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說“來都來了”呢?

“來都來了”是樂觀還是湊合?

為什麼會說“來都來了”呢?

郊外的山頂上有一座千年古剎,香火很旺,有個外地來的年輕人慕名拜訪,不知道爬了多少級石階,才氣喘吁吁地來到山頂,然而眼前破敗的風景讓他大失所望,所謂千年古剎,原來不過是一座髒兮兮的破廟。

儘管如此,參觀破廟,哦不,參觀千年古剎的遊人仍然義無反顧地在售票處排起了長龍。年輕人大惑不解,問廟裡走出來的一個老禪師:“禪師,這廟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吸引這麼多人買票參觀呢?”

老禪師微微一笑,招了招手,又擺了擺手。

年輕人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人生來去匆匆,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享受過程?”

老禪師搖了搖頭:“施主,我的意思是,來都來了,進去看看再走唄。”

為什麼會說“來都來了”呢?

來都來了——這簡直是引領旅遊業欣欣向榮的四字真經,是導遊點燃團友購物慾望的燎原星火,也是我們在面對高昂的景區門票價格時仍然能夠咬牙掏錢充值的信仰。

但這信仰有毒。

因為所謂“來都來了”,言下之意就是,就算現實不如你的預期,就算你發現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但為了不辜負之前付出的努力,無論是金錢上還是時間上的,你都必須把這條已經走了一大半的路走完。所以,來都來了,那就買個票吧;來都來了,那就湊合玩玩吧;來都來了,那就拍個遊客照吧……

於是很多旅途進行到最後的時候,我們早已不再是為了自己嚮往的目的地和風景而旅遊了,而是為了“來都來了”背後付出的那些“沉沒成本”在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