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楚霸王項羽的名聲,可謂是聲名赫赫,他靠著自己的絕世天賦,將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給幹掉了!更是,之後楚漢爭霸的主角之一!可以說,在秦末到漢初這一段過渡時期,項羽其實是當時中國的真實掌權者。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第一,項羽的功過

但是,若是要真的來評價他的功與過,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的。若論功,他是推翻暴秦的首功之臣,一人就將秦朝的大將章邯打的舉手投降,奠定下秦朝滅亡的大局。可是,若論過,他一把火燒掉了秦始皇還沒建成的阿房宮,同時還讓許多典籍付之一炬,又不可不謂之狠。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而他與虞姬,英雄美人的愛情,也讓這一英雄人物增加了"鐵漢柔情"。司馬遷筆下,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嘆息,也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代霸主的柔情。而"四面楚歌"的悲絕,更讓如此絕世的霸主,充滿了悲劇色彩,引得一代代後人對其爭相探討。而在史書中,項羽的形象與地位的偏差,則主要是存在於《史記》和《漢書》之中。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在《史記》中,項羽被列在了描寫帝王事蹟的本紀中,而在《漢書》中,項羽則被降維到了人臣的列傳中。從君到臣,差別如此之大,這其中緣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漢書》形成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已經得到全面貫徹

這就得結合《史記》和《漢書》,這兩部史學著作的作者來聊一聊了。《史記》的作者家喻戶曉,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而《漢書》的作者,則是班彪、班固、班昭三人,其中,為項羽作傳的則是班固。這幾位,司馬遷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而班固,則生活在東漢。所以,不同時代的人,在看待不同的事情時,難免會產生差異。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期。而漢武帝時期,對於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之一,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相附的"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在當時,君臣之別被正式確立,可是,司馬遷的三觀形成期則不是在漢武帝時期,因為漢武帝公元前141年登基,而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出生,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在公元前134年,竇太后死後,儒學重新興起時,才被提出,當時司馬遷已經11歲了,加上一個政策的推出,到看出效果,又得幾年的時間,所以,司馬遷受此言論的影響不大。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而班固,則是東漢的人,將項羽降維到人臣列傳,是在維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形成的"君臣有別"之"正統"。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政策。上文提到,司馬遷雖然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但是,當時此思想剛剛推行,還沒有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可是,到了東漢時期,整個中國,在經歷了王莽篡漢後,東漢的開國皇帝,也就是牛氣哄哄的位面之子劉秀,則是打著"高祖九世孫"的旗號,最後才贏得了勝利。所謂,成功易,守功難,劉秀建立東漢後,國號還是和西漢一致,同時,也對西漢的一些思想文化進行傳承。最典型的就是西漢"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而"孝文化"雖然提倡的是道德層面的標準,更多的還是想要鞏固統治者的地位。因為項羽和劉邦爭霸,班固等人將項羽降維到列傳中,就是對劉邦地位的提升,畢竟將項羽降為了人臣。而劉邦地位的提升,連接著,東漢統治者的地位也會提升。畢竟東漢,打的是西漢的旗號。更重要的是,"以孝治天下"就是對"君為臣綱"的最好貫徹,因為在"孝道"下,君威是父權在政治統治上的延伸,所謂"事君如事父",對待君主要保持對父親般的敬畏。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第三,項羽的降維處理,是在提倡"君為臣綱"思想

而西漢被滅的原因,就是因為王莽身為臣子,不敬君父,篡權奪位。結合這樣的背景,班固等人才將項羽從君降為了臣。因為,如果繼續將項羽放在描寫帝王的本紀中,相當於在變相的肯定,他推翻帝王的功績,會給當時的人們一種暗示,那就是陳勝他們所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此一來,不是在攛掇著臣民們謀反嗎?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而劉秀在起兵之初,就是打著"高祖九世孫"的旗號,光復漢室的口號。往大了說,劉秀是在光復漢室,往小了說,不就是奪回被奸賊奪取的本家江山嗎?追回失土,不就是在守"孝道"嗎?而誅滅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不就是在強調"君為臣綱"的思想嗎?更重要的是,整個東漢王朝的統治者,都很注意對西漢國祚繼承這一旗號,也就意味著,整個王朝都是要守護"君為臣綱"這一思想。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而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則是跟隨著帝王的個人意識而轉變的。東漢建立之初的幾位帝王,都大力弘揚劉秀是"漢高祖九世孫"的旗號。所以,當時的人們,在創作文史作品時,也都遵循這一思想,如此一來,項羽的地位從《史記》中的"帝王本紀",降維到《漢書》中的"人臣列傳",就不值得意外了。因為這是對最高統治者政治意識的貫徹。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其原因絕非僅因司馬遷和班固那麼簡單

項羽,從本紀降維到列傳原因總結

所以,項羽從帝王本紀,"下降"到臣子列傳,不止是司馬遷和班固的個人緣故。更重要的是,他們二人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的緣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文學的背後,承載的不僅是不同時期作者的思想,還有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下,統治者所提倡的思想,這才是文學作品人物形象,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人物內涵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