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是枝裕和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导演。如果有人没看过电影《奇迹》,那前段时间他执导的另一部大热影片《小偷家族》你一定有所耳闻。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电影《小偷家族》

如果你喜欢《小偷家族》,那你也一定喜欢《奇迹》。

这两部影片都沿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出发、细节扎实、价值观聚焦、镜头语言从容和缓但充满力量。

晓晓甚至私心认为,《奇迹》这部电影比《小偷家族》更加动人。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电影《奇迹》

《奇迹》其实是日本铁路集团交给是枝裕和的一次命题作文,用以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电影中对于新干线通车的宣传

如果是我们常人拿到这种命题作文,那肯定是着眼于铁路本身呗,挖掘几个在建设中的真实事件,还原一下,重点突出贡献精神,中规中矩,但也算是交了作业。

而是枝裕和的表现,怎么说呢,几乎是完全超出我的想象的。

所以我才如此迫切地想要和大家推荐这部影片。看完之后,你一定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叹:啊......他可真是个宝藏导演啊!

是枝裕和在宣传“新干线开通”这个命题作文之下,挖掘了一个我们常人根本想不到的角度。他巧妙地把本该是主角的“新干线”融入到背景中,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是一部铁路宣传片。

同时,他又将“新干线开通”设置成串联起整个故事的重要一环。影片结束后,那火车呼啸而过的画面伴随着孩子们的呼喊声将永远留在每一个观影者的脑海里。至此,JR(日本铁路集团)交给是枝裕和的任务,他该是出色达成了。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孩子们冲着新干线许愿

而最令我惊叹的是,是枝裕和在完美完成新干线宣传的同时,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非常“是枝裕和风格”的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优秀导演的坚持,不论是为谁而拍,因何而拍,是枝裕和都会为影片打上自己的戳记。以至于每一个看完的人都会了然:噢,这就是是枝裕和,这就是他的影片。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是枝裕和同时担纲了《奇迹》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不得不说,能把这2个角色做到如此出色的,目前整个日本仅此一位。

是枝裕和为这次“命题作文”编写的故事,我认为是相当完美的。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故事的主干。

整部电影的故事围绕着2个亲兄弟,航一和龙之介展开。航一和龙之介因为父母分居而被分隔两地。航一跟着妈妈回到了妈妈的娘家鹿儿岛,龙之介跟着爸爸在福冈生活。哥哥航一对父母分开这件事很是介怀,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家人可以和好如初。

而弟弟龙之介则相对神经大条一些,认为维持现状也不错。

故事就围绕着航一和龙之介对待父母分居,家庭分崩离析这件事情的态度而展开。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你看,是枝裕和的设置多么巧妙。

家庭、孩子,都是他最擅长驾驭的题材。他把这两个题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并从家庭这个庞杂的大话题中抽离出一个非常棘手但又普遍存在的小话题:父母感情出现问题。当然,如果只从这个话题出发,未免过于沉重,也很容易陷入鸡零狗碎的家庭细节中去,所以是枝裕和独辟蹊径,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处理这一问题。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将观者一下子带入成人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和矛盾,又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延展性,因为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无限深挖的话题。同时还给整部影片定下了一抹轻松的基调。

除了扎实可延展的故事主干之外,是枝裕和在人物角色设计和支线处理上也做的极为出色。

2个主角航一和龙之介,是枝裕和一方面让他们在很多细节上保持一种兄弟间的默契。例如喜欢吃同一种冰棍,例如都喜欢吃薯片渣,例如都会和小伙伴玩儿剪刀石头布。

这些小设计通过是枝裕和蒙太奇式的镜头展现在连续的画面中,让观影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他们兄弟间确实“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联着”。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但是另一方面,是枝裕和又戏剧性的让2个亲兄弟在对待父母感情破裂这件事情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引发观者不自觉地对这2种态度去探寻、去反思、去理解、去抉择。

除了主角之外,是枝裕和还在影片故事中设置了大量角色鲜明的小配角。例如航一的2个小伙伴以及龙之介的3个小伙伴。和我们常见的一些影片中,只为了突出主角,配角则近乎透明的情况完全不同,是枝裕和为每一个配角小朋友都精心编写了一段小故事并通过几个简短有力的镜头表现出来,以至于观影者在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每一个人物包括配角的脸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除了几个孩子配角之外,影片中还设置了一些大人的角色,同样也是性格鲜明的,但又不会鲜明到把孩子们的光芒覆盖掉。

比如航一和龙之介的妈妈,一个希望过普通家庭生活的女人,一个不得已和丈夫分开,但又异常思念自己孩子的母亲;比如爸爸,一个地下音乐制作人,一个对音乐的重视超过家庭的丈夫;比如姥姥,一个爱孙子爱生活的乐天派;比如姥爷,一个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老人,一个成天琢磨着怎么把轻羹(日本的一种糕点)发扬光大的手艺人;再比如学校里看似严厉,实则暖心的男老师等等。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航一和龙之介的妈妈

这些大人配角们都是由日本的知名演员出演的,像小田切让、阿部宽、树木希林等等。他们在影片中的镜头虽然不多,但基本只要一出镜,就贡献了极佳的表演张力,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学校老师 阿部宽饰演

你看,我仅仅是跟大家盘点了部分主角和配角的设置,大家其实已经能看出这部片子里的角色是相当繁杂的了。

很多导演为了突出主干,根本不会设计这么多的角色。或者即便是设置了这么多的角色,也很容易落入“主线模糊,重点缺失,不知所云”的境地。

但是是枝裕和的导演和编剧的功力就体现在这里。他能有主有次,特色鲜明地设置了这么多角色,并且为这些角色抽离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烦恼、愿望和成长”,用这条主线和价值观串联起所有的人物,使得所有角色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彼此独立但又彼此成就。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所以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他对故事和人物的巧妙设计太多,他需要通过镜头一步一步地把这些惊喜放出来。是枝裕和的电影不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一上来就一个一个地放猛料,把观众们震得血脉喷张,脑袋嗡嗡的才算完。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是等待一坛好酒慢慢酿成,也像是等待一朵花慢慢盛开,更像是品尝一道柔和的甜品,刚开始觉得食之无味,但慢慢的便有一抹甜香在口中久久回甘。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而如此精心的故事设计和角色设置,使得是枝裕和的影片越往后看,越觉得心惊。就像是不断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宝藏镜头接踵而至,直到故事的某一个点,所有的铺垫和积累凝聚在一起,喷涌而出,迸发出震撼心灵的力量。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那么是枝裕和究竟是如何将这些故事情节和角色生动巧妙地展现出来的呢?这就离不开他卓越的镜头语言了。

是枝裕和的电影镜头有2个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善用长镜头。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鲜少看到同一场景的多镜头切换,是枝裕和常常用一个长镜头展现故事的流动和人物的运动。这使得他的影片格外的清澈、纯粹、带着特有的和缓宁静的味道。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第二个特色是空镜,即镜头中没有人物,镜头有时静止得仿佛像一副平面画。

在《奇迹》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枝裕和专门剪辑了几十个空镜,看似杂乱无章、毫无意义,但却把观者一下子又带回到过往的故事里,过去经历的种种和即将达成的心愿交织在一起,陡然间引发出无限感慨,才会让那一刻的情绪饱满而动人。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除了这一处空镜之外,其实整部片子中,空镜头也无处不在。比如孩子们跑过后空无一人的街道,比如吃饭后留下的碗碟等等。

是枝裕和的镜头常常会在人物过后多留几秒给背景,就像是故意留出时间给观者回味,也像是音乐弹奏后留下的长长的尾音,在空旷的镜头里绕梁徘徊。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此外,除了运镜和剪辑的技巧之外,是枝裕和的镜头是充满细节的。这种小细节多到可以令观者觉得备受尊敬和宠爱。

举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是枝裕和镜头背后的极致细节吧。

影片开篇的2个镜头,哥哥航一愁眉苦脸地望着远处的火山,引发出哥哥后续对现有生活的不满。而影片的最后,同样是哥哥航一和火山,甚至连镜头的方位也基本一致,而这时的哥哥已经是释然的状态了。首尾镜头呼应了人物成长的完整性。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哥哥航一在参加学校游泳训练时无意中看到别人在跟自己的妹妹招手,训练结束后立刻就给弟弟龙之介打电话,注意弟弟拿的还是跟哥哥一样的冰棍儿。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哥哥航一吃饭总是剩下卷心菜,引发妈妈对弟弟龙之介的思念,因为弟弟也不爱吃卷心菜。之后的剧情中弟弟每次跟妈妈或哥哥通话,总是急急地强调说“自己可以吃卷心菜了”。这比直接说“我长大了”,可更有说服力了吧~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还有哥哥准备出门见弟弟时,瞥见桌上和弟弟的合照,特意换上合照上的黄短袖。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姥爷知道哥哥要去见弟弟,特地前一天晚上多做了轻羹,但又没直接说让哥哥给弟弟带去,而是一大早摆好了放在桌上。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还有孩子们旅途中偶遇好心的爷爷奶奶,得知孩子们想要吃马肉刺身,虽然已经没有外卖了,但爷爷还是立刻拿起电话联系。后续剧情中一闪而过的镜头,让我们知道原来爷爷给孩子们买了马肉刺身味儿的饼干。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经常为了抢薯片渣而吵架的航一和龙之介,再次见面时也可以相互谦让了。成长就这么悄然而来。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还有那些一闪而过的配角小朋友们的镜头。深夜独自练习棒球的镜头、跑到便利机旁看看又跑走的镜头、低头绘画的镜头、独自一人在洗手间练习跳舞的镜头、跟着爸爸和妹妹回家,爸爸却半路离开的镜头。

这些细节镜头有些甚至只有几秒钟,但却非常精准地将人物立了起来。尤其是在后续剧情中,当孩子们终于冲着2列交汇的新干线许愿的时候,我们才会突然发现:噢,原来这些愿望早就在他们心底了。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类似的细节镜头在《奇迹》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很多,留待大家后续发掘吧~

这些镜头有些是前后呼应的,必须得看到后面的剧情才能理解前面的铺垫。有些则是用一种克制、内敛的手法来表现某种主题,比如成长、比如亲情。

这部2小时的电影,我甚至可以讲,没有哪怕一秒是浪费的。每一秒的镜头是枝裕和都赋予它某种任务或者意义。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是一个寻宝的过程,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镜头中埋着一颗一颗的彩蛋。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最后,我们来聊聊这部影片究竟在讲什么。

之所以放在最后聊,是因为这部影片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其实始终都是非常清晰的。

“人是会成长的”,这就是是枝裕和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的。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只要是活着就会遇到问题,就会有自己的烦恼。

就像哥哥航一烦恼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弟弟龙之介烦恼爸爸没有创作出新的歌曲;小伙伴们有的烦恼自己的小狗去世了、有的烦恼爸爸总是去赌场、有的烦恼自己跑得没别人快、演戏演得没别人好等等等等。

大人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妈妈烦恼因为年龄问题不好找工作,烦恼见不到小儿子;姥爷烦恼吃轻羹的人越来越少;路上遇到的爷爷奶奶烦恼见不到自己的女儿。

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伴随着烦恼。但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些烦恼。

对于孩子们来讲,因为相信只要向两列擦肩而过的新干线许愿,愿望就能实现。所以他们自己攒钱、找路线、出远门、最终许愿成功,这件“了不起”的事情会一直激励着他们。所以回程的路上,喜欢画画的女孩又一次拿起了画笔,喜欢演戏的女孩鼓起勇气说要去东京演戏。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而对于大人们,妈妈在努力找工作,融入新的环境,爷爷也在不断地尝试做新的轻羹。

你看,每个人都在努力应对着这些烦恼,而这个过程就叫做“成长”。

不过,如果整部影片都是这种一针见血的“成长”,总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当然,是枝裕和是从不令人失望的,他在影片中对“成长”进行了一次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反思。

哥哥航一一直希望父母可以和好如初,但是他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还可以在一起?是不是还想在一起呢?他的这种愿望是不是又过于自我了呢?

小小的航一一开始是没想这么多的,他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的家庭可以完好如初,但是现实又跟他的期望有差距,所以他失落、愤怒、充满疑问。

影片中有很多航一发问的镜头,他总是不甘地询问:“为什么啊?”“我不明白!”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成长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很多我们不明白的事情,但是发问又何尝不是成长的开始呢?

别太着急,就像爸爸在电话里跟航一说:“你很快就会明白的”。

当孩子们终于可以向新干线许愿的时候,伴随着其他小伙伴们此起彼伏的呼喊,只有航一一个人陷入了沉默。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那时的他,终于明白爸爸口中的“除了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关心世界”是什么意思了。

至此,成长这个话题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变得如此丰满、如此迷人。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在航一装病倒下前,在课堂上前念的那首诗是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活着》。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所谓现在活着

那就是口渴

是枝丫间射下来耀眼的阳光

是忽然脑海里响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喷嚏

是与你手牵手

活着

所谓现在活着

那就是超短裙

是天文馆

是约瀚·施特劳斯

是毕加索

——摘自谷川俊太郎《活着》

其实,他还有一句没念出:

活着,是与一切美好事物的邂逅。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

END

-

感谢大家花这么长时间读完此文。

我叫葵晓晓,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我会在这个号里跟大家聊聊一些好书和经典的影视。

长文创作不易,如果文章有打动你,希望能关注、转发鼓励一下,也欢迎点赞留言互动!感谢你的支持!^_^

电影《奇迹》:是枝裕和是一抹柔和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