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用“市場”換到了多少“技術”?無法估算!

1. 人

中國汽車產業用“市場”換到了多少“技術”?無法估算!

十五年前,中方人大部分充當班組長,保管員;

十年前,工程師,部門的副職已經基本是中方;

五年前各個部門負責人,總監,到副總裁,總裁,到亞太區負責人,都已經是中方人員,甚至很多海外外資本土工廠,中層,甚至高層管理層是中國人不是少數。

這些人,大量的流入到國產自主品牌的企業,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國產品牌也可以實現分鐘工廠(一小時60臺車),也可以完成正向開發,書本上可不能學到。

2. 供應商體系。

15年以前,本土供應商只能做簡單的零件,螺釘都有一多半要進口。至少要合資企業,比如江森中國,蘇州博士,華納齒輪。

10年前本土供應商已經可以做分總成,模塊化供貨,座椅,外飾,內飾,車身零件。比如延鋒,固態等,發動機核心零件,電裝件,變速箱齒輪,本土供應商已經很常見了。

近幾年,國產供應商已經可以做到給高端外資品牌做全球配套,比如奔馳活塞,愛信的變速箱齒輪等。

這些企業,大大拉低了零部件價格,自主品牌也可以方便的選用。

3. 國產設備

中國汽車產業用“市場”換到了多少“技術”?無法估算!

98年,大學實習,我第一次去合資整車廠,設備大多是杜爾,克勞斯瑪菲,三菱,東芝。螺絲刀,鉚釘槍基本都是進口貨。

現在,一機床,濟南機床廠,上海電器,合力,國內廠商的比重越來越大,說分庭抗禮是吹牛,30%以上的比重是國內企業很正常。

這些設備廠商的設備的開發,進步,沒有合資的功勞?

4. 原材料

這個就不必多說了,國產鋼材從只能做非外觀,非關鍵件到現在基本100%

國產塑料粒子,國產紡織材料,也能做到80-90%都是這些年摸爬滾打,一點點適應外資企業標準才實現的。

5. 外圍

中國汽車產業用“市場”換到了多少“技術”?無法估算!

供應鏈管理,整車物流,零部件物流,基本國內企業壟斷。

潤滑油,主機廠原來都是殼牌,美孚,現在一多半是崑崙,長城。

一句話,現在的合資車,15萬以下的產品,國產化率低於70%就很可能賠錢。

原來,自主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最大的差距是設計開發能力。

現在,自主品牌的差距主要是工程匹配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我們追的已經非常快了,合資企業的大量引進是最重要的因素。

國內的零部件供應商,物流承運商,國產的機床設備,和引進外資汽車廠的關係非常大。

外資企業的引進,讓我們國內的供應商,承運商瞭解到世界前端的汽車行業的規範,審核要求,質量標準。這個靠派遣幾個留學生去學,是不可想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