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此信的原文出處、寫作時間和背景。

原文出處:《王陽明全集》第四卷《文錄一》第2篇,《答徐成之》

寫作時間:明正德六年(1511)

寫作背景:去年,王陽明在進京入覲途中,曾和鄭汝華(鄭嶽,字汝華,弘治六年(1493)進士)、徐成之(浙江餘姚人,早期信奉程朱理學)有過短暫會面,發現徐成之竟是自己的餘姚同鄉,而且篤志好學,因此欣然結交。正德六年(1511)正月,王陽明從南京刑部主事任上,調任京師吏部主事。等他進京安定下來之後,就給徐成之寫了此信。

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古道

全文翻譯

最近我和汝華在客棧相逢,已經從他那裡詳細地瞭解了你的生活學習近況;然而這次畢竟沒機會與你相見,心中不免增添了幾分鬱悶不快之情。目前在咱們家鄉研習聖賢之道的那些人裡面,若論篤實好學,還有何人能與你徐成之相比呢?若論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建議、衷心勸誡引導他人,還有何人能與你徐成之相比呢?若論“別人的缺點過錯莫不是我衷心相告的,別人的學習收穫莫不是我衷心給與的”這種無私助人的境界,還有何人能比你徐成之更加用心踐行呢?哎!我親愛的成之啊,像你這種人品貴重、篤實好學的人,希望你一定要自我珍重啊!

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客棧

自從世人的良知被私慾所遮蔽,長期以來,一個人想要卓然自立、成為真正的仁人君子是極其困難的。你在鄉黨中,一向嚴於律己,不願隨波逐流,因而大家都貶低譏笑你,認為你太迂腐,而你卻依然堅守聖賢之道,絲毫沒有改變過自己。在下雖然也稍微懂得一點尊敬他人的道理,從來沒有跟著大部分人去貶低譏笑某些人,然而卻還一直不知道你的處境竟然如此艱難!

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隨波逐流

現在你處於這樣的困境中,我卻不能前去朝夕陪伴,分擔你的憂愁,這實在是令我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情!修身律己和教化他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目前社會政局雖然不穩,但不管外界亂或不亂,只要我們內心安定,其實隨處都是我們做學問的地方。我想你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會保持“心定”,學有所得。

然而,這次為何一聽到別人過激的議論,就心浮氣躁,不能再以中正平和的心態去繼續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了呢?這一點,只能靠自己調節心態,我雖然很想幫助你,但實在找不出可以為你提供實質性幫助的事情去做。

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心態平和

最近覺得你在科考用功上,稍微有點過於刻苦了。宋代大儒朱熹先生說過:“非常懇切地想要學習領悟聖賢之道,當然可以算是很有“誠意”,但若太過急於求成,反而會形成“一己私慾”,這一點不可不好好省察。”

其實,日常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萬事萬物,莫不是“天理”流行作用之處,只要自己心中一直保持著天理良知而不鬆懈,那麼“天理”自然會逐漸地被你完全領悟。這就是孟子所謂的“不要放鬆懈怠、不要揠苗助長,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會有所領悟”的道理。

王陽明書信第2篇:《答徐成之》,不急不懈,方能有“定”

切忌揠苗助長

學習用功當然不可懈怠遲緩,但也怕刻意地去強行振作努力、急於求成,即使這樣做短期可能有所收穫,但是人處於這種急迫的狀態中是根本無法長期保持“心定”狀態的。你徐成之在學習用功上,本來應該不會這樣。但以在下之見,覺得你還是稍微有一點點急於求成了,因此我作為你的同鄉和朋友,不敢不向你指出這一點。另外,你平時有什麼喜聞樂見的事情,我也很想知道,望來信告知,盼復!

個人點評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心定”的狀態,要堅持心中的天理良知,不要被外界所影響。既不能放鬆懈怠,也不能急於求成,否則都難以保持“心定”的狀態。勸誡他人雖然是出於為善之心,但最好像陽明先生一樣,先鼓勵表揚,然後委婉表達,方能收勸誡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