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農瑞豐:"一萬年吃好飯"系列:吃上東北大米,要感謝朝鮮移民?

提起東北,一般火出圈的便是“東北話”、“東北美食”、“東北大米”等,特別是黑龍江省,素有“北國糧倉”之稱,是全國糧食種植面積最多的省份,糧食主產區之一,扛起了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綠農瑞豐:

綠農瑞豐:

關於東北的水稻種植歷史並不是連續性的,中間空白了1000年左右,直到100多年前,水稻的種子再次紮根東北這片土地,從此那些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勢平坦的窪地,也出現了漠漠水田,稻隴波翻的景象。

時間回到2400年前,在大連灣大嘴子遺址上出土了東北最早的碳化稻子。在《周禮》中曾經記載:“東北曰幽州,其谷宜三種。”幽州就是今天遼寧省的部分地區,三種指的是:黍、稷、稻。

而在《新唐書》中也有記載了渤海國時期的京顯德府“盧城之稻”是渤海的名產,但隨著渤海國被契丹國滅國後(926年),漫長的歷史時期,東北肥沃的土地上再也沒有出現過明確的水稻種植的記載。

直到100多年前,一批朝鮮移民的到來。

中國東北地區氣候寒冷,在歷史上長時間都是處於中華文明圈的邊緣,特別是在清朝經歷了長達200多年的封禁之後,東北農業的開發遠遠落後與中原和南方地區,甚至落後於周邊的朝鮮和日本。

從清末開始,東北各地的封禁開始寬鬆,實施大規模的放荒、招墾政策,吸引了大批的移民來到東北。然而這些移民有個問題,他們大多是以種植高粱、粟、小麥為主的關內北方漢族,水稻的種植依然無人問津,真正讓水稻紮根這片土地,上演如今這場波瀾壯闊的“大米傳奇”的,要從19世紀60年代朝鮮移民的遷入說起。

東北地區是清朝的發祥之地,清廷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實行嚴厲的封禁政策。直到19世紀60年代,沙俄侵佔了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東北邊疆岌岌可危。清政府在“安置流民”、 “開荒濟用 ”、“ 以利炯源”、“ 移民實邊”等各種名目下 , 逐漸放棄了對東北的封禁政策。

與此同時,朝鮮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再加上當時朝鮮發生了重大的自然災害,大批來自朝鮮的災民進入東北,加入了私墾的行列,他們的主要流向就是鴨綠江和圖們江對岸的中國東北邊疆地區。

另外,20世紀的前20年,又有大批的朝鮮人湧入東北,推動東北土地的進一步開墾。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對朝鮮半島進行殖民統治,掠奪朝鮮人的土地和山林,導致大量農民破產,流離失所。這些人原本流入日本,但日本當時為了本國的就業和治安,和統治中國東北的目的,極力推行“日人移韓,韓人移滿”的殖民政策,以東北水田為重點的農業投資,實現“滿米移韓,韓米移日”的目的。

沃野千里,河流交錯,資源豐富,地廣人稀,東北就像一個天然的寶庫,吸引著在災荒和戰爭中度日如年的朝鮮墾民。

朝鮮移民具有善於耕種水田的傳統 , 他們移入東北後 , 開發了大片水田 , 拉開了近代東北稻作農業生產的大幕。而且憑藉他們在半島的水田耕作經驗,大膽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漢族農民放棄的草甸地、葦塘地和澇窪地上開發出片片稻田。當時的朝鮮移民的稻作農耕生產技術代表了中國東北稻作農耕生產技術的最高水平。

吉林是朝鮮族遷入較早的省份,水田的開發也較早。據史載,早在 1846年朝鮮族農民就在渾 江流域試種過水稻。而直到19世紀末葉,才開始有朝鮮移民越過鬆花江,來到黑龍江省,開始開墾水田。

到了 1944 年,黑龍江就有朝鮮族20 多萬人,開墾的水田已由1930 年的1. 5萬畝,擴大到 160 萬畝。到了 1949 年時,黑龍江水田耕地面積為8000多萬畝,主要是由朝鮮族耕種。

綠農瑞豐:

黑龍江慶安縣的朝鮮族博物館

綠農瑞豐:

黑龍江慶安縣的朝鮮族博物館

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遷入黑龍江的朝鮮族,為了適應水稻生產的特點,主要居住在朝鮮族居住的鄉村,多位於江河沖積平原或河谷盆地及河谷平原,地勢較平坦,土質肥沃,水利資源充足,利於灌溉和種植水稻,是黑龍江省主要的水稻產區。

如今寧安縣渤海鎮響水、江西村和東寧縣三岔口朝鮮族鄉、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五常縣民樂朝鮮族鄉等地出產的優質大米馳名中外。

綠農瑞豐:

舌尖上的中國·五常稻米

當時朝鮮人帶來的稻種都是從自己家鄉來的,但是這些水稻品種在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東北難以生長,於是他們不斷實驗,積極地培育了許多稻穀品種,並且還引進了更適宜東北氣候特點的日本北方稻種。(關於日本在東北實行強制發展水稻生產政策和日本稻種的故事,下次再來說一說)

這次的“移民”相對來說是幸運的,因為東北的地域遼闊,當時朝鮮人的水稻生產和漢人的旱田耕作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而是有一定的互補性。

因此朝鮮移民的到來,不僅讓東北的稻田種植進一步發展,還改變了東北地區傳統的農業結構。此後,北方的水稻種植開始彎道超車,而北方人也吃上了較南方秈米更為優質的東北產的粳稻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