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考古:一“探”到底,“探”為“觀”止。

時間之矢:從宇宙起源,到現在及以後,跨越了整個歷史的主要時期。宇宙演化是研究逐漸稀薄和冷卻的宇宙中,能量、物質和生命的組合和組成的許多變化的一門學科。而恆星考古是研究宇宙演化的重要手段。


宇宙之大,深空探測器能夠觸摸的邊界實在有限,因為人類目前無法利用理論知識來探索宇宙的邊界;想要看到探測器“探”不到的遠方,人們還需要藉助於各種各樣的望遠鏡來“觀”。即便是這樣,也仍然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界。


恆星考古:一“探”到底,“探”為“觀”止。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群從事恆星考古的天文學家就在孜孜不倦地尋找另一種“宇宙化石”——在100多億年前的恆星。最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團隊利用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光學望遠鏡LAMOST的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餘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體,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報(增刊)》上。


宇宙化石

那麼,這些金屬含量特別低的恆星,究竟有著怎樣的奧秘?它們對研究宇宙演化史而言,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恆星考古:一“探”到底,“探”為“觀”止。

最早的宇宙化石,源自於137億光年的天體


那麼,我們都知道,依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原子不斷地疊加重組,然後形成新的原子。原子序號越大,金屬物質越多,成熟時期越晚。原子序號越小,金屬物質就越少,就會是早期的恆星。所以,金屬含量特別低的恆星,就是早期的恆星。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化石”。

而這些早期的恆星,也就是貧金屬星,是我們探究宇宙起源最關鍵的要素之一。


銀河“淘寶”

LAMOST,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是我國2009年建成的世界上口徑最大、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光譜巡天望遠鏡,每次觀測可以獲得4000個天體光譜。(南仁東)

李海寧等人利用LAMOST巡天數據挑選出一萬餘顆金屬含量不到太陽百分之一的貧金屬星候選體,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

李海寧接受採訪時曾說:“貧金屬星多分佈在銀河系暈,表明銀暈是銀河系幾個成分中比較年老的成分,也就是它形成的時間更早。但是關於銀暈的起源我們並不是很清楚,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對大樣本貧金屬星進行研究的原因。”

所以,銀暈很有可能分散了好幾座所謂的類似的銀河系,很有可能也有另外一個銀河系,有另外一個太陽系,有另外的一個有生命的地球。


恆星考古:一“探”到底,“探”為“觀”止。

銀暈


具體情況需要天文學家們的進一步分析,不過這給了我們以希望。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