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圖/網絡


“開放式辦公”,好,還是不好?

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都採取了開放式辦公,因為人們覺得開放式辦公能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帶來更多的協作和創新。不過,哈佛商學院2018年的一項研究卻表明:開放式辦公不僅不能促進團隊協作和交流,還會降低生產力。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辦公室由格子間改成開放式辦公之後,人們面對面的社交互動減少了72%。與此同時,人們發送的郵件數量增加了約20%~50%,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發送的信息數量增加了67%。

也就是說,在開放式辦公環境中,人們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情況更多了,工作效率非但沒有提高,還降低了。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負面效果呢?麻省理工學院的卡爾紐波特博士指出,這是因為開放式辦公的環境下,將人們的注意力不斷割碎,人們漸漸地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而深度工作則是人們在工作當中產生強大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開放式辦公”到底好不好?|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01 理念/IDEA

深度工作的定義

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卡爾紐波特博士指出:

所謂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比如,我們認真地去研究和執行一個項目;或者為了某項研究去做一個實驗;再或者為了完成一篇創作而去深度閱讀一本書,這都是深度工作的範疇。

在這種工作當中,我們的注意力會全情投入到某個我們希望提升的技能或者想要掌握的知識上面。

與深度工作相對應的,是浮淺工作(Shallow Work),這類工作對認知要求不高,大多是一些普通的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比如,我們可以一邊聽歌,一邊打掃衛生;或者一邊查看一些無關緊要的資料,一邊和同事交談。這些工作不需要全情投入你的注意力,而是在比較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就可以進行。

02 價值 / VALUE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

卡爾紐波特認為,在當今對於知識工作者考驗越來越大的時代,知識工作者需要兩種核心能力,才能夠應對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第一種能力是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第二種能力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而這兩種核心能力,都依賴於深度工作的能力。在卡爾紐波特看來,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的行為。

“開放式辦公”到底好不好?|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也曾經明確地說過:

高質量工作產出 = 時間 * 專注度

並且,他的秘訣就是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在這樣的深度工作之下,人們也可以獲得更好的精神體驗,類似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狀態。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契克森米哈賴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

因此,深度工作的價值不容小覷,除了能夠幫助我們習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還能為我們創造最佳的精神狀態體驗。


03 準則/RULE

瞭解四種不同的深度工作哲學,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1、禁慾模式/禁慾主義哲學(Monastic Phiosophy)

卡爾紐波特博士認為:

禁慾主義哲學通過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慾主義哲學的實踐者往往有明確且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追求,而且他們在職業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於工作表現特別突出。這種清晰的狀態使他們能夠排除紛雜的浮淺關注點。

採用這種深度工作模式的人有很多,比如著名的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他對外界從來不留下自己的郵箱或者任何的聯繫方式,幾乎是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他還寫過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確實是一個“糟糕的通訊聯絡人。”因為他覺得這樣會打擾他專注地工作。

再比如《瓦爾登湖》的作者、超驗主義者梭羅,隱居兩年,禁慾,禁外界聯繫。這就是禁慾主義深度工作額度哲學表現。

對比當下,不論是獨立的創作者還是隸屬於公司或者組織的工作人員,我們都很難做到與外界隔絕來進行“深度工作”,因為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流動性和互通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脫離現實關係而存在。

所以這種深度工作的哲學,可以在某些時刻進行借鑑和使用,但不會成為我們深度工作的主流。

“開放式辦公”到底好不好?|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2.組合模式/雙峰哲學(Bimodal Phiosophy)

這種深度工作的哲學,建議我們將個人的時間分成兩塊,一段用於深度學習、工作、思考、覆盤,而另一段時間可以做其他所有事情。

在進行深度工作的時間裡,要求我們像禁慾主義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而其他的時間,則處理一些浮淺的工作,可以稍微分心的工作,不要求去達到那種全情投入的狀態。

比如《深度工作》中提到的心理學大家榮格,他在20世紀20年代,試圖擺脫導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禁錮,於是他開始常常隱居到伯林根小鎮外樹林裡建造的鄉村小石屋中。隱居小石屋期間,榮格每天早上都會將自己鎖在一個房間裡,不受干擾地寫作。之後他會冥想,在樹林裡走走,理清思路,為第二天的寫作做好準備。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這個時間的劃分是怎樣的呢?可以以“周”或者以“年”為單位。我們可以按一個星期的時間來進行劃分,比如我們每週可以做4天的深度工作,剩下的3天為開放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以年為單位,選則一個季節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有許多做學術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間完成。

那麼將每天分開時間段可以嗎?卡爾紐波特博士的答案是不可。在這種深度工作哲學下,深度工作的單位時間至少是一整天。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實際上很難拿出一整天、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去嘗試這種深度哲學的模式,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嗎?

這就是下面我們要講到的第三種深度工作的模式。


“開放式辦公”到底好不好?|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3、節奏模式/節奏哲學(Rhythmic Phiosophy)

這種模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是把一天的24小時,進行了分割組合。

這種深度工作的哲學,實際上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常規的工作習慣,也就是說,“節奏哲學”的目的是讓我們創造一種相對穩定的工作節奏,每天的“規定動作”穩定下來了,那麼我們不需要你投入更多的精力便可以很好地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

現在有很多“晨型者”,就是早晨5點起床,然後從5點到7點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進行文字創作或者深度閱讀;或者是“晚睡型”,深夜靈感來臨,進行工作或者創作。(不過從健康因素來看,還是早起好一些)。這就是“節奏哲學”模式。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選擇這種深度工作的模式,並非是由於自控力等方面的原因,而是由於現實中某些工作的確不允許你在需要深入工作的時候一連消失好幾天,畢竟我們目前都還是普普通通的搬磚者,需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及時回覆老闆的郵件等等。

4、記者模式/新聞記者哲學(Journalistic Phiosophy)

這種深度工作模式源於20世紀的一位著名的新聞記者,叫沃爾特·艾薩克森。20世紀80年代,沃爾特·艾薩克森決心要完成一本書,但是新聞記者的工作然他一整天的時間都在不斷地被打斷中度過。為了完成目標,他逐漸地鍛鍊起了一項能力,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便可立即轉入深度工作的模式進行寫作。

“開放式辦公”到底好不好?| 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哲學


他除了寫出了一本900多頁的書,還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採訪上面,成為了美國上個世紀最優秀的雜誌記者之一。

簡而言之,新聞記者哲學,適合於那些信念堅定、能力突出,能隨時隨地切換深度工作的人,不過,這種能力,都是可以培養起來的。

而且,這種新聞記者深度工作的模式,一旦歷練出來,邊可以幫助我們在緊密的日程安排中,擠出大量的深度工作的時間,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

結 語

《深度工作》中所講到的4種哲學我們瞭解了,就我們個人而言,越是能夠擁有自己的自主時間,選擇的餘地就越大,可以選擇禁慾主義的模式和雙峰組合的模式。

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講,尤其是受僱於企業或組織的人,就只能採用節奏模式和新聞記者模式。但是做到後兩種深度工作,也是需要很大的自控力的。但無論如何,作為追求知識和進步的現代人來講,我們至少需要掌握一種深度工作的模式,來實現我們技能的提升,完成我們既定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