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天性

樊登老師把它定義為叫《刻意練習》的升級版,就是我們之前講過《刻意練習》,一萬小時的原理或者接近一萬小時的時間,用3F原則不斷地去練習一個東西,你就可以變得很厲害。這本書更加細緻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一認清學習本來的面目

  • “心智模型”你的技能是一種條件反射

對自己的知識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對知識的熟練掌握表現出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讓我們先從一個案例說起。

飛行員馬特·布朗剛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有一次需要連夜開著雙引擎塞斯納飛機(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最耐用的通用飛機)去肯塔基州送貨。當獨自一人飛行在11000英尺的夜空時,右引擎的油壓突然下降了。馬特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他的腦海中快速閃現了很多信息:引擎如果失靈,在關閉它之前飛機還能飛多久?飛機失去右側的升力會不會掉下去?

最後,考慮到塞斯納飛機的損傷容限,他立刻做出了行動:關掉壞了的右引擎,把螺旋槳槳葉調至與氣流平行的位置以減輕阻力,同時增加左側的動力。在勉強飛了十英里之後,馬特安全地迫降了。

你不知道你學過的知識會在什麼時候被派上用場,尤其這種要命的時刻,根本沒有去查百度,知乎,谷歌的時間。所以在學習某項技能的時候,讓它最後能夠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這種學習才是有價值的。

而形成這種條件反射的過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過程。從新知識中提取關鍵概念,並把這些概念組織成一個心智模型,同時把這種模型和已知聯繫起來,能夠做到這些,你才算學會了一門知識,或者掌握了某項技能。

  • 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

多少人看書喜歡在每本書上畫漂漂亮亮的筆記,然後各種熒光筆?

以前我政治,歷史,語文的書都特好看,整齊,不同顏色區分問題,一看就是被認為認真讀書的

但是我文理偏科非常嚴重,文科差,理科優

以前我以為是我腦子比較適合理科,現在才發現,原來是我方法錯了。文科畫了重點以為自己記住了,理科基本記住公式原理可以經過應用。


我相信很多人喜歡拿熒光筆畫,畫完以後那個書色彩繽紛的,就覺得下了好大的功夫。

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尤其是你在那個本子上拿筆畫,畫各種彩色的線條,畫完了以後你就覺得自己似乎已經記住了,這個跟我們講過的谷歌效應是一回事,就是當你能夠在谷歌上,很容易地搜到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就記不住了,你就不願意記它了。

1.浪費時間

2.無法帶來長期記憶

3.元認知產生的的錯覺

目前不管在什麼領域,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書本,並且進行集中練習。這一點在學校“填鴨式”的教學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孩子們認真地記筆記,用熒光筆畫了各種各樣漂亮的線,然後站在牆角一遍又一遍地背誦或者在深夜裡一遍又一遍地抄寫。如果有人站在旁邊看的話,他一定會說:“這孩子可真努力啊!”

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在這個毫無挑戰的過程裡,你會逐漸產生“已經記住了”的錯覺。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無法產生持久記憶,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最終,很多孩子會在考試時“原形畢露”。

重複閱讀基本沒有效果,但孩子為什麼會繼續使用這種學習法呢?那是因為大腦裡的元認知佔了上風。所謂元認知,就是我們自己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判斷。在重複中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所學,這就是元認知欠佳的最好例子。

元認知是如此地容易出現偏差,以至於最勤勉的學生也會陷入到兩個誤區中去: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識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讓自己產生錯覺的學習方法。

  • 知識鏈與知識結

1.檢索對學習十分重要

2.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你有沒有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今天所學的概念與定義,以此來回顧知識?看完一本書後,有沒有試過把書合上,自己來複述一遍書的內容?在接觸新知識時,你有沒有試著把他們和已知聯繫起來,或者找找書本外的例子?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麼對不起,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這裡邊有一個實驗的案例是發生在伊利諾伊州的哥倫比亞市一所中學裡邊,實驗人員安排八年級的學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測驗,同時安排反饋。反饋就是你測驗完了以後,我要告訴你哪個對,哪個不對,然後內容是科學課上的部分小知識點,小測驗成績只佔三個學分,另一部分知識點不會出現在小測驗當中,但是會安排學生複習三遍。你注意這叫對照組,對照組就是這一組知識是要考的,那一組知識,我讓你用老辦法,複習三遍,然後一個月的大考的時候,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呢?

在大考裡邊,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複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從A-到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所以在這裡邊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叫作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地背書,一遍又一遍地背,拿筆一遍又一遍地畫,甚至是一遍又一遍抄的那些人,只是看起來很勤奮。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鬆的,他沒有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 學習有三個步驟

1.編碼,記憶痕跡

2.鞏固:心理表徵的強化

3.檢索:給記憶“打繩結”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編碼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看到那些人在沙地上打滾,做那個PLF的動作的時候,你需要在心裡邊給這些動作編碼。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時候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這是第一步叫作編碼,你得首先知道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

第二步叫作鞏固,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當中把它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徵 ,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個叫作鞏固的過程。

最後一個過程叫檢索。所以編碼、鞏固和檢索,這是人學任何一個複雜的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那麼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有可能你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比如說你是一個開拖拉機的人,你每次開拖拉機一上去就是掛檔,咔咔咔就走了。現在讓你突然學了開小汽車,你發現學會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特別的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這就是沒有遺忘。

當你能夠把之前的那些東西遺忘掉的時候,你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的知識,遺忘並不是徹底地忘掉了。遺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潛意識當中去,就只是你暫時不去調用它而已。

二“後刻意練習”時代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暫記憶

間隔聯繫有奇效

穿插不同內容的練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在那兒不停地背書,一遍又一遍地背,拿筆一遍又一遍地畫,甚至是一遍又一遍抄的那些人,只是看起來很勤奮。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的學習過程是很輕鬆的,他沒有做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個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給我們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複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那個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沒有成結。然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考一次試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這是這本書裡邊最重要的洞見,我們知道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為有效?大概是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這就是原因。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加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的活動,我們的效果就要好很多。這就是我們所講為什麼這本書是後刻意練習的一個原因。

三讓你好好學習的心理規律

1.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原有的知識體系可能對學習新技能產生阻礙

讓舊知識流入潛意識中,日後可能會發揮效能

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記

檢索做得越多,知識記得越牢

3.學習者的五條建議

學會鞏固記憶

打造自己心智模型

學會舉一反三

學會構建概念

注重學習遷移(生活中多去實踐)

4.“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字體模糊的書反而鞏固了孩子記憶

5.“合意困難”vs“難得要死”

適度失敗感不是壞事

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學到知識

創造“合意困難”,放下無法克服的困難

四.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五.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