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如今,英國統治印度的想法(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似乎莫名其妙。考慮一下印度的書面歷史可以追溯到將近4,000年,一直到位於哈拉帕和莫亨喬-達羅的印度河流域文化的文明中心這一事實。同樣,到1850年,印度的人口至少為2億。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另一方面,英國直到公元9世紀(距印度將近3,000年)才擁有土著文字。1850年其人口約為2100萬。那麼,英國如何在1757年至1947年間成功控制印度?關鍵似乎在於卓越的武器裝備,經濟實力和以歐洲為中心的信心。

歐洲對亞洲殖民地的爭奪

葡萄牙人於1488年在非洲最南端繞過好望角,通過海盜在印度洋上的遠古貿易路線上通向遠東的海上航線後,歐洲列強努力爭取獲得自己的亞洲貿易站。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幾個世紀以來,維也納人一直控制著絲綢之路的歐洲分支機構,從絲綢,香料,精美瓷器和貴金屬的銷售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維也納的壟斷結束於歐洲在海上貿易中的入侵。最初,歐洲在亞洲的大國只對貿易感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對獲得領土變得越來越感興趣。希望採取行動的國家中有英國。

普拉西戰役

英國自大約1600年以來一直在印度進行貿易,但直到1757年等離子之戰後,英國才開始佔領大片土地。這場戰鬥使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三千名士兵與年輕的孟加拉國納瓦卜,西拉傑·烏德·道拉赫和他的法國東印度公司的盟軍的五萬名強大軍隊作了對抗。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戰鬥於1757年6月23日早晨開始。大雨破壞了納瓦卜的加農炮藥粉(英軍掩蓋了他們的大炮粉),導致他的慘敗。納瓦卜至少損失了500名士兵,而英國僅損失了22名。英國從孟加拉國財政部扣押了現代價值約500萬美元的資金,並將其用於進一步擴張的資金。

東印度公司下的印度

東印度公司主要對棉花,絲綢,茶葉和鴉片貿易感興趣,但在普拉西戰役之後,它在印度的部分地區也充當了軍事當局的角色。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東印度公司


到1770年,公司沉重的稅收和其他政策使數百萬孟加拉人陷入貧困。英國士兵和商人發家致富時,印第安人卻餓死了。在1770年和1773年之間,孟加拉國約有1000萬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一)死於饑荒。這時,印第安人還被禁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擔任高級職務。英國人認為他們天生就是腐敗和不信任的。

1857年的印度“叛變”

許多印度人為英國人的快速文化變革而苦惱。他們擔心印度教和穆斯林印度會被基督教化。1857年,英屬印度陸軍士兵獲得了一種新型的步槍子彈。有傳言說,彈藥筒已經用豬和牛的油脂潤滑了,這在印度兩種主要宗教中都是可憎的。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1857年5月10日,印度人起義開始,孟加拉穆斯林軍隊向德里進軍,並承諾支持莫臥兒皇帝。經過一年的奮鬥,叛軍於1858年6月20日投降。

印度的控制權移交給印度辦事處

叛亂之後,英國政府廢除了莫臥兒王朝和東印度公司的其餘遺蹟。皇帝巴哈杜爾·沙被判犯有煽動罪,被流放到緬甸。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印度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


印度的控制權交給了英國總督,後者向英國議會報告。英國統治者佔現代印度的三分之二,其他部分則由當地王子控制。但是,英國對這些王子施加了巨大壓力,有效控制了整個印度。

'專制家長式'

維多利亞女王承諾英國政府將努力“改善”其印度臣民。對英國人而言,這意味著要以英國人的思想方式來教育印第安人,並淘汰諸如薩蒂(sati)之類的文化習俗。英國人認為他們的統治是“專制家長式統治”的一種形式。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維多利亞女王


英國還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印地安人相互抵制。1905年,殖民政府將孟加拉分為印度教區和穆斯林教區。經過強烈抗議,該師被撤銷。英國還鼓勵在1907年組建印度穆斯林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屬印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就宣佈代表印度對德國宣戰,沒有諮詢印度領導人。停戰時,約有150萬印度士兵和工人在英屬印度軍隊中服役。共有60,000印度士兵被殺或據稱失蹤。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莫罕達斯 · 甘地


儘管印度大部分地區都升起了英國國旗,但孟加拉和旁遮普邦卻較難控制。許多印第安人渴望獨立,他們在鬥爭中受到一位印度律師和政治新人莫罕達斯 · 甘地(1869-1948)的領導 。

1919年4月,超過15,000名手無寸鐵的抗議者聚集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英軍向人群開火,殺死了數百名男女老幼,儘管據報道阿姆利則大屠殺的官方死亡人數為379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屬印度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印度再一次巨大促進了英國的戰爭努力。除部隊外,王子國家還捐贈了大量現金。到戰爭結束時,印度擁有一支令人難以置信的250萬士兵志願軍。約有8.7萬印度士兵在戰鬥中喪生。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二戰期間的英屬印度


到那時印度獨立運動非常強大,英國的統治引起了廣泛的反感。為了招募印度獨立的希望,日本人招募了約40,000名印度戰俘來與盟軍作戰。 然而,大多數印度人仍然忠誠。印度軍隊在緬甸,北非,意大利和其他地方作戰。

印度獨立鬥爭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肆虐之際,甘地和印度人大代表(INC)的其他成員仍在示威反對英國統治。

1935年的《印度政府法》規定在整個殖民地建立省級立法機關。該法案還為各省和王子州建立了聯邦政府,並授予了對印度約10%男性人口投票的權利。朝著有限的自治方向邁進的這些舉動只會使印度對真正的自我統治更加不耐煩。

英國王朝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印度獨立鬥爭

1942年,英國派遣了一個使節到印度,由英國工黨政治家斯塔福德·克里普斯領導,提供了未來的統治地位,以換取幫助招募更多的士兵。克里普斯可能已經與穆斯林聯盟達成秘密協議,允許穆斯林選擇退出未來的印度國家。

甘地被捕和INC領導層

甘地和INC不信任英國特使,並要求立即獨立以換取合作。談判破裂後,美國國際集團發起了“退出印度”運動,呼籲英國立即從印度撤軍。

作為回應,英國逮捕了INC的領導人,包括甘地和他的妻子。全國各地進行了大規模示威,但遭到英軍鎮壓。英國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現在英國統治者終結了只是時間問題。

1946年初,在日本和德國與英軍作戰的士兵在德里的紅堡被審判。對45名被控叛國罪,謀殺和酷刑的囚犯進行了一系列軍事審判。這些人被判有罪,但大規模的公眾抗議迫使他們減刑。

印度、穆斯林暴動和分區

1946年8月17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加爾各答爆發了暴力戰鬥。麻煩迅速蔓延到印度各地。與此同時,資金拮据的英國宣佈決定在1948年6月之前退出印度。

隨著獨立的臨近,宗派暴力再次爆發。1947年6月,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的代表同意按照宗派主義劃分印度。印度教和錫克教徒地區仍然是印度的一部分,而北部的主要穆斯林地區則成為巴基斯坦的國家。該地區劃分稱為分區。

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在各個方向越過邊界洪水氾濫,多達200萬人因宗派暴力而喪生。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日獲得獨立。第二天,印度隨之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