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廣州的夏園村為徐姓的聚居地,遠祖鼎臣是江西南昌人,宋初入惠州為官,其長子遷居東莞,第五代後人龍彪於宋紹定五年遷居番禺望頭市,龍彪的後裔又於明建文帝二年,由望頭遷到宏崗,成為宏崗徐氏的始祖,到了第十二世瑞超,於明正統九年分居於夏園,所以從龍彪算起的話,夏園徐氏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從瑞超開村,則有五百五十多年。

夏園村有條街叫城裡坊,入口處有座門,左右各長一二十丈,圍牆卻高丈餘,圍牆之下又有半人高的基石,上部青磚堆砌,從遠處看,就像是城牆,“城裡坊”這個名字,也正是因此得名,可一個村子,為何會有“城牆”,關於這個原因,還有一段差點給夏園村帶來滅頂之災的歷史。

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據說有一年,夏園村的村民大興土木想好好整治村容,打算在村中的三條街的街口各自建造一座樓門,然後再將樓門以圍牆相連,為了看起來壯觀,又兼顧防盜之用,村民們將圍牆建的又厚又高,沒想到剛建了一段,災禍已經悄然而至。

夏園村建圍牆這件事傳開之後,被一個有心之人知曉,平時此人和夏園的村民有間隙,總想找機會報復,如今機會記載眼見,他連夜寫了份奏章,將夏園村建圍牆一事大肆渲染,屯糧築城,招兵買馬,意圖造反,這其中的哪一項,都是株連九族的死罪。

奏章送到京城之後,皇帝大怒,立馬召集群臣準備平息“叛亂”,按照計劃,夏園村將被夷為平地,村民皆夷九族,可此刻淳樸的夏園村民還不自知。

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大難當頭,夏園村迎來了一位救星,此人是當時皇帝身邊,一位姓黃的條件,他本是夏園村中一位村民的親戚,由於長期伺候在皇帝身邊,皇帝要派兵圍剿夏園村一事自然也傳到了他的耳中。

黃太監聽聞此事之後,百感交集,一邊派人秘密的將消息送到夏園村,一面叩見皇上,講述事情原委,表示夏園村不過幾百村民,都是些老實本分的農民,所謂築牆,不過是為了攔雞鴨牲畜,那說他們謀反之人,定時有意陷害。

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黃太監建議皇上先派人去查探,若果真謀反再出兵也不遲,免得錯殺無辜,皇帝對他平日寵愛有加,又覺得對方說的有幾分道理,便暫時收回成命,派人去夏園探查,結果探子來報,說夏園村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沒有謀反的跡象,所建的圍牆非常矮小,屯糧一事更是子虛烏有,真相大白,皇帝收回聖旨,夏園村這才躲過一劫。

原來夏園村的村民在得到黃太監送來的消息之後,便將建好的圍牆拆去了半截,事情雖然平息,可村民們仍心有餘悸,那被拆去的半截圍牆便沒有再恢復,剩下的沒建成的兩段圍牆,更是不敢再建了。

再給三條街命名的時候,那兩條沒建圍牆的街道分別為“水關”和“興賢”,而建了圍牆的那一段,索性被稱為了“城裡”,也算是一種紀念,直到今天,城裡坊的“城牆”還歷歷可見。

這個村子的人都姓“徐”,卻為姓黃的太監,建了座祠堂

為了答謝夏園村的恩人,村民們為黃太監建造一了一座恢弘的“太監黃公祠”,後來不知為何被拆掉,但這一段歷史卻沒有被抹殺,因為祠堂本是宗族的象徵,夏園人姓徐,卻建了一座黃氏祠堂,著實算得上一件奇事,卻也反應了夏園人知恩圖報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