之災。鄭振鐸的短篇小說《貓》讓你更直觀地感受到人類的偏見是如何傷害動物,有良知的人類又是怎樣在反思偏見中得到救贖。

我將通過小說的情節,為你解讀鄭振鐸養的三隻貓的命運是如何因人類偏見而改變,貓的三次亡失給作者帶來的三次良知的覺醒,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偏見引發類似的悲劇。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01 從貓的世界看人的影子

作者養過三次貓,但結局總是失蹤或者死亡。細看這三隻貓,其實作者是在以貓喻人,每一隻貓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

  • 第一隻貓:可愛者無端死去

第一隻貓是作者從隔壁鄰居那裡要的新生貓,長得好看,一出現就受到全家喜愛。後來這隻貓生了病,越來越沒精神,最後病死家中。作者很心酸,捨不得這個陪伴自己兩月的“小侶”。

故事裡的可愛小貓無端病死家中,作者是在隱喻那個時代許多原本能安穩度日的人卻無端亡逝,過早地離開世界。作者寫《貓》時五四運動剛剛過去,知識分子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和傳播,另一方面卻依舊籠罩在軍閥政府黑暗統治下。 黑暗動盪的年代是不存在幸福安康的,連生活過得安穩也成了一種莫須有的“罪過”。

許多知識分子和作者一樣,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作者不禁感慨,那個年代有太多像小貓一樣“可愛”之人沒有展現才華的平臺,卻只能無端被捲入時代的漩渦早早結束了一生。

  • 第二隻貓:有能者被妒

第二隻貓是作者從舅舅家要來的,這隻小貓比上次更有趣、更活潑,而且更聰明。它學會了捉鼠,讓作者家夜裡再不用被老鼠打擾,家人對它愛不釋手。可是天天到處亂跑的它也讓家人時刻提心吊膽,生怕被壞人抓走。

好景不長,有一天鄰居看見小貓被過路人捉走了。作者一家非常氣憤,責罵那個捉走小貓的沒有絲毫善念的壞人,同時也責怪不出手相助的“看客”鄰居。

故事裡的小貓不幸被壞人捉走,丟失了性命,作者也是借貓比喻那個時代有才能的人被無端迫害的憤怒與控訴。若不是這隻小貓不夠乖巧、安心在家,想必也不會招來壞人的垂涎。

人們似乎總是對人群中的佼佼者充滿敵意,憎惡他的“顯擺”,更有甚者,希望有才能者早點“遭報應下臺”。有才能者不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只因“優秀”便招來了殺身之禍。作者借第二隻貓譏諷當時社會世態,表達了對自私自利和妒賢嫉能的社會偏見的譴責和控訴。

  • 第三隻貓:不幸者被冤

第三隻貓是作者一家同情才收留的。其貌不揚,懶惰憂鬱,家人總是喜歡不起來。後來,家裡新來兩隻芙蓉鳥,家人發現它經常盯著鳥,非常警惕它靠近。當芙蓉鳥突然被咬死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就認定是它做的,氣憤至極的作者拿起木棒就把它趕走了。隔了幾天,才發現吃芙蓉鳥的是另一隻黑貓,而我們的小貓卻再也沒有回來,死在了鄰居家的屋脊上。

作者在今後整個人生都對這隻貓非常愧疚。芙蓉鳥非它所害,卻只因為平日裡性格憂鬱懶散,跟作者一家不主動親近,大家在芙蓉鳥被害時便全都懷疑它,並且不由分說地懲罰和趕走它。

可以說,害死小貓的,正是作者一家的偏見

作者用第三隻貓比喻那些因自己不幸的命運鬱鬱寡歡,卻因此而遭懷疑,以致屈死的可憐人。這正是那個動盪不安年代的舊中國裡貧苦者、弱小者不幸命運的真實寫照。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02 從人的視角看人類對偏見的覺醒

三隻小貓,三次亡失,作者作為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內心都受到了極大波動,渴望覺醒,然而作者每次難過的程度和覺醒的力度都不一樣。

  • 第一次覺醒

第一隻貓病死後,作者一家的反應是:

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辛酸,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只得安慰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

作者覺得“辛酸”,心裡好像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他把小貓當作陪伴自己的“小侶”,感慨自己沒有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時光,還沒得及與“小侶”相處更久就讓它離開了。

但這一次覺醒很快就過去了,因為在作者心中,這隻貓很好,但也不至於無可取代。他當下就安慰難過的妹妹,再給她要一隻貓,代替病死這隻,意義一樣。就像當時的社會,人人自危,當你的偏見害死了人,帶著人類起碼的善念,你會懺悔。懺悔一會後,這件事就可以拋諸腦後了。

  • 第二次覺醒

第二隻貓被壞人帶走後,作者一家比第一次更難過,這份難過中還帶著一絲憤恨,痛恨那個奪走小貓的自私之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第二隻貓比第一隻貓在家人心中分量更重。自從它走後,作者家再沒有主動養過貓。第二隻貓每天和大家親密互動,又幫大家解決了老鼠,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已然將它當作家庭一員了。當家中一員離開,任誰來也代替不了。把傷害到的人當作家人看待,這裡作者也是對整個社會反思的又進一步。懺悔後在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偏見的覆轍。

  • 第三次覺醒

如果說前兩次的覺醒都不夠深入,那麼這一次作者是徹底震撼到靈魂深處了。

第三隻貓從進家門的那一刻就沒受過好臉色。它什麼都沒做錯,卻莫名地被嫌棄,僅僅因為它不想把自己悲慘命運刻意偽裝得活潑開朗、討人歡心。芙蓉鳥被害,作者一家不分青紅皂白就對他打罵,甚至趕走了它,害它命喪別人家。作者這次的內心被深深地刺痛,發出了這樣的懺悔: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他很想補救自己的過失,但上天卻不給他機會。他還沒來得及向貓道歉,貓就已經死在別人家的屋脊上了。因為他的偏見,給小貓的心靈帶來重創,以至於到死小貓都只能遠遠看著家卻不敢靠近。為了偏見不再傷害到別人,作者切斷了一切會導致悲劇發生的根源,此生不再養貓,這次作者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覺醒。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03 故事裡的冤案,現實中的偏見

作者筆下,一場“芙蓉鳥被害案”被定性為冤案,而“兇手”正是作者自己。造成這場冤案的,只有作者一個人嗎?不是的,故事裡帶有偏見的人都是這場冤案的幫兇。

  • 家人見小貓不和人親近,便都不喜歡它。在大家的意識裡,主動與主人親近的才是“可愛的貓”。
  • 家裡剛買來芙蓉鳥,僅因為小貓盯著鳥看,妻子便提醒保姆多留心別讓貓吃了鳥。
  • 保姆看到其他貓經過,第一反應認為貓來一定是來吃鳥的。

小說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第三隻貓,大家對它的偏見也最終彙集成一把尖利的刀,殘忍地刺向無辜的小貓。

作者的小說結束了,亡失的貓也再回不來了,可是現實中的偏見卻從未曾離開。可以說,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偏見,甚至自己就正在製造偏見的社會。

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客車墜河,網民對相撞轎車的女司機極盡謾罵。後來,警方查證是公交客車突然偏離路線,迎面撞上正常行駛的小轎車,並撞斷護欄墜入江中。網友們一聽又集體給女司機道歉,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人們在潛意識裡就對“女司機”充滿了偏見,認為女司機都是馬路殺手後來還有人專門研究男女司機事故概率,結果竟發現女司機駕車造成死亡的概率還比男性低1.4%。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這個結果打破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女司機都是馬路殺手”的偏見,事實證明,交通事故和性別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如果你認為這場事故中你沒有妄下斷言,是一片“無辜的雪花”,那麼這些偏見你是否似曾相識甚至自己也曾有過呢?

知乎上有個段子:

你是湘西的嗎?是啊,那你會趕屍嗎?

你是大理的嗎?是啊,那你會六脈神劍嗎?

你是山東的嗎?是啊,那你會開挖掘機嗎?

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斥著這種地域偏見,還有性別偏見、年齡偏見、職業偏見等等,甚至在你天天刷的朋友圈裡也充斥著這樣的偏見:

那些天天雞毛蒜皮小事都發朋友圈的人說明什麼?太渴望關注還是太玻璃心?

說明你對他們有偏見。

這些偏見一直紮根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且已經在我們的思維中根深蒂固。尤其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人做出不符合我們認知的事情時,我們的偏見就容易出來作祟,而我們絕不會承認。

許知遠在《偏見》裡說;“大多數人束縛在自己的視角里,寧可接受偏見掩蓋真相,也不願承認自己的偏見。”

當你意識到自己存在偏見時,你已經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可是當其他人都向你施壓,要求你“合群”,與大家保持一致時,你還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嗎?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04 你有勇氣走出偏見嗎?

對事物抱有偏見時,很有可能會讓我們在關鍵時刻做出不可挽回的錯誤判斷。偏見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嘗試,通過後天的刻意練習,讓自己儘可能地克服偏見。

  • 充盈思想,培養獨立人格

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我們人生的頭20年,幾乎都把心思都花在學習正統的專業知識了。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才發現應試教育培養出的思維完全不能讓我們應付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擁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顯得格外重要。

通過你能想到的各種方式去充盈你的思想,豐富你的價值觀,讓自己多接觸和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態,打破“和我不一樣的就是不正常”的固有觀念。只有當你擁有充盈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你才能複雜的局勢中看清事物真正的面目,並且有勇氣保持與眾人不同的觀點。

  • 增加接觸,擴大同一性

社會心理學裡有一個原理:人們往往會喜歡他們能近距離接觸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討厭一個人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對方,當大多數人對這個人有某種評價時,我們便會認同這個評價。可是當我們有機會與這個人相處,也許不用任何人提醒,你就自動放下了偏見,甚至成為好友。

前幾天熱播綜藝《我家那閨女2》中,有不少觀眾之前看《偽裝者》不喜歡王鷗這個狠角色,連帶著也不喜歡她這個人。可是看了節目後,大家發現王鷗平易近人,也非常關心員工,親自為她們化妝到夜裡11點,不少觀眾笑稱自己黑轉粉了。其實這就是增加了瞭解的機會,他人的印象在你腦海中自動重塑的過程。

我們也不要抱著排斥的心理,主動和自己有偏見的人接觸溝通,慢慢增加兩人的共同點,擴大了同一性也就增加了兩人的交集圈,自然會慢慢認同對方。

每一個有偏見的人心裡都住著一個賊,它偷走了事物原本的面目,也偷走了我們對世界的包容與信任。糾正偏見很難,但更加困難的是如何避免製造更多的偏見。

鄭振鐸《貓》:以“貓”喻人性,走出偏見的答案之書

總結:

鄭振鐸的《貓》從平常家庭生活入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偏見害死貓的故事。不僅是第三隻貓因為作者的偏見被害死,前兩隻貓代表的那個時代的苦命人又何嘗不是被時代的偏見葬送生命呢?這個悲劇到了現在仍然在上演,我們仍然不斷用自己的偏見製造新的悲劇。願我們身體力行,讓自己至少成為某一個偏見的終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