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讀華農】立地情懷(二)


【來讀華農】立地情懷(二)


【來讀華農】立地情懷(二)

【來讀華農】立地情懷(二)


巍巍學府,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絃歌不輟。來讀華農,帶你走進華農的“前世今生”。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六個一”的故事。

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們工作和生活常常沒法截然分開,而且有時顯得很奇特。早上上課、做實驗,下午乘飛機出差,然後坐農用車到地裡幫農民解決問題,第二天去北京開會,開完會搭乘國際航班去美國或日本參加一個學術活動。這樣的情形對教授們來說,太平常不過了。

為了既“頂天”又“立地”,鄧秀新科研團隊的成員各有側重。45歲以下的專家重點做基礎研究,完成國家縱向課題,實現自我積累;45歲以上的專家側重跑產區,利用豐富的科學經驗為果農提供技術服務,以橫向課題為紐帶,密切團隊和產區的聯繫。

2008年初,一場罕見的特大冰雪災害襲擊南方。作為國家柑橘產業創新體系首席科學家,鄧秀新跋涉數千公里,一腳溼泥一腳雪,在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的柑橘主產區一線指導抗災。與此同時,學校數百位不同專業的專家踏冰冒雪,奔赴各地農村,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抗災救災,恢復生產。

2005年6月,四川省一些醫院陸續收治了多例腹瀉患者,症狀相同,但病因不明,難以對症治療。接著發生了病症患者死亡。這引起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派出多學科專家組緊急奔赴疫區。陳煥春院士作為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和農業部動物疾病預防專家組的技術負責人來到疫區。通過調查,陳煥春懷疑這很可能是由豬鏈球菌感染導致的疫情。他同其他專家一起對此進行了討論,並按豬鏈球菌進行檢測,結果證明這個判斷是準確的。政府立即啟動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預案,對豬鏈球菌進行阻擊。由於診斷準確及時,贏得寶貴的時間,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當人們讚揚他們所做的工作時,陳煥春說:“這只是我們在盡本分而已。”

“盡本分”是華中農業大學專家學者“立地”情懷的樸素表達,而他們為“三農”奉獻的一個個科技成果,是“立地”情懷的最好見證。這些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六個一”。

“六個一”是幾年前新聞媒體對華中農業大學標誌性成果的生動表述,後來很快在社會上流傳開來。這“六個一”是:

“一枝花”——傅廷棟院士主創的優質高產雜交油菜;“一株稻”——張啟發院士主創的綠色超級稻;“一頭豬”——熊遠著院士主創的優質種豬;“一支苗”——陳煥春院士主創的動物疾病疫苗;“一棵樹”——鄧秀新院士主創的優質柑橘;“一顆豆”——謝從華教授主創的試管土豆種薯。

從“頂天”角度看,“六個一”是中國農業科技相關領域或方向的標高線;從“立地”角度看,“六個一”代表了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的社會良心和“三農”情懷,為中國農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其實,體現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立地”情懷的重要成果還有很多:“一朵花”——轉基因抗蟲棉;“一籃菜”——名優綠色蔬菜;“一顆米”——水果型超甜玉米;“一滴油”——生物柴油;“一個蛋”——蛋品加工;“一朵菇”——優質食用菌;“一片葉”——名優茶葉;“一條魚”——名優水產;“一臺機”——山地柑橘軌道運輸機……

2007年底,國家正式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旨在以產業為主線,一個一個地梳理每個農產品產業鏈條的技術需求,一個一個環節地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在這個體系中雲集了華中農業大學的大批科學家,佔有39個崗位,涉及柑橘、桃、梨、油菜、馬鈴薯、蔬菜、生豬、肉牛、肉羊、奶牛、大麥、西甜瓜、蛋品、食用菌、淡水魚等多個產業。


來源|《漫遊中國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2009年出版)


【來讀華農】立地情懷(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