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如一日“雲頂”耕耘茶飄香——記巴中市實用技能領軍人才張伯海

編前語

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人才是關鍵。一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2019年,我市首次評選出30名“巴山優才千人培育工程”專家。今日起,本報記者走近這些巴中的“時代驕子”,探索他們背後的故事,敬請關注。

剛過清明,海拔1400米的元頂子茶場淡霧繚繞,茶葉飄香。這幾天,元頂子茶場副場長、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張伯海更忙了:曬青,涼青,搖青……道道工序有板有眼。“茶採了,就得趕快加工,清明茶品質才好。”一天製作50斤幹茶,讓張伯海充實又滿足。

從1991年到2020年,張伯海在元頂子茶場一干就是30年。茶樹換了一茬又一茬,培養的種茶人才一批又一批,張伯海還是以一名“土專家”自居。

以茶場為家 防治病害學技藝

元頂茶樹雖有機富硒,但不好養。1991年10月,剛剛進入國營四川省南江縣元頂子茶場工作,張伯海就被安排到茶場的白鶴嘴分場實踐。當時,白鶴嘴分場兩年幼齡茶樹不明原因大面積死去。

經多次排查清理均未起效,茶場領導班子安排張伯海隻身一人揹著土壤和病茶樹樣本各4份,分別到省農科院和四川省農業大學進行樣本檢測,登門討教王宗堯等老專家。

“光坐車就花去兩天時間。”張伯海求知若渴的行動打動了老教授。按照教授的指導處方,張伯海進行了一年多時間的精心管護和施藥,最終在次年7月全面控制住了根腐病蔓延,幼齡茶樹再次長出新枝,茶園重現生機。

張伯海將這一幼苗病害情況所有資料進行整理,並在南江縣茶葉管理站的指導下,將幼苗病害防治方法在全縣推廣。

2000年至2007年間,由於茶場1500畝新植茶園投產,張伯海被調回到元頂子茶場主要負責加工技術及幹茶葉質量驗收。為此,他專門拜師黃開武、張禮平等茶藝大師,掌握加工南江大葉茶的關鍵技術。

剛到茶場那幾年,還沒成家的張伯海吃住都在茶場。再到後來,他把家也安在了茶場邊。

刻苦鑽研 南江大葉茶有了更多新產品

一注滾水下杯,茶香四溢。“這是雲頂茗蘭,是元頂子茶場著力打造的茶葉品牌。”張伯海不僅會種茶,在茶葉品鑑方面也是行家。

2004年以來,張伯海一直擔任茶場創名爭優組委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和同事們一道傾心打造了南江特有的“雲頂茗蘭”“雲頂綠芽”等系列產品,連續三年獲得“中茶杯”“陸羽杯”等多項部省級茗茶金獎。

品牌產品必須有操作規程。張伯海不僅編制出“雲頂茶”全套標準操作規程,還以“南江大葉茶”為原料研製出“雲頂”牌系列產品8個,並與大師一起研究探索,總結出“南江大葉茶”與一般品種的製作要領:“殺青”溫度要偏高、揉捻力度要偏重、整個時間要增長的關鍵技術。

張伯海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土專家”,推廣和傳承傳統制茶技術成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2017年,張伯海被下兩鎮、黑潭鄉政府聘請為脫貧攻堅茶產業發展“土專家”,義務參與指導兩個鄉鎮茶葉基地建設。

在張伯海的幫助下,僅一年時間,下兩鎮瓦坪村茶園管理技術到位、採摘技術提高、茶葉鮮葉價值提升,茶農真正從茶葉種植上獲得了效益,多次在全縣產業流動現場會上成為亮點。張伯海於2017年11月成功申報“張伯海技能大師工作室”,2019年7月受南江縣小河職業中學聘請,開始了職業培訓的道路。

言傳身教 茶葉行業有了後來人

1993年7月至1995年6月,由於元頂子茶場新植1000多畝茶園即將投入生產,出現技術人員嚴重緊缺,經上級相關部門批准,茶場申辦了茶葉中專班,招收了32名學生,安排張伯海從事專業教學工作。不負兩年辛苦教學,32名學生完成國家專業知識人才考核和考評,全部合格畢業,走向社會。

元頂村致富帶頭人魏子聰就是其中之一。“我原來乾的是畜牧,後來聽到元頂子茶場辦教學班,我就趕來了。”魏子聰是中專班後半期補上來的,目前已經開了自己的公司,日加工茶葉2000多斤。

1996年3月至2009年9月期間,為響應國家發展鄉村綠色工廠號召,按照上級安排,張伯海被派遣到下兩鎮碓盤村等三個村茶場任技術負責人。1996年當年,這三個村茶場的效益實現比常年翻倍。

對於張伯海來講,在作為技術指導的四年裡,改變茶農觀念最為不易。受粗放製作習慣影響,張伯海帶去的技術工藝被排斥。面臨工作困境,張伯海耐心講解引導,堅持傳承手工製茶技術,培訓學徒12名,使三個村茶場有了技術力量。

30年時間一揮而過。曾經的“苦”,慢慢變為現在的“樂”。“我大學專業就是茶藝學。曾經,大家對製茶還不是很看重,喝茶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受歡迎。”幹了幾十年,張伯海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記者 李雲良)

原標題:30年如一日“雲頂”耕耘茶飄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