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A景區裡有哪些“第一”景觀

這個五A景區裡有哪些“第一”景觀

這裡的“老子”何以堪稱“天下第一”?

初秋的一個週末下午,陪同來自省城的朋友遊覽清源山。把車停在山腳下,先去看望久違的“老君”。來到老君景區前,但見山門右前側立著一塊鐫刻著“老君巖”的碑石,左前方的一塊石頭上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

進入扉門,通往老君石像的小路旁,設有孔子求教於老子的景觀,配有簡要的青石碑文,記敘當年孔子解疑釋惑於老子的傳說。及至老君造像前,兩側有十八方我國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頻手書的《道德經》碑刻。

據說老君石像周圍原來還有建於宋朝的北斗殿、真君殿等道觀,可惜早已被毀。老君石像左後側的幽谷中,有六塊元寶狀巨石架空而成的元元洞,據明朝萬曆綠州府勘記載,乃明朝汪旦(字仲昭)所闢,又稱玄元洞,取元元洞天為道家修真至境之意。

而在元元洞上方百餘米處,有一塊刻著見龍臺的巨石,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當年雲遊路過清源山,見此風景秀麗,於是駐足一歇,俯視老君造像處,忽見“紫氣東來”,祥雲繚繞,如龍似蛟,一方靈石在萬丈光華中頓顯老君聖像,不禁疾呼“見龍也,見龍也”,而後駕雲而去。

關於老子的最後去向和落腳點,史料記載不僅不詳,而且莫衷一是。《史記》籠統地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而不知所終;《循漢書,襄楷傳》 提出“老子化胡說”,認為他去西方教育胡人而後成佛;班固在其《漢書·藝文志》中則指出老子去了關西,尹喜“去吏而從之”,且“俱之遊流沙之西”;還有傳說老子出關之後未向西續走,而是經盧氏到欒川,最後在洛寧去世葬於壽安山。由此可見,就史實抑或民間傳說而言,是在找不出老子與清源山的直接關係。

那麼,泉州清源山與老君又是何種淵源呢?據《泉州府志》記載,老君乃“石像渾然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這尊石像年代之久、坐像之大,面相之祥,雕技之絕,此乃天下無雙,實在堪稱“天下第一”。

若論孔子與老子誰長誰幼、《論語》和《道德經》的哲學內涵,以及儒道兩家對我國思想文化的深遠影響,老子說天下第一併不為過。可是,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後來又融匯了神仙信仰,從而對道家人生哲學進行了宗教性的拓展,以期通過修“德行”和務“方術”去追求超世脫俗的神仙生活。

有學者認為,老君造像落座於泉州清源山腳下,比較契合老子崇尚低姿態的理念。因為老子認為,“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嘗有所逆,善處地也”。

這個五A景區裡有哪些“第一”景觀

這裡的山何以稱之為“第一山”?

無獨有偶,除了“天下第一”的老君之外,位於清源山半山腰的千手巖附近,還豎立著一方“第一山”的碑刻。據說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但是米芾所題的“第一山”是在江蘇盱眙的南山,怎麼這裡也有此碑刻呢?

這有一則趣聞:相傳宋紹興年間,尚書李邴酷愛書畫,幾經周折,收藏了米芾“第一山”墨跡。後來,李邴在知平江府任上落職之後到了泉州,在清源山的醉月岩凌霄室隱居期間,把米芾手跡“第一山”刻成石碑立於此。明末戰亂,盱眙南山上的“第一山”碑刻被毀。清代盱眙縣有一任縣令系泉州人,便把清源山上的“第一山”拓紙帶回盱胎,刻石碑復立於原處。

這個五A景區裡有哪些“第一”景觀

遊覽完兩處“第一”的景觀,已是傍晚時分。天邊掛著緩緩西沉的太陽,斜照在臉上,感覺暖暖的。回頭仰視老君巖所在方位,想象著那慈祥而智慧的老君,默唸著老子的名言“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會意地理解老子低位落座的姿態,用心地感受老子處變不驚的心態,切身地感悟老子所言之大道,把這樣一種意境攝於心底,覺得很美很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