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非特別標註,文章皆為秋水橫刀原創,抄襲必究!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勾踐

春秋五霸之一的勾踐,面對夫差的欺辱,他能屈能伸,靠的就是這樣的智慧——“麥穗低頭”。

半生“隱忍”,他憑這樣的信念苟活下來——“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這樣的人,就像是一棵麥穗,該低頭時就學會低頭,不在乎受到怎樣的屈辱,可等到時機成熟的那一刻,就會發起反擊,尖如麥芒,所向披靡。

麥穗枯萎的時候,它總是高仰著臉,彷彿自己便是中心。然而,飽滿成熟的麥穗卻總是低著頭,不張揚,也不炫耀。

成長就是一段過程,低頭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智慧。

年輕的我們總愛衝動,尤其喜好面子。殊不知最好的反擊是暫時的忍耐,保存自我,等待屬於自己的機遇。

越王勾踐“三件越甲可吞吳”的事蹟,無時無刻提醒著我們,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爭一時之長短,等實力相匹配,他爭的一切,叫未來!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勾踐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中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忍耐是一種化守為攻的智慧。不管是誰,想要從隱忍到最終力量的爆發,想要化弱為強,都需要經受無數的打擊和屈辱。

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吳王劍鋒強盛,越國兵敗。

從高位到低谷,勾踐並沒有自刎,而是甘願在吳國幹著最低賤的工作,晚上還嘗著苦膽告誡自己,暗中籌劃復國大業。

等待並沒有磨滅他的意志,他一直暗中周旋,訓練自己的兵馬,只等待一擊即破。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勾踐

七年後的某一天,就在吳王夫差外出爭奪霸主的那一刻,他揮師進攻吳國,一雪前恥。

一個人能忍受多大的屈辱就會有多大的成就。越王勾踐簡直就是這方面的翹楚。面對這樣的生活看落差,面對國破人欺,他詮釋了什麼叫“隱忍,待時而動”。

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暫時的屈辱,因為這種屈辱,不僅來自外在的壞境,更是來自心中的巨大失落。

忍耐一段日子,就像是紮根未深的樹苗藏匿在森林中,避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惡果。

低頭,並不意味著無能和自卑,相反,它換來的便是加倍的饋贈,反映出一個人的隱忍和智慧。

成熟的麥穗,懂得低頭,也懂得在某一時刻亮出麥芒,給人致命一擊,這樣的做法,叫“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韓信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

俗話說:”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處人之所不能處。”

很多時候的忍耐,是暫時放下身段,去保全自己,贏得生存的空間。

太過於衝動,很多時候都於事無補,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在韓信未成名之前,面對惡霸們的威脅,他深知形單影隻的自己衝動反擊會吃虧,只好當著眾人的面從惡霸的褲襠下鑽過去。

後來名列漢初三傑的他,用實力告訴世人,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所為,他不僅說到了,他還做到了,也成功了。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韓信

“胯下之辱”的故事影響著每一個人對忍耐的看法。

可不管怎麼看,再屈辱影響的不過是一陣子,衝動影響的可不僅僅是尊嚴那麼簡單了,甚至是會影響自己的生存。

與其說他彎下腰去是屈辱,不如說他是為了未來更好挺直腰板而暫時忍耐。

人們很多時候為了死要面子活受罪,得罪他人,亦煩擾自己,不如適當忍耐,在不夠強大的時候適當示弱。

忍耐,是知強而守弱的明晰,面對強大的力量而有自知之明,理性去選擇利益的最大化。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韓信

放下身段,才能保全自己

我們不會忍耐,是自尊心過強,有著青春的衝動熱血,是太過礙於面子,不想被身邊的人看低,失去你心中所謂的尊嚴。

可很多時候,很多情況都不是你能左右的。

當情勢一邊倒的時候,當有人針對你的時候,你可以去反擊,但那會有什麼結果?更多是狼狽。

暫時的示弱忍耐不是你心中沒有力量,而是要等待,不著急,從容應付。

忍耐的人深知,樹苗生長需要經歷雨打風吹,不妨在沒長成參天大樹中之前便暫時隱藏在樹群中,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到來。

深沉的人就像美麗的花朵,開放時吐露芬芳,收斂時安靜無聲。懂得低頭,是一種沉澱,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格局。

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曾經講過:

麥穗空癟的時候,它總是長得很挺,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的時候,它總是表現出溫順的樣子,低垂著腦袋。

說到綻放時鋒芒畢露的炫耀,吐露芬芳後平靜的收斂,這兩種不同的態度總會活出不一樣的結果。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司馬懿

三國時期,楊修恃才傲物,總愛揣測曹操的心意。不僅對身邊的人大放說辭,還經常自作聰明,讓曹操頗為反感。

就在一次大戰後,楊修以“雞肋”猜出曹操退兵的打算,曹操得知後以擾亂軍心為由將其斬首。

相反,虎狼之相的司馬懿,早期寧願承受短暫的斷腿之苦,承受短暫的低迷生活,也不直接在曹操面前獻出一機一策。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槍打出頭鳥”的社會,越是喜歡顯擺自己的人,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

才華橫溢的兩個人,一個被斬,一個吞吃三國,格局不一樣,隱忍的限度也就有所差別。

低頭,是為了在暗中充盈自己,在低調中修煉自己,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司馬懿

人生的格局,體現在低頭上

每個人都身處不同的圈子,家庭、學校、單位、朋友、社會……真正的做到大智若愚,謙卑處世實乃不易。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越是鋒芒畢露的人,越要向他人證明自己,這些人,更多的都是些沒有什麼真才實幹之輩。

這個社會,很多人覺得自己了不起,總喜歡仰起他那“高傲的頭”。他們以為自己是山峰,殊不知更高的山峰更平靜。

飽滿的麥穗喜歡低著頭,是因為它知道,縱使再有才能,也要懂得收斂,懂得在茫茫的麥海中安然生存。

枯萎的麥穗揚起它臉,也許它自身的不“飽滿”讓它心存自卑感,也許是它的某些優勢使它愈發驕傲,以致於永遠都不會飽滿。

勾踐、韓信、司馬懿一生堅守的“麥穗”智慧,到底是什麼?

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起頭

人生因為謙虛而低頭,謙謙君子因為低頭,而充實了自己的內涵,低頭這個微妙的動作,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美國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在其筆記本中寫道:

謙虛就是學會低頭。

低頭,不是懦弱,而是設法保存自我變得更加強大。

有句很形象的話叫:“悶聲發大財。”這些人藏得像深淵一樣,拋石下去卻毫無聲響。悶聲的過程就是忍耐的過程,是對情形的正確判斷和自我實力的自知。

我們聽過很多的典故和大道理,卻總是做不好。

有些時候不是你沒有這個心,而是我們很多人的心就像是鞭炮,一點就爆,連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自強的人必定會忍耐,而忍耐中的示弱,是暫時低下你高貴的頭顱,為了有朝一日你能昂首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