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類人,不管你說什麼話題,總是喜歡挑挑撿撿,特別愛抬槓,網絡上管這類人叫做:“槓精”。

比如,Ta聽到我們在說起一部搞笑電影,就會說:“很好笑嗎?演技這麼爛,我看十分鐘就看不下去了。”;

聽到我們在規劃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健身計劃時,他會說:“就你這計劃,練一年也沒用。”;

又或者當我們評論某個明星長得好看時,Ta會說:“你見過好看的沒,地球上的人都死光了嗎?”諸如此類。

我們意識裡,一個人的年齡和閱歷是成正比的,其實完全不是。

年歲大不代表什麼都懂。

真正的無知,不是不知道。在分工高度細化的今天,沒有誰是無所不知的,都是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

真正的無知,是不懂的事物去推敲。

他們會認為,只要自己沒見過的,都是虛無縹緲的。

各種顯擺,自己所謂的經驗之談。

這樣的人生活中無處不在,超級可怕。

劉慈欣就說,弱小和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生活中,長輩們總把年齡大=見識多。

經典橋段,“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

呵呵。

你知道我從小愛吃米飯,一天3頓都覺得少……

你吃過五常大米泰國香米印度香米越光米嗎。

你吃過2000塊的電飯鍋蒸出來的米飯嗎。

你吃過曾經進貢皇上的,胭脂米嗎?

我吃沒吃自己知道,你沒吃過當然啞了。

這就是差別。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這話存在bug的,年歲和見識是兩回事。

你只會吃一種米、一種鹽成輩子吃,沒有嘗試過新的,見多識廣根本不可能,你的體驗也並沒有更多元。

要明白,時間只是幫你記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過程。

你要去體驗,嘗試,自省,理解,才會真正地成熟,真正地長大。

可能“同齡人”這個詞,或許是偽命題。

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同樣是一個歲數的人,人脈、經歷、資源、能力……參差不齊,基本沒什麼可比性吧?

相同的只是年齡,別無其他。

你每天工作8個小時,人家每天工作18個小時;

你想起來翻看幾頁書,人家看書是一種習慣;

你吭哧吭哧才考過了英語四級,人家會四種以上的外語;

你住6000一平米的房子覺得很高級了,人家住在豪宅裡感受能一樣嘛……

所謂的“同齡人”只會讓你顯得一無所有。

說多了都是眼淚!!!

想到這裡,你就不會覺得同齡人是形容詞了,時光邂逅童年也不錯。

因為年輕是個遮羞布,你年輕,可以無知,總有人說,沒關係,Ta還小。

哐當一下,你30了,沒有人再替你“買單”,更多的是輕蔑、無視存在感。爸媽常耳邊吹來:光長歲數不長心眼兒!!

有段特別富有哲理的話語,我承認會有中年危機,但事實是,中年危機男人女人都會有。帶來危機的,不是年齡,而是在這些年裡被你荒廢掉的時光。

那人還說過,你若要焦慮,也請焦對方向——我們為之坐立不安的,不應該是今年幾歲,而是這些年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扎心了老鐵。

歲月催人老去,在老去的路上你要學著成長。

歲月靜好如初,帶給我們的是智慧、是視野、是彈性,是接納,是包容。

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比如林志玲,都認為她是一隻花瓶……甚至覺得她做作裝純,最近看了她幾期節目,思路轉變,路轉粉。

節目錄制在國外,或許很少有人知道,她在多倫多大學修過西方相關歷史,她卻從不人前顯擺。

她知道的很多,但是完全不傲慢。

在節目裡,不管別人做什麼樣的決定,她總能理解,徐帆說不敢上活火山,她說沒事自己舒服最重要。

其實真正有見識的人,不會那麼偏執,而是理解並且尊重世界的多元。

有人說她老了,花瓶終將會變成古董。

她卻說,“很意外的是,我自己對年齡完全沒感覺。我常常會把所謂年紀,先丟掉。當我看到自己想做的事,還有這麼多,我會感覺到有股力量,讓我像以前一樣,想冒險、想感受。我覺得,失去了感受力和冒險力的時候,才是最可怕的。”

歲月≠閱歷,只會催人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