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死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font>

人們常說:30歲,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font>


/<font>

30歲之前的我們,熬夜喝酒吃炸食,折騰著自己的身體。/<font>


/<font>

30歲之後的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惜命。/<font>


/<font>

為了少掉頭髮,即使犧牲興趣愛好,也要10點半前躺床上。/<font>

不再吃炸食,偶爾也會抓一把枸杞泡泡水。/<font>

不錯過任何一次常規體檢,逐項排除隱患。/<font>


/<font>


​/<font>

談及“死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畏懼死亡,任何可以觸發生命縮短、殘缺,或是消失的事件,都令人惶恐,小心謹慎。關於“死亡”的話題避之不談,認真留神不要咒自己。因為這似乎不是“正能量”的,而是陰暗、不祥的。/<font>


/<font>

我們都害怕死亡的到來,但它一直都在。/<font>


/<font>

不知死,哪知生。/<font>


/<font>

我們邀請了幾位朋友,“勇敢地”談一談他們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在和他們的談話中也引發了自己對死亡的一些思考。/<font>


/<font>


/<font>

想到親人離開,我就懼怕死亡

/<font>

@蘑菇不是菜/<font>


/<font>

雖說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但我很懼怕死亡,無論是想到自己要經歷死亡,還是身邊的親人,又或者是毫不相干的人。/<font>


/<font>

我印象特別深,小時候有一次在家附近玩,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燒紙牛,嘴裡喊著“姐姐,躲火呀!”並失聲痛哭,我一下子愣住了,也跟著哭起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死亡。/<font>


/<font>

而第一次經歷親人的離開,是我上高中的那一年,姥爺因為心衰而離開,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我過去的時候,姥爺的身子已經冰冷了,我嚎啕大哭,喊著“為什麼不跟我告別”。/<font>


/<font>

而後再一次經歷爺爺的去世。那時我在北京,接到媽媽的電話,趕快買了當天的動車。我很幸運,那是最後一張動車一等座的票,晚上十點半到了鞍山,我火速奔向醫院,陪了爺爺三個多小時,把爺爺送走了。/<font>


/<font>

我是個內心很脆弱的人,每每提到爺爺去世這件事,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所以感情格外的深刻。以至於我擔心奶奶的身體,擔心她寂寞,於是我決定回老家發展。/<font>


/<font>

可惜,奶奶在去年的六月,也離開了我,而我那時卻因公出差,沒有看到奶奶的最後一面,這也成了我最大的遺憾。/<font>


/<font>

我不敢去想,下一個離開我的人會是誰。我很害怕,某一天再接到電話,被告知誰離開了這個世界。就算我現在再看到誰家搭靈棚,我內心還是無法接受。人大概就是這樣吧,尤其是我,太感性,太心軟,太軟弱吧。/<font>


/<font>

​/<font>

談及“死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font>


/<font>

等我到了30歲就去自殺

/<font>

@慢條斯理/<font>


/<font>


/<font>

這是在我年少無知的時候,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font>


/<font>

現在想想都覺得可笑,我死了地球照樣轉,這個世界不會損失一丁點,除了留給父母一輩子的傷痛,別無其他。/<font>


/<font>

可是到了2016年下半年,我突然開始了思想的轉變,變得惜命了,或許是因為有了責任的意識。中國人說“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與痛苦,父母還未老去,我沒有任何資格與權利早走一步。/<font>


/<font>

我說我變得惜命了,到什麼程度呢,有點到杞人憂天的地步。/<font>


/<font>

金宇彬得鼻癌的時候,我擔心自幼患有鼻炎的我也得鼻癌。/<font>


/<font>

新聞爆出H7N9案例,我就堅決不吃雞肉,出門戴口罩。/<font>


/<font>

不知名的公眾號發佈誰被偷了,誰被綁架了,誰怎麼怎麼樣了,我就各種警惕,警惕到有人離我1米遠時就緊張。/<font>


/<font>

朋友發佈性方面的安全知識,我就覺得這個世界真可怕,從而禁慾禁慾禁慾,當然我也沒機會。/<font>


/<font>

四川多地震,今天廣東又吹臺風,我就害怕我住的房子是否牢固。/<font>


/<font>

看見出車禍,我連走路都小心翼翼……/<font>


/<font>

我要盡一切努力保護好我自己,因為我要好好活著,還要活得開心。曾經我總是看輕生命,現在我懂得生命的可貴。/<font>


/<font>


​/<font>

談及“死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font>


/<font>

死亡是一件很公平的事

/<font>

@路飛/<font>


/<font>


/<font>

前幾天參加朋友母親的葬禮,朋友說:母親90歲高齡,腦出血昏迷2天后去世,比起5年前受疾病折磨多年去世的父親,乾脆、簡單而痛快,真是一件幸事。追悼會上,悲傷的哀樂響起,人群中傳出了哭泣的聲音。我很平靜,職業的緣故見慣生死。/<font>


/<font>

醫院是生死離得最近的地方,有預料之中的死亡,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有如釋重負的死亡,有扼腕嘆息的死亡,有親人環繞的死亡,有孤獨悄然的死亡。/<font>


/<font>

見慣太多的死亡,出生、經歷、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生前能擁有的東西有著天壤的差別,在生命終結時醫院的醫囑上都一樣是“死亡”兩個字。/<font>


/<font>

不論你富可敵國還是一貧如洗,不管是權傾朝野還是卑如螻蟻,死亡在它該來的時候都會如期而至,不偏不倚。/<font>


/<font>


/<font>

你要說有誰能看穿生死,那屬於極少數人。我們都害怕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是因為它並不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考慮裡,也許當你知道某個很久不見的親戚或朋友去世,心裡會微微顫動一下,因為他曾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出現在你的生命裡,但也僅此而已。/<font>


/<font>

至親離世是最痛苦的事情。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也往往來源於此,而有些年輕人也許覺得活著比死去更難。/<font>


/<font>

但不管怎樣,思考死亡,不一定是壞事。也有大量的證據證明,意識到死亡可能會對人產生一個非常大的積極影響,並帶來態度和視角的徹底轉變。/<font>


/<font>

藝術家Candy Chang 做過一個藝術實驗,她把一面廢棄的牆上刷成了黑板,寫滿了before I die I want 的填空,才到第二天,Candy發現,那面巨大的黑板就幾乎被填滿了。/<font>


/<font>


​/<font>

談及“死亡”,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font>

人們路過,抬頭,於是駐足,捏搓一截粉筆,在上面寫下簡單的句子:/<font>


/<font>

/<font>

在我死之前,我想給成千上萬的人唱歌。/<font>


/<font>

在我死之前,我想吃遍世界上所有的糖果和壽司。/<font>


/<font>

在我死之前,我想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font>


/<font>

在我死之前,我想再一次擁抱她。/<font>


/<font>

在我死之前,我想成為真正的我自己。/<font>


/<font>

/<font>


/<font>

這場藝術實驗改變了Candy,也改變了很多人。之後,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建起了不同語言的Before I Die的黑板,去重新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要過怎樣的生活。/<font>


/<font>

或許當我們看到這樣一些方式的時候,另一些讓內心更舒服更積極的方式也就衍生出來,這也是另一層面的生代替死。/<font>


/<font>

我們熱愛“生”的活力,熱愛年輕,但也別排斥“死亡”。/<font>

至少,不要忘記它存在,無關悲觀。/<font>

但求你我有一顆平常心,且好好活。/<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